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皮红肉鱼
(2013-11-15 11:01:10)
标签:
青皮红肉鱼中毒组胺家居 |
分类: 杂文随笔 |
“青皮红肉鱼”是指秋刀鱼、沙丁鱼、鲑鱼、金枪鱼、马鲛鱼、鲐鱼(青占鱼)、鲣鱼、鲭鱼、鲐巴鱼、青鳞鱼、金线鱼、鲅鱼等,这类表皮呈青黑色,肉呈红色的海水鱼。它们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以及虾青素。欧米伽3脂肪酸能增加血液里的“好胆固醇”,降低甘油三酯,有清洁血液的功效。红肉的颜色则是因为其富含虾青素,它的抗氧化力是维生素的约500倍,还在番茄红素之上;不仅可预防动脉硬化,还有预防老年痴呆症的功效。
但是这类青皮红肉鱼,体内富含组氨酸。当这类鱼贮存不当、鱼体不新鲜或腐败时,在细菌如魔氏摩根变形菌所产生脱羧酶;或污染于鱼体的细菌如组胺无色杆菌产生脱羧酶;鱼体中游离组氨酸在脱羧酶脱羧作用下生成组胺。当组胺积蓄到一定量时,食后便有中毒的危险(组氨酸脱羧基产生组胺)。另外,在腌制咸鱼时,原料不新鲜或腌不透,因组胺较多,食后也可引起中毒。也有专家认为是鱼死亡后本身自溶作用不断加深其变质,产生大量腐败胺,分解生成组胺。特别青占鱼(大洋洄游性鱼类),体内酶活性更强,新旧代谢旺盛,不新鲜后组胺大大增加。
含量稍低的可通过较长加热破坏,仍可食用。烧制不当和含量高的鱼食用易造成组胺中毒。进食后便使人产生过敏性中毒。除海鱼外,淡水鱼中的青鱼保存不当,也可引起中毒。
成年人一次摄入组胺的量超过100毫克时,就可以引起食物中毒。中毒的主要症状为脸红、面潮红、口干、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晕、头痛,心跳加快、脉快、胸闷和呼吸窘迫等,部分病人出现结膜充血瞳孔散大、视物模糊、脸发胀、唇水肿、口和舌及四肢发麻、荨麻疹、全身潮红、血压下降等。个别重病人可死亡。发病率可达50%。含高组胺鱼类中毒特点是发病快(潜伏期为0.5—1小时,最短5分钟,最长达4小时),症状轻,恢复快。随食入量而加重。多发生在夏秋季,因为在温度15℃~37℃等条件下,组氨酸易于分解形成组胺引起中毒。
过敏症状经及时治疗可治愈,但本身过敏性体质的人会比较危险。抗组胺药能使中毒症状迅速消失,可口服苯海拉明,或静脉注射10%葡萄糖酸钙,同时口服维生素C。
后一篇:铸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