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包子的文化起源

(2021-03-01 14:33:28)
标签:

转载

分类: 經年雜俎
原文地址:包子的文化起源作者:闲云若海

       包子的文化起源
           ——评先父《西游杂咏》之一《包子馒头本不分》

 

    新疆文化学者,新疆艺术学院教授李竟成在《王孟扬诗文简论》一文中这样评价我父亲:“王孟扬不愧是新疆现代回族文学的开拓者,中国现代著名的回族学者、教育家和诗人。”

    我谈谈父亲一首奇怪的诗《羊肉包子》,我小时候多次见到父亲用毛笔手书他这首怪诗,这是他首次进新疆时所写《西游杂咏》中的一首,看来也是他自己锺爱的一首。

 

[转载]包子的文化起源
 新疆美食薄皮包子,维语“皮提曼塔”,皮薄透馅

 

    当时我只是中学生,首先非常奇怪这首诗的名子,怎么这么粗俗?难道热气腾腾,或膻或香的“羊肉包子”也值得写成诗吗?
    再看内容,更是粗俗得令人喷饭:

 

    蒸成高唱大哉真,包子馒头本不分。

    自是边城风味好,洋葱羔肉各堪珍。

 

    “包子馒头本不分”这样的大白话难道也能入诗吗?眼前这人难道也能叫做“诗人”吗?
    好在它下面还有一段小注:
    族小馆,多售抓饭包子,抓饭以水、米和羊肉煮成,佐以胡萝卜,肥美远胜白米饭,以手抓食,不假匙箸。盖回教所谓“笋那”意即模仿圣人行为也。近来维族亦多用筷子,名曰翘筷,此文化交流明证也。包子仿佛归绥之烧卖,中实羊肉、洋葱,即皮亚子,味道浓美,庖师于蒸成揭屉时,高唱:“安拉乎艾克拜尔”,即真主至大之意,亦信仰诚笃之表现也。维族称包子为馒头,吻合古义。盖包子馒头实为一物,内地以有馅为包子,以无馅为馒头,顾反失之矣。

 

[转载]包子的文化起源
    中实羊肉、洋葱,即皮亚子,味道浓美,

    小注中首先描写了他在内地闻所未闻的“抓饭”,倒是很接近真实。
    其次他注意到维吾尔人已开始使用中原的筷子,叫做“翘筷”,他认为这可能是对汉语的音译,但据我所知,维语中“筷子”读为“翘卡”,差得比较远,也许不是音译。
    他重点说的还是“包子”,他说那“包子仿佛归绥之烧卖”,归绥即今天内蒙的呼和浩特。我不禁想,难道今天名满京城的“都一处烧卖”竟源自内蒙呼和浩特吗?上网一查,果然是这样:“烧麦最晚起源于元代初期、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一带的商途茶馆。到清代已经通过晋商传到京津等地,称为“捎卖”。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市)出现后,“归化城烧麦”为京津地区吸引食客的招牌。”

 

[转载]包子的文化起源
     北京“都一处”烧麦,源自归绥,也是皮薄透馅

    看到这儿,我不得不佩服父亲的历史知识和饮食文化,连烧麦源自何方都一清二楚。
   中实羊肉、洋葱,即皮亚子,味道浓美”说得一点儿都不错,这正是新疆的薄皮包子,而不是烤包子,因为下面说到还要“蒸成揭屉”,可见是蒸包。
   庖师于蒸成揭屉时,高唱:‘安拉乎艾克拜尔’,即真主至大之意,亦信仰诚笃之表现也。”意思是说,维吾尔厨师在“蒸成揭屉”时要念一句颂词,感谢安拉赐予食物。
    诗中至关重要的核心一句:“包子馒头本不分”,在小注中给予了明确解释:
   维族称包子为馒头,吻合古义。盖包子馒头实为一物,内地以有馅为包子,以无馅为馒头,顾反失之矣。”
    他说,维族称包子为馒头,其实才正合于汉语的古义,也就是说,古汉语中,只有“馒头”一词,并无“包子”,而意思正是指现在那有馅的的包子。
    到了现代,内地汉语发生了变化,把有馅的那种面食,创造了一个新词,叫做“包子”,而没馅的,反倒叫做“馒头”,整个叫反了,叫乱了,叫错了。
    这时我才理解,父亲在遥远的西域,发现了古汉语——把包子叫做馒头。“包子馒头本不分”就是这个意思。
    而且还蕴含着一层更深的含意——父亲通过巧妙的联想,暗喻新疆与祖国原是一体“本不分”的。
    这样一分析,诗意就彰显出来了,牵涉到中原与西域之间古代文化、历史、语言的交流。怪不得父亲如此重视这首诗。
 
    后来我才注意到,在维语中薄皮包子叫做“皮提曼塔”,据网友独行侠说,“皮提”意为“死面”,而“曼塔”明显源自古汉语的“馒头”。维吾尔老板在给食客数包子时也是这样唱吟:“布尔曼塔、西尅曼塔……”意思是“一个包子,两个包子……”。


[转载]包子的文化起源
    厨师正在数包子:“布尔曼塔、西尅曼塔……”
 
    那么中国人把有馅面食叫做“馒头”又是源自何处呢?原来竟与大名鼎鼎的诸葛亮有关。
    三国时诸葛亮征孟获,领大军渡过泸水时,士兵遇瘴气多病倒,一位了解南夷地方习俗的部下对诸葛亮说:“蛮地多邪术,常用人头祭品上供,祈求神灵护佑,我们也应按此地习俗求神灵帮助。”
    诸葛亮认为这个习俗太野蛮,没有听从这部下的方法,而是命人用牛马肉剁细后做成馅,外面裹上面,塑成假人头形,五官皆具,称“蛮头”,代替人头当作祭品。
    据说诸葛亮此举被神灵认可,得到神灵护佑,七擒孟获而安定了大西南。诸葛亮发明的‘蛮头’受到士兵的喜爱,从此流传到全国,名称也由原来的‘蛮头’变为后来的馒头。


 [转载]包子的文化起源
 《事物纪原》中出土的诸葛亮“蛮头”实物


    我们再看成书于元末明初的《水浒传》,写的是宋代的故事,也是用馒头来指称包子。
    第二十六回说到武松过十字坡遇孙二娘时,“那妇人嘻嘻地笑着”“去灶上取一笼馒头来放在桌子上。两个公人拿起来便吃。武松取一个拍开看了,叫道:“酒家,这馒头是人肉的,是狗肉的?”那妇人嘻嘻笑道:“客官,休要取笑。清平世界,荡荡乾坤,那里有人肉的馒头,狗肉的滋味。我家馒头积祖是黄牛的。”武松道:“我从来走江湖上,多听得人说道:
    大树十字坡,客人谁敢那里过?
    肥的切做馒头馅,瘦的却把去填河!”
    这便是著名的”人肉包子“的故事,这里就叫做“人肉的馒头”。


[转载]包子的文化起源
 
    那么“包子”这词又是从哪儿来的呢?据资料这词出现的比较晚。清军入关后,汉族的馒头(即带馅的)为满族贵族所喜爱。由于满语中馒头称之为“饽饽”,于是有馅的馒头就叫做“饽饽”,后来又称为“饽子,包子”,无馅的白馒头就简称为馒头。于是“包子”一词开始流行于北方。

 

[转载]包子的文化起源
     满族的饽饽

    江南一直到今天,仍然把包子叫做“馒头”,比如“南翔生煎馒头”,显然仍然是古汉语。

 

[转载]包子的文化起源
    南翔生煎馒头

    而北方许多地方把无馅的馒头叫做“馍馍”,其实来自满语“饽饽”。
   
如此,我们可以看出该词语演变的一条完整脉络:蛮头——馒头——饽饽——饽子——包子,饽饽——馍馍。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