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使他成为这等惨状
标签:
谢叠山祠惨状文物建筑谢枋得宣武区杂谈 |
自去年底开始,位于北京市宣武区的重要文物建筑、700年历史的谢叠山祠堂遭到逐步拆除。经各方人士呼吁,仍未能阻止。我要严重抗议宣武区公然拆除谢叠山祠的行为!
谢叠山即谢枋得,江西弋阳人,南宋文学家,抗元志士。宋宝祐四年与文天祥同科中进士。德祐初以江东提刑,知信州。率兵抗元,信州失守,流亡福建山区。元至元二十三年,集贤学士程文海向忽必烈举荐宋朝遗民22人,以谢枋得居首。谢枋得坚辞不受,作《却聘书》。至元二十六年四月被强遣至大都(今北京),于悯忠寺(即今法源寺)不食而死。明景泰七年九月,与文天祥同赐谥,天祥赐忠烈,枋得赐文节。景泰九年,于其殉难处建祠,现存部分有正堂、小楼、数间北房及水榭、戏台等建筑,分布于法源寺后街3号、5号、7号、培育胡同12号。
谢枋得与文天祥同是江西人,同中进士,同样抗元,同样舍身取义,身后又同时受谥,但如今文天祥祠保护周到,谢枋得祠却遭拆除厄运,如何对得起这位民族英烈?
谢叠山祠不仅有历史纪念意义,同时也是明代古建筑实例,并具有南方建筑特色,对古建筑研究有重要的价值。
谢叠山祠的文物价值,本已得到文物部门认定,是宣武区文物保护单位,而且处于法源寺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建设控制区,应该说应有了“双保险”,居然还是不免拆除的命运。在商业利益的诱惑下,当地政府和开发商勾结,当地领导也毫无文物保护意识,在他们看来,拆除一个这么“低级”的文保单位完全是无伤大雅,如果不拆损失的房地产收益那可是最心疼的,喊着保护的人才叫有病呢。
据宣武区文委工作人员表示,谢公祠拆迁后将迁址重建,但具体如何实施要等开发商拿出方案。我们看看宣武区过往“迁址重建”的例子就会知道,这完全是敷衍舆论的托词,开发商眼里寸土寸金,他们不留位置根本没地方建。同样有重要文物价值的观音院过街楼在菜市口大街工程中拆除,当时许下的迁建承诺在10多年后的今天仍然没有兑现。况且迁建只是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能进行的,它对文物建筑的价值会造成严重损害,文物保护的国际共识《威尼斯宪章》第七条指出:“古迹不能与其所见证的历史和其产生的环境相分离”。
据悉,谢枋得的后人一直在与有关部门交涉希望留下谢公祠小楼并由他们进行维护,但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未果。不过时至今日他们仍在不懈努力达成此事。
谢叠山祠建筑由于开发商与拆迁户未完全达成协议,仍未完全拆除,请大家关注此事,想办法尽可能保护该建筑。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