如此“打小人”
在香港这个时代潮流涌动的都市里,仍然保留着不少传统的民俗,其中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就是“打小人”。这奇特的人文景观看似“不合拍”,却又自然自在。
最初听到“打小人”一说,很是好奇:什么是打小人?怎么个“打”法?谁打?打谁?
据说“打小人”是香港一种传统的小型祭祀仪式,分布地区很广,多在三叉路口、桥底、路旁及山边等地方进行,鹅颈桥更是“打小人”的一个主要集中地。“打小人”的目的就是祈望通过这种仪式驱除邪恶,赶走小人,迎来贵人,保佑平安。每年农历的惊蛰是“打小人”最盛行最集中最热闹的日子,因为惊蛰万物复苏,蛰伏的冬眠动物亦将苏醒,选在这一天也是寓意深深。

那天下班后,我急忙赶到湾仔的鹅颈桥,立即被“奇观”吸引。从一大早延续到现在,居然还是烟火弥漫,人潮鼎沸。只见鹅颈桥下摆了大概有二十几个专业摊档,前来等待服务的港人络绎不绝。“打小人”的仪式正在进行时,活动现场传出的“噼啪”声此起彼落。加上像我这样的围观者,显得熙熙攘攘,场面很是热烈。
每个摊位都供奉着“观世音”、“弥勒佛”、“黄大仙”等各种各样的神像,摆放着香炉、纸做的老虎(当地称作白虎)、鞋子、各种供品和一些佛纸符等大致相同的“道具”,点燃的蜡烛和香烛冒着轻烟。“专业打手”大多是些年长的阿婆阿婶,看得出其中有一些“老江湖”,在她们面前排队的人明显多于别的摊位,当然价格也要高出一些。
打小人的过程还挺复杂,首先是供奉神灵。拜神婆点燃三枝香和两枝蜡烛,插放在香炉上。神灵佛像前摆放着用作供品的食物,包括白酒、生果、糕点,有时也会供上烧肉、红鸡蛋等供品,以表虔诚之心。
拜神婆先向事主询问姓名、年龄、生辰八字及住址,填写在称作“百解灵符”的纸上,如有特定的小人要打,则需将这小人的姓名、住址等相关资料写在“小人纸”上,有特殊需要还提供小人的照片或衣物,并询问事主打小人的原因和要求,然后禀告给神明。
接着进入主程序。俗称拜神婆的妇人把写有小人资料的“小人纸”,还有一些什么五鬼纸、男人丁、女人丁、甚至小人的相片衣物等,一起或撕或剪地毁坏掉,藉此折磨小人。小人纸是一张剪成人形的纸,多为黑色,亦有白色和粉红等其他颜色。五鬼纸是一张印有五个小人图案的白纸,也有的印一些动物造型,统称五鬼。男人丁是一张印有男性图案的白纸,女人丁上则印上女性图案。处置小人可以有多种不同式,最常见的就是用鞋来打。
我看到一个神婆把包好的代表小人的物件放在“案板”(砖头)上,抓起备好的工具——一只高跟鞋,用鞋跟照着“小人代表物”狠狠地砸下去,前面提到的噼里啪啦的声响就是从此而起。整个过程中,神婆念念有词,无非是些发泄怨恨的诅咒话,听不太明白。这个过程要延续十几分钟,直到小人被打得“遍体鳞伤”。
打完后进入化解程序,常见的方法就是焚烧符疏。只见神婆祭过白虎,再把打过的物件和取出的一些带图案的黄纸(听说是些纸船、路票和被称作神魂执照的“解灾纸”等灵符),统统放入备好的铁桶里,用正在燃烧的烛火作引,将其焚成灰烬,以达消灾解难之目的。纸船是用来将不吉利的东西载出大海,而路票和神魂执照都是用作超渡鬼魂,希望不再来骚扰。人们也会将破烂的五鬼纸等撒在路旁,或烧后抛向山坡、埋于泥土。也有打小人者将小人纸和贵人纸一起贴在墙上,小人纸头朝下贴在贵人纸下面,象征着贵人将小人踏于脚下,加以控制。
最后是祈福。神婆取出红或黄色的贵人纸,像模像样地在空中舞动,又在香烛周围的烟雾中挥来挥去,最主要的动作是把贵人纸在事主身上旋绕,从头到脚,从前到后,把个全身用这张纸扫个遍,当然也是不停地叽咕和念叨着什么。有的神婆还拿出一些芝麻、花生或豆类物品撒道路边,目的就是要小人走散。之后神婆请顾客向神道谢,整个仪式就算结束了。
原来是如此“打小人”!
我看见事主总是乖乖地听从着摆布,任凭拜神婆拿着红黄的纸片在周身晃来晃去,接受着“神”和“贵人”带来的运气和福气。
“打小人”是一种生意,也是要盈利的。平时40元港元可以打一次“小人”,到了惊蛰前后大部份摊档都升至50港元一次。我看到也有些摊位前的客人不多,为了招揽生意,他们只好把价钱降至30元。周边还有几个小贩在兜售成套的“打小人”用品,十元八元一份。
前来请求神佛帮助“打小人”的人群中多为女性,也有夫妇结伴同来的,而且不乏年轻人。有人大大方方,毫无顾忌,有人也会遮遮掩掩,面带尴尬。听当地人介绍,现在许多前来“打小人”的事主指名道姓地发泄积怨打击仇家的现象大大减少,逐渐演变为借此请神驱除晦气,保佑平安的民俗。也有一些人会来此把自己平日里的苦闷、烦忧和不愉快通过“打小”人统统排遣掉,以求心安理得,相安无事。
那些针对个人的诅咒已不多见,这倒是对自己的心灵有了几分安慰,我不喜欢私下诅咒别人,还是宽厚待人为好。
离开打小人的现场,我从单纯的好奇中萌发了一种新的感觉:打小人的风俗也有其存在的道理,以怨报怨当然不好,可是现代人的工作压力、生活压力和心理压力也需要发泄,这种传统的打小人习俗虽然不甚科学,却不失为一种消减精神压力的有效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讲,那些经营打小人生意的拜神婆们不正是充当着“心理医生”的角色吗?
我注意到,每个星期日在鹅颈桥下都有“打小人”的节目上演,平日里也常有个把“专业打手”的婆婆在经营着“打小人”的生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