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穿越八陉三、意外踏上秦皇古道

(2020-02-14 21:23:40)

穿越八陉三、意外踏上秦皇古道


 

     陉,音xíng,即山脉中断的地方。太行山中多东西向横谷,既陉。著名的有军都陉、蒲阴陉、飞狐陉、井陉、滏口陉、白陉、太行陉、轵关陉等,古称太行八陉,即古代晋冀豫三省穿越太行山相互往来的八条咽喉要道。

 

穿越八陉三、意外踏上秦皇古道

      井陉是八陉中唯一保留县名的地方,高速公路穿县而过,但古道在哪,关口在那,一路打听。

     井陉县位于冀晋结合部,太行山东麓,北邻平山县,东部和东南部与鹿泉、元氏、赞皇三县毗连,西部和西南部同山西省盂县、平定、昔阳三县接壤。素有“太行八陉之第五陉,天下九塞之第六塞”之称,乃冀通衢要冲,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驰名中外的韩信背水之战,著名的百团大战,井陉都是主战场。    

    

       为寻古道特意弃大路走小道,而沿途的过街楼证实这其实正是当年的车马大道,但意外的是,路过一座崭新的石牌楼,横额上书“秦皇古驿”。

  

穿越八陉三、意外踏上秦皇古道穿越八陉三、意外踏上秦皇古道


穿越八陉三、意外踏上秦皇古道

穿越八陉三、意外踏上秦皇古道

穿越八陉三、意外踏上秦皇古道

穿越八陉三、意外踏上秦皇古道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voibFoN3ibphfVEIbQunu3FHYl2RzZZUibaEq1PInpHEEJyNblck1ahJup5SO3icPtVUibSSReCHHKRe1f6ibibBGOFtQ/640?wx_fmt=jpeg

 

       据史书记载,早在公元前10世纪的西周时,周穆王西巡过井陉,就发现井陉为穿越太行山的一条孔道。有的考古专家考察论证,秦皇古驿道为战国中期赵武灵王灭中山时正式开通。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实行“车同轨”,遂于秦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220年)在原六国车马道路的基础上,开辟以咸阳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古驿道。当年连接冀晋的秦朝驿道,东起现今鹿泉土门关,经井陉东天门,出山西的固关,全长100公里。公元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出巡时驾崩于邢台沙丘,“瘟辆”过井陉,现在井陉秦皇古驿道上东天门仍有“秦始皇歇灵台”遗址。

        有称:秦皇古驿道和国内外知名的罗马古道、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为天下四大古道,而秦皇古驿道则历史久远、使用时间最长、文化积淀深厚。

        据2000年8月国际古迹理事会世界遗产协调官员亨利·克利尔博士考察后认为,今天的秦皇古驿道比罗马古道还要早100多年,所以,秦皇古驿道被誉为“天下第一古道”。

        秦皇古驿道的南道,自井陉微水镇五里铺穿村而过,就在这个村,至今还流传着一段传奇的故事。

    清代道光十八年(1838年)初秋,一位山西官差到京城送公文,路过井陉。他在微水吃过晚饭,骑马路过五里铺和东天门后,突然发现马背上的捎链不见了,官差大吃一惊。当时,捎链是用来装公文和银两的布制口袋,撘在马鞍上,类似现在的背包。山西官差心急如焚,立刻牵马原路返回五里铺寻找。

    五里铺村里一位姓翟的老人,有清晨沿路拾牲口粪的习惯。翟姓老人背着粪篓,发现路上有个黑呼呼的东西,他拾起一看是捎链,就把捎链中的银两捡到粪篓里,把捎链留在路边,背着粪篓回家了。村里另一位老人王换文,也有早起沿路拾粪的习惯,那天清晨,王换文在路上发现那个捎链后,随手把捎链扔进粪篓,也背回家了。

    山西官差,原路几个来回,找不到捎链,就夜宿在五里铺旅店里四处打听。听说王换文有清晨拾粪的习惯,就一连几天,请王换文吃饭喝酒。王换文纳闷,询问吃饭原因,山西官差道出实情,王换文哈哈一笑,爽快的回家取出捎链还给了山西官差。

    山西官差打开捎链,见公文俱在,银两全无,就到井陉县衙门报案,郭知县随即传来王换文审问,并严刑拷打,可王换文始终说不出银两下落。此事很快传到五里铺,拾粪的姓翟村民,主动提着银两到井陉县衙门讲明情况。郭知县恍然大悟,想不到案情竟是阴差阳错,当即嘉奖了姓翟的村民,同时也为严刑拷问王换文之事深感愧疚。于是与山西官差商议,由山西官差出银,给王换文新盖了砖墙瓦脊房顶,郭知县又亲笔书写了“拾金不昧”的匾额,高悬在王换文的大门上方,以示褒奖。

     百余年过去了。五里铺的村民以祖辈的纯朴为荣,这段故事至今仍在村中传颂。那块的“拾金不昧”牌匾,成为井陉古驿道上的一道风景。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voibFoN3ibphfVEIbQunu3FHYl2RzZZUiba6J0nbT0AAVLhsiaqVechNSYmWdiaQGEs8R9EkPqOeFsI814pmnl0JS3Q/640?wx_fmt=jpeg

      有人说:生活不是目的而是旅程,这话有点矫情。但人生正是在努力奔向目的的过程中,感受丰富的旅程。难得一路故事相伴,时至晌午,我们走进井陉县天长古镇。

    几年前曾经来过,当时只知古镇,却不知这与井陉的关系。

   

穿越八陉三、意外踏上秦皇古道

穿越八陉三、意外踏上秦皇古道

穿越八陉三、意外踏上秦皇古道

穿越八陉三、意外踏上秦皇古道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voibFoN3ibphfVEIbQunu3FHYl2RzZZUibawZLYvzHBtVhHJc59SCNQhTDNRMMNPCghckXnuYTDDbOqJ6FU2HH82g/640?wx_fmt=jpeg

       天长古城墙始建于明洪武九年(1376年),夯土成墙。周长3里,高3丈5尺,厚1丈2尺。嘉靖九年(1530年)将土城改筑石城,立有东、西、南三门,城内、东关、西关、南关、北关统称城关。

      这里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已有人居,隋代渐为村落。是唐天长军,宋天威军的塞城所在。宋熙宁八年(1075年)县治所迁至此地,直至1958年11月5日井陉、获鹿两县合并,县政府迁至微水镇。

      “绵河潆于前,陉山踞于后,固关之险控带西南,抱犊之雄延亘东北,......“天长镇,历经900年,堪称井陉第一大镇。

      近代,这里是抗击帝国主义入侵的重要战场。1937年10月和11月,八路军三八六旅在刘伯承师长和陈赓旅长的指挥下,两次出击日军,先后共击毙敌人180多人,并缴获大量军用物质,击毙日军警备队长荒井丰吉也。1940年8月20日至9月10日,在百团大战中,天长镇也是当时的主战场之一。

      更让人感慨的是,古城学风昌盛, 据记载:宋熙宁年间,这里就成立了县立学校,原名“学宫”。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在学宫之东建“陉山书院”。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在县城东文昌阁旁建“东壁书院”,至康熙四十年(1701年)重修并改称“文昌书院”。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将书院迁至县城东门内,改名“皆山书院”。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改为高等小学堂,辛亥革命后更名为井陉县高小、天长镇初级中学。

        至今”山书院“中还能听到朗朗书声。

        据志载:明井陉中进士8人,举人43人,贡生110人;清代中进士1人,举人20人,贡生145人。在明代孕育出柴本、毕鸾、武金、霍鹏这些官至监察御史、都御史、副都御史的廉官,在清代又孕育出像霍叔瑾、许国壁,以孝廉官通政使,以武举封荣禄大夫的名吏。在近代涌现出傅汝凤、焦实斋、霍济光、梁恒昌、翟泰丰等名人志士。

        历经风雨,古镇中许多建筑被毁,房屋年久失修,在残垣断壁上还依稀可见那些刺眼的大红色标语,标志着一个时代的印记。

     所幸古城外围城墙得到修缮,巍峨的城楼古风犹存,嬉戏的孩子从城门中跑过,古城回荡着稚嫩的笑声。

    但愿也能像古城那样修复学风,让那拾金不昧的故事和诗书礼学继续传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