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游铜官老街
标签:
铜官老街铜官窑泥人刘云母山望城 |
分类: 长沙-长望浏宁 |
铜官是一座千年古镇,它位于湘江东岸,距长沙城北三十公里。传说,铜官得名于三国时期,这样算起来差不多有一千八百年了。上次去铜官镇的时候,老街这边还没有恢复,灰头灰脑的,因此只是在镇子里瞎逛了一圈,但也收获颇丰(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8f1d550100xtw7.html)。这一次,老街在2012年重新进行了改造,当然就更有看头了,因此在老街上逗留了许久。
老街位于现在镇子的南边,呈东西走向,长约一千二百米,宽六至八米不等。从铜官窑遗址公园出来,顺着湘江边的风光带,往北行大约四、五公里,就到了铜官老街——街口立着一座四柱三门的麻石牌坊,正对着湘江,牌坊上嵌着“铜官街”三个大大的铜字。和其他石牌坊不同的是,这座牌坊的顶上盖满了绿色的琉璃瓦,当然,这些琉璃瓦,还有牌坊两端的鸱尾,都是铜官本地的产品。
从牌坊下走进老街,地上铺满了麻石板,清清爽爽的。四处可见陶瓷的踪迹。就在牌坊的边上,登云母山的游道入口旁,随随便便地堆积了许多陶制的鸡、狗、马、神兽等工艺品;街口两边的墙上,嵌着排列得整整齐齐的镂空陶罐,是不打眼的土黄色;更多的陶皿被用来种花,有悬挂在屋檐下的,有固定在墙壁上的,还有旁立在街边的。这一切,都在向外界强调着一个信息:这里是铜官——世界釉下多彩陶瓷的发源地。
在以水运为主的年代,由于傍着湘江,铜官交通方便,是方圆几十里的经济、文化中心,街上有着各行各业手工作坊和各类老字号商铺店馆一百余家。现在,街上最多的就是陶艺店,有几代相传的“泥人刘”、有高墙大院的“舜子屋”(传说中舜子是陶业的始祖),有装饰得古色古香的“长沙铜官窑研究所”,随便数一下,就有上十家。走进任意一间陶艺店,陈列架上摆满了大师们的作品,或惟妙惟肖,或出神入化,总让人陶醉其中。
古街是依山而建的,这座山就是云母山,又叫铜官山。《水经注》中记载:“铜官山,亦名云母山,土性宜陶,有陶家千余户,沿河而居……。”现在,云母山新修了游道,山上有古祠堂,有山神庙,还有古窑遗迹等。最惬意的是,登上山顶的守风台(杜甫路过铜官时,遇大风曾上岸避风,写下了著名的《铜官渚守风》),脚下就是北去的湘江,还有这座千年古街,均历历在目。
老街牌坊,正对着湘江,由于湘江风光带正在施工,所以牌坊上积满了黄土尘。
铜官镇现在属望城区,以前有一段时间却是属于长沙县。
舜子屋陶瓷店。传说中舜子是陶业的始祖,每年农历六月初六日陶工们都会祭祀。
守风亭遗址,在舜子屋对面。杜甫路过铜官时,遇大风曾在此处避风,写下了著名的《铜官渚守风》。
“泥人刘”陶艺馆。现在是第三代“泥人刘”,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作品《雄鹰》陈设在人民大会堂湖南厅。
陶艺馆内展出的“泥人刘”作品。
陶艺馆内展出的“泥人刘”作品。
挂在屋檐下的陶罐也栽了花。
街上到处是栽满花木的陶罐,可惜现在不是这些花木开花的时节。
镶嵌在墙上的破碎陶瓷,很有一种沧桑感。
古街上重修改造的门面,仿佛又回到了铜官镇兴旺的过去。
恢复成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风格的门面。
郭亮小学,在老街的最东头,以前这里是东山寺,里面供奉着关公。郭亮(1901~1928),革命烈士,铜官人。
郭亮纪念亭,在郭亮小学操坪的南边,以前这里是东山寺戏台,郭亮牺牲后,头颅就被挂在这座戏台上示众。
云母山(又叫铜官山)游览图,可以从牌坊北边上山。
云母山上的山神庙,但为什么上面写作“黄龙山”呢?
云母山的众神园,都是陶瓷烧成的,就在山神庙的旁边。
站在云母山上俯瞰铜官老街,远处就是湘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