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和那些热爱转发鸡汤的老年人聊了聊

(2016-04-01 09:11:25)
标签:

杂谈

 

(这张图片是我特意去图库找的莲花壁纸,你有没有觉得熟悉的亲切慈祥?是的,莲花主题应该荣膺老年人最爱头像之一,但我还是找了个颜色对比没那么怯的,实在是……)


我有一段时间,沉迷于中老年审美。那种特有的低分辨率、热情洋溢的正能量、难看的色彩版式搭配,形成了一种后现代通俗波普的冲击力。那一段我们的对话都是这样的↓↓↓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mmbiz_qpic_cn/49dbe58755274a895a869cda04253b82.jpg


 后来我们都嘲笑过父母一辈老年人的微信内容。他们好像突然找到了一个爆发的窗口,熟练的在朋友圈里分享各种——通常我们概括成鸡汤。下面的图是一个老年网瘾在一天内分享的大约1/5内容↓↓↓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mmbiz_qpic_cn/8555c7d1c28b6d7c8e6b564e463280ef.jpg



但是,有一天,我突然很好奇。长辈们,知道我们在网上嘲笑这些鸡汤和伪科学吗?为什么看起来通情达理、体体面面的老人家,到了晚年居然会相信那么多毫无依据的养生经验?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热情每天洋溢着?为什么自家孩子的话就是不听,但写成公众号的谣言一骗一个准?他们在转发的时候到底想什么?他们真的会仔细看自己转发的每一条吗?他们会不会感到逻辑不能自洽?他们转发公号文章,是不是和我们用表情斗图是一个意思?


于是我去找真正的老年人们聊了聊,我试图和他们探讨一下这种事的心路历程。从亲戚到朋友长辈,我都假装不经意的去问他们关于分享的问题,但很奇妙的是,并没有愿意正面回答,他们要不是表现得毫不在乎,就是突然转移了话题,那种感觉颇有一种我们小时候的日记被当众朗读的尴尬。但我还是抽取了一些样本,以他们的话为佐证。不一定有普遍性和正确性。但也许你能get点什么:


A和B, 老两口。两人均拥有微信,但从来不分享来自公众号的内容。偶尔发公园花卉特写图或孙子图。经提醒注意隐私之后,孙子图也不发了。


“不会用,眼神儿不好,不看。”他们是比例颇大的一部分什么都不发什么都不看的。原因如上。根据观察,主要是不宅,每天喜欢出去遛弯儿,年轻的时候也不爱看书,闲暇时间带完孙子跳个广场舞再做个饭就睡了。微信使用频率最高就是“回不回来吃饭”和“今儿晚上吃啥”。他们属于鸡汤免疫区。


C,离休老干部,每日分享内容海量,涵盖了政治经济养生文化(虽然大部分都是错的和伪科学)


“人老了,也得关心社会,不能落下,都看。”这是嘴硬的说法。因为根据读速判断,每天分享的内容看完也有十万字了吧……但很明显是经过筛选的内容,呈现了高度统一的网络人格


D,退休老太太。分享的大多是年轻时代的经典民歌,对,适合广场舞。其他的是old school lifestyle——养花,织毛衣,等等。


“多好看啊,多好听啊,你看豆腐还能这么吃,豆腐全身都是宝。” 对此,我的感想是下次吃豆制品之前一定要认清成分。


E,退休老太太二,养生狂魔。家里囤积了各种保健品和健身工具。每日分享内容大部分和疾病、养生有关。比如“给我一百万也不换黑木耳”之类的。


“人家没说错啊十一点前必须睡觉啊养肝”、“敲胆经真能减肥”、“拍手操练完了真的能预防好多病”、“你回头给我买个负离子洗菜机要不有农药残留”。对此,我掩面退下。


FGHIJK……各种老年人们,都表示“这有什么可说的,我就顺手转的,我也没看。”


好的,基本上是从他们口中问不出什么来。并没有人认真对待这种事,就是随手转发而已。总结了一下,他们转发的内容包括:谬误百出的政治经济话题、养生常识、做人的智慧和哲学、家庭和美祈福贴、特别不好笑的笑话、貌似黄色的标题党、让人震惊的事件,少花钱但能活出特有钱感觉的生活小窍门、市面上各大公司的能占便宜的漏洞。等等。


我曾经收藏过一个公众号,简直是为老年人定身打造,每天的不同条目完全针对以上各种,我截了连续三天的推送,你们体会一下那个feel ↓↓↓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mmbiz_qpic_cn/11e1198bec9fe59b0fa5be63b9b2d91a.jpg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mmbiz_qpic_cn/66df0ebfcbe1267c23c7aeecffb9efc7.jpg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mmbiz_qpic_cn/94604bd8201b7925432bc0b8570658af.jpg



有感觉了吗?震惊的社会事件,用新闻联播的截图证明来源可靠,提起重视,中间夹杂养生和人生智慧,还有段子,最后落到美好生活。太美了太美了太美了这种标题可以反复使用,因为大家最吃这一套没人能拒绝美。


但好笑的是,在我的询问之中,我问到“你们都是从哪里来的这些内容”时,几乎没有人关注订阅号。大家都回答我“是别人给我看的我就顺手转了“。这中间有一个悖论是——能主动寻找信息源的人,根本就不会相信和在乎这些信息。除了亲戚群家人群之内互相丢链接之外,他们都是哪儿来的这些呢?我几乎要怀疑有专门批发此类内容的推手了:也许真的有,是卖保健品的小王,是广场舞的队长,是公号内容的写作者?


在亲戚群里,他们的交流模式是这样的,并没有人说太多家长里短,也不太会有人点开对方的消息看 ↓↓↓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mmbiz_qpic_cn/ed47875ac887cb26948cd50afafbd9b7.jpg



这条则属于父母的定向投放:涵盖了阖家幸福,家有儿女,身体健康的主题。↓↓↓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mmbiz_qpic_cn/80fd0b705c6f347cba74118f22b35403.jpg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mmbiz_qpic_cn/b7299287deb003c5b14674e8df47f848.jpg



我总结了一下:

1,绝大多数人是不会打开分享的内容看的。他们通常只看标题,觉得语气够绝对、够震惊、够引人注意,就会随手转发。如果你打开看了,被错误的内容气得要死,但其实你多虑了他们真不看。尤其是养生类,因为互相矛盾的说法太多,看来看去老人家都糊涂了,基本上还是该干嘛干嘛。


2,这事和我们发微博和朋友圈一样,主要还是塑造个wanna be的人格。用来证明自己博学多才或活泼好动或大爱无疆,基本上就是一个公众形象(虽然和年轻人的认知有差距,但我们不是也经常买本看着费劲的小语种图书装逼嘛)


3,这是老年人们的社交手段,实在没话说,或一直没话说的时候,就靠互相丢链接来say hi,跟90后加了微信先斗一轮图性质是一样的。


4,嘲笑和讽刺是解决不了问题的。那是一个我们tm完全不能了解的世界。有一个爱biubiu丢链接的老年人,总比逼婚的老年人强(诶好像也不耽误他们同时进行?)但任何感情,最好的都是兴趣、热情和爱,需要不宅,有陪伴。让他们动起来,多出门,多旅行,去拍花花草草,自然就不会care这些啦。


我无聊的写这些,完全是为了给自己留条后路。接下来: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mmbiz_qpic_cn/78dd5f868a2ef867563f210a6cf66ba4.jpg



搜索izhuangyating 关注【庄雅婷】认证公众号

也可在新浪微博上搜索【庄雅婷】关注互动

原创文章 谢绝非授权转载

或邮件zhuangyating2010@163.co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