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城墙——内城南垣(组图)

标签:
老北京城墙内城南垣史话老照片 |
分类: 老北京城門城垣舊影系列 |
北京“內城”、“外城”的叫法是明嘉靖年間修築了“外城”後形成的,雖然外城没能够成“四面之制”,但外城之名还是就這麽延續下來了。没修外城之前的北京城就稱为“京城”,修筑了外城後,原“京城”就被稱爲了“內城”,而在有明一代提到“京城”时,一般指的還是“內城”。到了清代提到“京城”,也還是指的是“內城”,因爲滿清入主北京後,內城是非旗人不得居住,原大明遺民就都被趕到了外城。這種現象就連洋人都看明白了,所以他们翻譯北京內城時就叫“Tartar
City(鞑靼人城)”,翻譯北京外城時則稱爲“Chinese
City(中國人城)”。這種現象其實也一直延續到後來,民國時也是政府中樞和逹官貴人在內城,而穷人和無權勢的平民,以及那時的北漂兒大多擠在外城,再往後也亦然。就是現在,雖說是在二環路內,可外城的房價比內城的可便宜多了,這也算是階級烙印吧。
內城南垣正陽門到崇文門間的城牆內側是东交民巷使館界,外側還建有正陽門東、西火車站,所以內城南垣內外是洋人經常出没的區域。故此,自庚子之變以後,有關內城南垣的照片留下來的遠多於其它位置的城牆,使我们能更多的領略內城南垣百年前到1940年代末的舊貌和演變,基本上可展現老北京城由盛而衰,以致消亡的過程。
明北京城示意圖-內城南垣:
1860s,內城南垣正陽門迤西城牆、護城河,以及正陽門甕城西閘樓下的民房。由甕城牆上向西拍攝,遠處可見宣武門。
1870s,內城南垣外壁、墩臺,崇文門甕城外東側護城河邊。遠處可見內城東南角樓。
1870s,內城南垣崇文門迤東外壁、墩臺及護城河,遠處可見東南角樓
[(英)托馬斯·查爾德 Thomas Child] No.66
1870s,內城南垣正陽門迤西城牆、護城河,正陽門甕城西閘樓下的民房和拉腳的牲口。由甕城西月牆上嚮西拍攝,遠處可見宣武門。
1880s,內城南垣正陽門迤西城牆外壁、墩臺、護城河,正陽門甕城西閘樓下的民房。由甕城西月牆上嚮西拍摄,遠處可見宣武門。
1880s,內城南垣崇文門迤西的城牆、墩臺、護城河,以及甕城閘樓下的民房和道路。可見城牆外壁大小不同的墩臺。
1890年前後,宣武門迤東內城南垣上面,城牆上的堆拔房還完好。向東拍攝,遠處可見正陽門
1890s,內城南垣崇文門迤西的城牆、墩臺、護城河及城根的道路,甕城閘樓外經過的駝隊。
1890s,內城南垣崇文門迤東城牆、墩臺、護城河(明信片)。
1890s,內城南垣崇文門迤西城牆、墩臺、護城河景象
[(日)山本讃七郎]。
1890s末,正陽門迤西的內城南垣上面,城外的護城河,城裏的順城街,以及周邊景緻。在城樓二層西北角向西拍摄,可見墩臺的上面結構,遠處的宣武門城樓和箭樓
[(英)喬治·莫理循 George Ernest
Morrison]。
1895年前後
1900,內城南垣崇文門迤西城牆外壁、墩臺。崇文門箭樓已被八國聯軍轟毀,箭樓的殘垣斷壁尚未清除。
1900,內城南垣正陽門東水關(御河)外側,由城牆上向南拍攝。英軍自廣渠門攻進外城,又從這裏炸開隔栅後潜入內城,最先進入使舘界(今正義路南端)。英軍印度兵正在列隊走過小橋下進入水關涵洞。
1900,內城南垣正陽門東水關內側(御河)。八國聯軍攻入北京,英軍炸開水關隔栅,正在從水關下進入內城。攝影師站在東江米巷御河橋上向南拍攝。
1900,庚子之變時內城南垣外的駝隊,城牆外側的墩臺(馬面)。原註釋:Boxer
War Peking [(日)山本讃七郎]。
1900,內城南垣崇文門迤東城牆上面。可見城牆外側的墩臺、護城河,内側的順城街,遠處是內城東南角樓。由崇文門城樓上向東拍攝(明信片)。
1900,內城南垣崇文門迤東外壁及護城河,鐵路還未鋪設進來。遠處可見東南角樓
(明信片)。
1900,內城南垣崇文門至東南角樓段,城牆上有站崗的俄軍,遠處可見內城東南角樓。由崇文門城樓上向東拍攝,可見墩臺和甕城東月牆上面與城牆相連處的構造。
1900,內城南垣崇文門至東南角樓段城牆內外,城牆上面有八國聯軍俄國兵,砲口已全部轉向城裏,堆拔房前尚有一執勤的清兵,遠處可見內城東南角樓。由崇文門城樓上向東拍攝。原註釋:The
Wall of Peking gruarded by the Russian
Artillery.
1900,內城南垣崇文門迤東的城牆內壁、登城馬道、順城街
[(英)喬治·E·莫理循 George Ernest
Morrison]。
1900,內城南垣外壁、墩臺及護城河沿兒的水窝子。
1900年前後,內城南垣外壁、墩臺及護城河沿兒的食攤,駱駝。
1900,內城南垣宣武門迤東外壁和墩臺,向東行走的的駝隊。
1900-10,正陽門迤東內城南垣外的駝隊,八國聯軍攻陷北京後,箭樓與城樓已毀,鐵路尚未修進來,遠處隱約可見甕城東側閘樓、燒毀的箭樓和城樓。
1901,庚子之變後,中國工匠在紧挨使舘區的內城南垣上小憩。遠處可見太廟、紫禁城午門和景山。
1901,在內城南垣上看到的東交民巷被義和團和清軍搗毀的房屋
[(德)穆默 Alfons Mumm von
Schwarzenstein]。
1901
1901
1901
1901,正陽門甕城東,這裏卽將建成東火車站和貨場。可見內城南垣正陽門迤東城牆外壁、墩臺。遠處可見崇文門城樓,近處是庚子之變損毀的建築
[(日)小川一眞]。
1901,正陽門城西,這裏卽將建成西火車站。可見內城南垣正陽門迤西城牆外壁、墩臺和遠處的宣武門
[(日)小川一眞]。
1901,正陽門迤西內城南垣外新修的西車站鐵道和月臺,遠處城門是宣武門。
1901,內城南垣崇文門城樓西側城牆上(東嚮),德軍修的碉樓。
1901,內城南垣崇文門及迤西城牆內外,東交民巷東段使舘界熱氣球航拍。
1901,內城南垣崇文門迤西城牆上面,散佈有八國聯軍士兵。由崇文門城樓上向西拍攝[(德)穆默
Alfons Mumm von
Schwarzenstein]。
1901,內城南垣崇文門门迤西的城牆上,德軍修的碉樓和架設的大砲。
1901,內城南垣崇文門至東南角樓段城牆上面,遠處可見內城東南角樓。由崇文門城樓上向東拍攝 [(德)穆默
Alfons Mumm von
Schwarzenstein]。
1901,內城南垣宣武門迤東城牆外壁
1901,內城南垣正陽門至宣武門段城牆外壁、墩臺和城根的道路。選自《從阿穆爾到北京紫禁城
Down the Amur. Peking. The Forbidden
City》, By Burton Holmes(伯頓·霍爾摩斯).
1901,內城南垣外,通向正陽門的進京鐵路鋪設鐵軌。選自《從阿穆爾到北京紫禁城
Down the Amur. Peking. The Forbidden
City》, By Burton Holmes(伯頓·霍爾摩斯).
1901,內城南垣正陽門東水關(御河)外側,水關下的隔栅已没有。1900年英軍自廣渠門攻進外城,又從這裏炸開隔栅後潜入內城,最先進入使館界(今正義路南端)。
1901,正陽門迤西城牆內壁和順城街,東行的駝隊。選自《從阿穆爾到北京紫禁城 Down
the Amur. Peking. The Forbidden City》, By Burton
Holmes(伯頓·霍爾摩斯).
1901-2,內城南垣崇文門迤西城牆上面。由崇文門城樓嚮西拍攝,城牆上德軍修了碉樓,並插着德國國旗,城牆內是德國使舘、兵营、跑馬場
[(德)穆默 Alfons Mumm von Schwarzenstein]。
1901-6,內城南垣崇文門迤西城牆上面。遠處的城門是宣武門。稍近可看到正陽門甕城,城樓與箭樓已毀,尚未恢復。城牆內是德國使舘、兵营、跑馬場
[(德)穆默 Alfons Mumm von Schwarzenstein]。
1901-11-01,內城南垣正陽門迤東城牆外壁。最先開進北京城的蒸汽机車,前門東火車站正式通車
[(德)穆默 Alfons Mumm von Schwarzenstein]。
1901,內城南垣正陽門到崇文門間的城牆、護城河及城根兒剛修的鐵道
[(德)穆默 Alfons Mumm von Schwarzenstein]。
1901~1902,建在正陽門迤東內城南垣外城根的火車站,車站剛建成,後来的站房還没有,月臺還没有棚子。
1901~1902,內城南垣正陽門迤東城牆外,初通車的東車站內外。
1902,內城南垣崇文門迤西城牆內側的德國人墳地。
1902,內城南垣崇文門迤西的城牆內壁,城牆上是德國人修的碉樓,下面是德軍的操場。
1902,內城南垣崇文門東側的大墩臺,甕城月牆東、西打通,修建了雙向鐵路券洞(西向)。
1902,內城南垣東南角樓迤西城牆外壁、墩臺,開往正陽門東車站的鐵路綫。
1902,內城南垣正陽門迤東城牆外壁,初通車的正陽門東車站貨場。
1902~1903,內城南垣正陽門迤東城牆外壁、墩臺,正陽門東車站貨場,遠處可见崇文門城樓和內城東南角樓。
1902~1903,內城南垣正陽門迤東城牆外壁、墩臺,正陽門東車站貨場。
1902~1905,崇文門迤東內城南垣外壁、墩臺及護城河,遠處可見內城東南角樓。開往正陽門東的鐵道已修通。由崇文門東側甕城牆上向東拍攝
[(日)山本讚七郎]。
1902~1905,內城南垣內的東交民巷使舘區。崇文門城樓、聖彌厄爾教堂、德使舘大門外的一對石獅子、東交民巷東段街道、內城东南角樓都在畫面之中。在德使舘樓頂拍攝,與《列國使舘修繕環視圖》(喬治·莫里循攝)的拍攝點在同一位置。
1902~1905,內城南垣西南角樓迤東城牆外壁、墩臺。
1903,內城南垣外的正陽門東車站和列車。正陽門城樓開始重建,已搭起腳手架。
1903,內城南垣正陽門迤西城牆外西車站,從甕城上向西拍攝 (明信片)。
1905,內城南垣正陽門迤西城牆外的京漢鐵路正陽門西車站內。
1906,內城南垣正陽門迤東城牆外東車站新站房鐘樓和貨場,遠處可見崇文門城樓和內城東南角樓。
1907,內城南垣外壁、墩臺(雉堞破損嚴重)和駝隊。
1907,內城南垣外宣武門迤東城根兒的煤棧,護城河內河沿兒上開往正陽門西車站的鐵道(京漢綫)。
1907-10,內城南垣正陽門城樓迤東城牆內壁、登城馬道。庚子之變後,這個區域就被美軍佔用成为兵营和操場,再東卽美使舘。
1909,內城南垣正陽門東水關(御河)城門北面(內側),畫面左側是六國飯店。
1909,正陽門迤西內城南垣內壁,順城街上的駝隊。
1910s,內城南垣外壁和墩臺,走在城根兒的駝隊。原註釋:the
guy sits on the camel like sofa (他在駱駝背上就像坐在沙發上一樣)。
1910s,內城南垣外壁和墩臺,走在城根兒的駝隊(上圖局部)。原註釋:the
guy sits on the camel like sofa (他在駱駝背上就像坐在沙發上一樣)。
1910s,內城南垣外的駝隊 [(日)山本讃七郎]
(1)
1910s,內城南垣外的駝隊 [(日)山本讃七郎]
(2)
1910s,內城南垣外的駝隊 [(日)山本讃七郎]
(3)
1910s,內城南垣外的羊群
[(日)山本讃七郎]。
1910s,內城南垣外護城河上洗衣的婦女,可見內城外壁、墩臺及護城河沿兒
[(美)雷尼诺恩 C.E. LeMunyon]。
1910年前後,內城南垣外正陽門東車站月臺上,列車員合影(東嚮)。
1910年前後,內城南垣外正陽門東車站月臺上等車的洋人(東向)。
1910年前後,正陽門迤東內城南垣外壁,城根兒的鐵道和列車。
1912,內城南垣外壁、墩臺,鐵道旁兵變時集結的士兵。
1912~1915,內城南垣外壁、墩臺和駝隊(明信片)。原註釋:tartar-wall(鞑靼城牆).
1913-04-17,靠近內城南垣内壁德國使舘院內的树。原註釋:Tree
habit German Legation. [(美)弗蘭克·尼古拉斯·邁耶 Meyer,
Frank Nicholas]。
1915~1918,正陽門西車站站前廣場拉貨的馬車。可見內城南垣正陽門西側開闢的雙券洞。
1915年前後,內城南垣正陽門迤東城牆外,東車站新站房和站前廣場。可見南垣的大墩臺。
1916,東交民巷使舘區全貌。在正陽門城樓上向東北方向拍攝,可見正陽門迤東內城南垣上面(畫面右側)。
1917~1919,內城南垣外壁,在城根兒歇腳的駝隊。原註釋:Camels
near Wall. [(美)西德尼·甘博 Sidney D.
Gamble]。
1917~1919,宣武門甕城內出城的騾車,可見內城南垣與甕城東月牆的結合部位。原註釋:Peking
Cart Mud. [(美)西德尼·甘博 Sidney D.
Gamble]。
1918~1920,內城西南角樓迤東內城南垣外壁
[(日)菅野力夫]。
1920年前後,內城南垣宣武門迤西城牆外壁、墩臺、護城河,以及河沿兒的鐵道、民房和大路。
1921,內城南垣內壁
[(瑞典)奧斯伍爾德·喜仁龍 Osvald Siren]。
1921,內城南垣內壁,西南角樓內側,城角的登城馬道
[(瑞典)奧斯伍爾德·喜仁龍
Osvald Siren]。
1921,內城南垣宣武門附近的城牆內壁和登城馬道入口
[(瑞典)奧斯伍爾德·喜仁龍
Osvald Siren]。
1921,宣武門與正陽門之間的內城南垣外壁、墩臺,以及河沿兒城根兒的道路和民房。在宣武門甕城閘樓上向東拍攝,遠處可見正陽門
[(瑞典)奧斯伍爾德·喜仁龍
Osvald Siren]。
1922,正陽門迤西內城南垣內壁,順城街上的馬車
[(瑞典)奧斯伍爾德·喜仁龍
Osvald Siren]。
1923~1924,內城南垣崇文門到東南角樓段。由崇文門甕城牆上向東拍攝
[(美)華納·蘭登]。
1924~1927,內城南垣外,東南角樓南面的蟠桃宮廟會。原註釋:Temple
fair crowd. [(美)西德尼·甘博 Sidney D.
Gamble]。
1924年入冬,正陽門迤東內城南垣外東車站卽將開出的列車。京津間的列車因軍閥混戰時常中斷,車頭掛着列强國旗以免遭襲擊。原註釋:feuding
warlords actually cut the rail line between Peking and Tientsin
prompting.
1925,正陽門東側城牆上的美國駐兵。隨城牆风格,中式窗欞搭建的執勤兵舍(庚子之變後,八國聯軍攫取了在中國的駐兵權)。原註釋:Marines
of the 39th Company pose with a 3‘ Naval Landing Gun on the Tartar
Wall.
1926,內城南垣正陽門與宣武門之間新開闢的和平門雙券洞南面。
1928,內城南垣外壁、墩臺,正陽門到崇文門間城根兒的鐵道(京奉綫)和列車。
1930s,內城南垣外正陽門東車站前的食擹、洋車。
1930s,正陽門東側路箭樓轉彎處。此時道路尚爲左上行,右下行,卽靠左行駛。1945年日本投降以後纔改爲靠右行駛。
1932~1936,崇文門迤東內城南垣外的鐵道,遠处可見內城東南角樓。選自《亞細亞大觀》
[(日)亞細亞寫眞大觀社編]。
1933,宣武門城樓東南,內城南垣外壁、護城河。從城牆上方可看到南堂的頂端
[(德)赫逹·莫里循 Morrison Hedda]。
1937,內城南垣墩臺上守城的國軍士兵和警察。
1937,內城南垣正陽門到崇文門段、東交民巷使舘區、東長安街航拍。
1940,正陽門迤西的內城南垣,在城樓二層西望,遠處城門是宣武門城樓,還隱約可見天寧寺塔。城牆內是前三門順城街,城牆外可見前門西車站月臺
[(日)志波楊村]。
1946,內城南垣正陽門城樓東側雙券洞和大型墩臺,以及城牆外的東車站廣場。
1946,內城南垣正陽門迤東城牆外東車站(北平站),站前廣場和正陽門東側路,車馬已改靠右行駛。
1946,正陽門迤西的內城南垣,在正陽門城樓二層向西拍攝,遠處城門是宣武門城樓,還可見天寧寺塔和西山,城牆內是前三門順城街,城牆外可見西車站月臺。原註釋:View
of Beijing. [(德)赫逹·莫里循 Morrison
Hedda]。
1946,正陽門原甕城內的空場上,一個洋車伕正在剃頭,可見正陽門城樓東側內城南垣上的雙券洞
1950s初,內城南垣前三門順城街,和平門雙券洞內側,遠處城門爲宣武門。
1956,內城南垣正陽門迤東城牆外的東車站內外及護城河。
1956,內城南垣正陽門迤西城牆外壁、護城河。
1960,內城南垣崇文門迤西城牆上開闢田壟種菜,可見“三年自然災害”逼得城裏人都城頭垦荒了。遠處是崇文門城樓,以及城裏的新僑飯店和同仁醫院。
1960年前後,宣武門城樓東側內城南垣上正對着南堂的位置開了豁口,護城河上架有橋梁,此時進出内城交通以此豁口爲主,城門洞基本不走了。豁口處南行的無軌電車是9路。
2009-01-03,內城南垣東段崇文門迤東殘垣外壁和墩臺。
2009-01-03,內城南垣東段東南角樓迤西恢復的城牆外壁、雉堞和堆拔房。
2010,內城南垣崇文門迤東城牆、墩臺遺蹟。
2010,內城南垣崇文門迤東城牆、墩臺遺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