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雁塔——玄奘法师的功碑

标签:
文化 |
分类: 陕西/青海/新疆 |
大雁塔位于西安市的大慈恩寺内,被视为古都西安和陕西省的象征,在民间有着“不到大雁塔,不算到西安”的说法。唐永徽三年(652年),取经归来的玄奘法师为保存由天竺经丝绸之路带回的经卷佛像而修建。由于该塔仿照的是印度雁塔(来源于“雁投身开悟小乘教徒”的佛教故事),因此最早叫雁塔,后来,长安的荐福寺内又修建了一座较小的雁塔,因此慈恩寺塔就叫大雁塔,荐福寺塔就叫小雁塔,一直流传至今。
始建之初,大雁塔为五层土砖塔,因风雨剥蚀,五十余年后塔身逐渐塌损。唐长安年间(701年~704年),女皇武则天在原址上新建了七层青砖塔。唐末以后,慈恩寺屡遭兵火,殿宇焚毁,惟有大雁塔独存。再后来,由于西安地区几次地震,大雁塔多处受损,不过都很快得到修复。现在,塔身仍为武则天时期的七层,通高64.5米,是我国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楼阁式砖塔。
塔底的南门洞两侧,镶嵌着《大唐三藏圣教序》与《大唐三藏圣教序记》石碑,分别由唐太宗李世民和皇太子李治(后来的唐高宗)撰写。这就是“二圣三绝碑”。“二圣”就是指这两位皇帝;“三绝”则为皇帝的撰文,玄奘法师西天取经的伟业,初唐书法家褚遂良的书写。正因为如此,大雁塔在唐朝就成了著名的旅游景点,在门洞两侧的石条上,刻满了大量文人雅士的诗词,以及许多新中进士的题名,据说从此就会青云直上了。
位于大慈恩寺前广场上的玄奘铜像,2000年立。
大慈恩寺山门,始建于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年),也是中国佛教法相唯识宗(法相宗)的祖庭。
钟楼与鼓楼。
大雄宝殿与大雁塔。
大雄宝殿内的菩萨。
大雄宝殿旁边的塔林。
近看大雁塔。
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唐太宗李世民撰写,褚遂良书,安放在大雁塔底层南门洞的西侧。
《大唐三藏圣教序记》碑,当时的太子李治(后来的唐高宗)撰写,褚遂良书,安放在大雁塔底层南门洞的东侧。
镶嵌在南门洞内两侧的新科进士题名,据说事业从此就可青云直上。
一楼有不少大雁塔的介绍,这是玄奘西行路线图。
大雁塔内可以沿着这样的楼梯往上登到六楼。
在大雁塔上远眺,这是大雁塔的南边。
在大雁塔上远眺,这是大雁塔的西边。
在大雁塔上远眺,这是大雁塔的北边。
在大雁塔上远眺,这是大雁塔的东边。
在北边看大雁塔,前面为“民族脊梁”影壁,赵朴初题词。
法门领袖。这是唐太宗对玄奘的评价,刻在“民族脊梁”影壁的南面,褚遂良的字体。
位于大雁塔北边的玄奘三藏院,是为纪念玄奘新建的。
玄奘三藏院内的大遍觉堂。
大遍觉堂内的玄奘塑像。
大雁塔北广场,据说这里的喷泉广场和水景广场是亚洲最大。
大雁塔北广场牌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