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谊故居——湖湘文化的源头

标签:
贾谊太平街长怀井贾太傅祠贾谊故居 |
分类: 长沙-河东 |
贾谊,史称贾长沙,河南洛阳人,西汉初期的政论家、文学家。公元前177年~前173年,贾谊谪居长沙,任长沙王太傅,因此也称贾太傅。就是在这短短的三年多时间里,贾谊写下了千古名篇《吊屈原赋》和《鹏鸟赋》,为自己赢得了贾长沙的名号,还留下了一栋贾谊故居供后人缅怀。
从五一广场往湘江边走,不远就可看到路南边有一个高大的石牌坊,上面四个金色的大字“太平老街”。从这个牌坊下面穿过去,再沿着麻石铺就的街道往南行三百米左右,就到了贾谊故居的正门口。这是一栋三进的院落,坐东朝西。高高的院墙,由青砖白灰垒砌而成,覆盖着绿色的琉璃瓦,虽然是新修缮的,但还是给人古朴的感觉。黑漆铜扣的大门上方,嵌着一块花冈岩质的门额,“贾谊故居”四字显得凝重大方,是赵朴方老先生题写的。门口两边立着一对抱鼓石,已被游人抚摸得油光放亮。
进入故居,迎面是一面影壁。影壁的正面是贾谊故居的介绍。绕过影壁,是一个小小的院子,院子的北侧靠墙处,翠竹簇拥着一座飞檐四角亭。亭内是一口黑漆栏杆围着的双眼井,井水离地面约一米左右。这就是贾谊井,据说是由贾谊亲手开凿的。推算起来,它应该是我国现存年代最久且连续使用至今的古井。亭两侧石柱上的对联曰:“不见定王城旧处,长怀贾傅井依然”,是出自杜甫的手笔。因此,贾谊井又被称作“长怀井”。
故居的第一进是贾太傅祠,典型的湘楚古祠风韵。正门上方“贾太傅祠”四个镏金大字,也是赵朴初的手迹。祠正中是盘膝坐着的贾谊铜像,手中执着一管毛笔,眼正望着远方。身后的木屏上,镌刻着贾谊《过秦论》中的名句。南、北两面墙上,分别是铜刻的《吊屈原赋》和《鹏鸟赋》全文。依墙脚布置着一排玻璃展柜,陈列着重修贾谊故居时从地下挖掘出来的建筑残件。转到木屏的背面,则是一副铜质的浮雕,上面刻着贾谊《大政上》的格言:“故自古及今,凡与民为仇者,或迟或速,而民必胜之。”
第二进是太傅殿,黑底的门匾上刻着三个绿色的篆书大字“太傅殿”。殿门对联是一副集唐诗联:“长沙不久留才子,宣室求贤访逐臣。”太傅殿也不大,中间是个通道,南北两边各有一个厢房,陈列着贾谊的生平事迹、思想体系,还有杜甫、韩愈等文人骚客们缅怀贾谊留下来的诗词。看着这些陈列,不觉感慨良久,一个只活了三十三岁的年轻人,竟留下了这么多的思想财富,而且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还熠熠生着光。
从太傅殿出来,是一个小花园,靠墙边种着几棵翠竹和罗汉松。中间的小道旁立着一块巨石,上面凿刻着“民之治乱在于吏,国之安危在于政”。这句话也是出自贾谊《大政上》。穿过这个花园,便是故居的第三进——寻秋草堂。它也是一正两厢的布局。正堂的中壁上悬挂着一幅古人访友图,旁边是一副集诗联,上联是唐代刘长卿的“秋草独寻人去后”,下联是清代黄遵宪的“断流空吊水无情”,横批则是“天下治安”。这也是贾谊终生追求的目标。
据记载,贾谊故居始建于西汉文帝年间。汉武帝时期,由皇帝敕命修缮贾谊故居,这是对贾谊故居的第一次重修。此后的两千多年里,贾谊故居历经了约64次重修,最近的一次是在1998年。但不管怎样毁坏,甚至像1938年“文夕大火”这样的灭顶之灾,贾谊故居也得到了重生。这是因为它是湖湘文化的源头。就像那口贾谊井一样,两千多年了,从来都不会干涸。
贾谊故居外景图。大门两边的对联还是空白,据说还没有征到合适的。
进门处的影壁,其正面是贾谊故居的介绍。
长怀井亭,两边的对联据说是杜甫亲临井边所作。
贾谊井,又叫长怀井,贾谊亲手开凿的。井水面离地面一米左右,2000多年来,据说从来没有干涸过。
故居第一进:贾太傅祠。
贾谊坐像。才二十几岁的年轻人,真厉害。
花园的深处就是寻秋草堂。
佩秋亭,在小花园的边上。
靠院墙的北面还有一长碑廊,为后人们缅怀贾谊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