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师生春诗意图
(2019-05-24 15:52:35)
标签:
宫廷画老北京 |
分类: 典籍圖册 |
《京师生春诗意图》,早就知悉此画,但无缘得见真迹,网上所见基本就是缩略图。偶得分幅图拼接得一大图(9183×9938),因上传限制,压缩后置于网端,共享之。您在电脑端屏幕“在新标签页中打开链接”即可浏览此大图。由于压缩的原因,质量略差。
上次发布后,一修改,没了!如何查找也没找到,只好重新再发。
《京師生春詩意圖》掛轴,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徐揚繪,設色絹本,緃256cm,横233.5cm。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作者徐揚(生卒年不詳)蘇州人氏,清中期畫家。字雲亭。家住蘇州城閶門內專諸巷。工繪畫,擅長人物、界畫、花鳥草蟲。畫梅既蒼勁又秀雅。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皇帝南巡至蘇州,進畫,得以供奉內廷。受艾启蒙(Jgnatius Sickeltart,清宮西洋畫家)、賀清泰(Louis Poirot,清宮西洋畫家)影響,寫實功力益深。
他於乾隆二十四年畫出了《盛世滋生圖》長卷,又名《姑蘇繁華圖》。而後又畫出了著名鉅作《乾隆南巡圖》(共十二卷)和《京師生春詩意圖》等歷史畫卷。他的繪畫繼承了《清明上河圖》等藝術形式,以散點透視法來描繪山水城池,將現實主義手法應用於畫中。
徐揚是清代宮廷中受西洋繪畫影響的畫家之一,但中國宮廷畫家們對西洋畫法的學習並不是簡單的復製與機械的翻版,而是以中國傳統樓閣畫爲根基。一方面,他們的作品受到傳統審美觀的限制,西洋繪畫中的一些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淡化,另一方面,在具體的藝術實踐实践中,焦點透視技法雖然更适合表現建築的個體,但在表現建築群落與大山大水相結合的全景上很難起到中國審美觀所能接受的藝術效果,因此,中國畫家在運用焦點透視和散點透視法描繪建築時顯得比較靈活。
《京師生春詩意圖》作者跋:“乾隆三十二年冬,御製生春詩二十首,命小臣徐揚滙繪全圖,莊誦之下,仰見我皇上敬天順時,尊親賜福,孕含萬有,綱舉百端,自朝廷以及閭閤上下,神情體察,咸周興會所至,拈毫立就,無非太和洋溢,盛德充周,抒性靈而彰至治誠,與乾坤合撰萬物同春矣。臣資質愚鈍,未能圖寫萬一,幸蒙指示詳明,敬謹揣摹,四閱月而始成。禮明樂備,昭盛世之文章,雪霁雲蒸,羡陽春之祥瑞。祗緣葵小困之篤於向日幾忘,管見之限於窺天謹攄愚忱,上呈睿鑒。臣徐揚拜於稽首敬跋”。鈐“臣徐揚”、“筆沾春雨”印二方。
從這幅作品中,看到了中國宮廷畫家在借鑒西法過程中的藝術再創造。可以說,中國宮廷畫家們對西洋畫法的學習是主動而靈活的,並有所取舍。他們筆下的“海西畫法”是一種意化了的中國式的“海西畫法”,是西方焦點透視與東方散點透視的有機結合。
全幅畫采用鳥瞰式構圖,將中國傳統散點透視於歐洲焦點透視畫法相結合,描繪了冬日京師皇城幾乎全貌,以及南城前門大街市井。突出了北京城的“城”與“市”,及其恢弘的中軸綫對稱格局。畫家從前門大街畫起,中軸綫上正陽橋五牌樓、正陽門、大清門、天安門、太廟、社稷壇、午門、紫禁城、景山,西苑三海、金鰲玉蝀橋、瓊華島,天壇祈年殿等盡皆囊括其中,乃至“北枕居庸”的北山作爲整幅畫的背景輪廓,莫不一一收入畫幅,兩百五十多年前清朝乾隆年間的北京城如現眼前,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形象資料和想象空間。可看到八旗兵在中海冰嬉;南北長街、南北池子等皇城街巷和皇家寺廟;宮城內外文武群臣和黎民百姓百態。前門外路西的西河沿兒、廊房頭條到大栅欄;路東的打磨廠、孝順胡同、長巷到鮮魚口,商舖鱗次櫛比,民居四合院生意盎然,一派安居樂業景象。各色人等形態迥異栩栩如生,彰顯著國泰民安,繁華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