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祁阳浯溪摩崖石刻

标签:
浯溪石刻大唐中兴颂颜真卿元结祁阳 |
分类: 湖南-衡阳/郴州/永州 |
浯溪摩崖石刻位于永州市祁阳县城浯溪镇的湘江边,这里石壁突兀,连绵78米,最高处拨地30余米,为摩崖文字天然好刻处。唐大历二年(767年),诗人、道州刺史元结途径此地,将此处一条小溪命名为“浯溪”,一处怪石命名为“浯台”,并在浯台上修建了一座“浯亭”,这就是“三浯”的来历。元结后又分别撰写了《浯溪铭》、《浯台铭》、《浯亭铭》,并刻于浯溪崖壁上,遂开浯溪摩崖石刻之始。
据统计,浯溪现存摩崖石刻505方,其中唐代17方、宋代116方、元代5方、明代84方、清代92方、民国9方、时代不明的182方。最高的刻在30米悬崖峭壁上,字径2.3米;最低的刻在溪畔崖脚,字径1厘米。作者聚集了自唐以来的历代名家,如唐代的颜真卿、皇甫湜、季康,宋代的黄庭坚、米芾、范成大、秦少油,明代的董其昌、沈周,清代的何绍基、吴大徵。真是“百代名臣金石宝;一溪明月水天秋。”
在浯溪摩崖石刻中,最珍贵的当属《大唐中兴颂》,该碑文为元结撰,字为颜真卿书,碑面高宽3.2米见方,直行,自左至右书刻,共21行,332字,字径15厘米,因文奇、字奇、石奇(崖壁临江矗立,壁面120平方米,如斧天成),世称“摩崖三绝”。《中兴颂》之后1200余年来,历代杰士名流,游躅接踵,运笔抒怀,吟诗作赋,打碑刻石,从而使浯溪满山皆字,无石不诗。
1988年,浯溪摩崖石刻被国务院列入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陶铸铜像。陶铸是祁阳人,曾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兼中央宣传部部长、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等职,对浯溪石刻的保护曾起了重要作用。
浯台,传说元结经常在此饮酒,故在台上凿下了斗大的洞穴用来盛酒,留下了“窊尊夜月”等故事。
浯台四周大一点的石头都给磨平了,密密麻麻地刻上了各式题词,几乎是无石不刻。
这是清时安南(今越南)使臣阮辉莹途径浯溪时留下的诗刻。同样的还有几块。
这是清时湖南巡抚吴大徵用篆体书写的《浯台铭》,现安放在宝篆亭内。
左为唐代篆书名家季康用玉箸篆书写的《浯溪铭》,右为唐相袁滋用钟鼎篆书写的《浯亭铭》。《浯亭铭》现被国家文物局列为一级石刻,视为“国宝”。不过,由于千年来的风雨侵蚀,字迹已很难看清楚了。尤其是现代,随着酸雨等的腐蚀,破坏更严重了,应该加玻璃罩等保护起来,不能再这样露天放着。
这座廊亭就是三绝堂,始建于宋仁宗皇佑五年(1053年),亭内石壁上刻着的就是《大唐中兴颂》。
玻璃框内就是《大唐中兴颂》,因文奇、字奇、石奇,世称“摩崖三绝”。
《大唐中兴颂》,由元结撰,颜真卿书。
《大唐中兴颂》右侧的石刻,其中米芾题词位于《大唐中兴颂》的右下侧,可惜看不清了。
“镇妖夬符”位于镜石顶上崖壁处,直径2.7米,深17厘米,为宋代都官员外郎柳应辰的“心记符”,又叫“柳押符”。原是《易经》64卦的“夬”卦,有“决裂”即以刚决柔,以正压邪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