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径山寺

(2018-09-13 08:49:06)
标签:

径山

分类: 休闲生活
妈妈想到径山寺去,怎么安排,我查了一下:
径山寺,创建于唐天宝年间,是距今有1200余年的古刹,是佛教中国化之后最后的高峰。其地址在浙江余杭径山镇径山,有江南五大禅院之首的名誉。门票10元。
径山寺主要文物有宋孝宗御碑、三尊铁佛、钟楼、永乐大钟、历代祖师衔碑等。
南宋时香火鼎盛,是江南五大禅院之首。规模极为宏大,有寺僧1700余众,寺庙建筑1000多间。寺殿由于战乱和失修,原有建筑基本无存,现仅剩钟楼一座,内悬明永乐元年大钟一口,宋代铁佛三尊,元至正年山历代祖师碑一块。
唐天宝四年(745),法钦禅师至径山结庵。大历三年(768),代宗下诏建径山寺。南宋时孝宗亲书"径山兴圣万寿禅寺"额。
径山寺原属"牛头派",建炎四年(1130)兴"临济宗",道誉日隆,被列为"江南"五山十刹之首(五山即径山、灵隐、净慈、天童、阿育王五大丛林),日本名僧俊芿、圆尔辨圆、无本觉心、南浦昭明等先后来寺学禅,一住数年。
回国后传临济宗法,并将种制茶技术和茶宴仪式传回日本。
茶宴后发展为日本茶道。又传回纺织、制药丸、打麦面、做豆腐、制酱等法。
径山禅寺法师亦有多人赴日本传教。
元明间日僧谒径山者相继不断。寺屡毁屡建,解放后仅存大殿及孝宗御碑、明代永乐大钟、明代铁香炉。
1983年以后,每年有日僧数批来寺朝拜寻宗。(《余杭县志》第十五编社会第805页)补记:径山寺已于1997年4月修复。
2008年,在余杭区政府、区统战部、区民族宗教局以及杭州市佛教协会的大力支持下,径山寺复建工程开始实施。2010年10月21日,径山寺复建工程奠基。
在中日佛教乃至中日文化交流史上,径山寺拥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南宋中后期,日本僧人圆尔辨圆(谥号圣一国师)、南浦昭明(谥号元通大应国师)先后在径山寺从无准师范、虚堂智愚学习禅法,回国后辗转各地弘扬禅教。
同时,他们带回中国茶典籍及径山茶具,从而将径山茶宴暨中国禅院茶礼系统地传入日本并逐渐演化为"日本茶道",成为日本幕府和高层社会的仪节。
因此,径山不仅作为临济宗的祖庭道场,也做为日本茶道的起源地,在日本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如今,越来越多的日本茶道中人慕名来到径山寺,一偿"寻根"的心愿。

径山寺主要文物
南宋孝宗御碑,在含晖亭遗址上。碑通高5.3米,碑身高3.55米,宽1.55米,厚0.4米,正面有孝宗御书"径山兴圣万寿禅寺"八个正楷大字,四周绘刻龙纹;碑阴有宋楼钥书《径山兴圣万寿禅寺记》之全文。
三尊铁佛
铁佛,明正统十一年(1446年)铸,名曰西方三圣,左胁持,观世音菩萨;中间阿弥陀佛;右胁持,大势至。
三佛均盘坐于莲花墩之上,身披袈裟,袒胸跣足,形象逼真,姿态各异,造型美观,是明代冶铸工业的上品。
钟楼
钟楼,位于径山万寿禅寺大雄殿东南阳峰西坡,通高12米,底层宽8.11米,进深8.14米。
楼中心自下而上立有金柱4根,直径均为0.36米,柱距均为2.9米,成正方形,直上楼层顶部,上设梁架筑为"钟架"悬挂大钟。
底层正中屏后置楼梯,由南面北可登楼层,楼上四面开窗。
楼与大钟由10根柱子分别承重,结构上又相互牵连,增强了建筑的稳固性,营造十分科学。
1990年7月18日晚,因游客烟蒂酿成大火,钟楼被毁大钟熔化变形,跌成数块,殃及"历代祖师名衔碑"。

1991年修复钟楼,放置残钟。

永乐大钟
永乐大钟薄牢盘顶,通高2.4米,钟口径1.8米,钟口沿厚0.18米,测算重9700公斤,钟身东南面铸有"永乐元年(1403年) 月 日住持比丘普庄劝缘造"等铭文,撞击时,发音宏亮,响彻方圆十里。

历代祖师名衔碑
历代祖师名衔碑,元至正庚寅年(1350年)刻,高1.41米,宽0.66米,厚0.16米。碑面镌有61代祖师法名、俗名、忌辰等,碑阴刻有咏五峰诗五首

径山茶宴
径山茶宴是我国古代茶宴礼俗的存续,也是我国禅茶文化的杰出代表,以诞生于余杭径山寺而得名,是径山寺接待贵客上宾时的一种大堂茶会。
径山茶宴起源于唐朝,盛行于宋元时期,至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它对我国近代"茶话会"礼仪的形成、对日本茶道、对杭州地区民间饮茶礼仪习俗的存续都有重要影响。
2010年,具有禅文化、茶文化、礼仪文化等多方面价值的"径山茶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径山茶宴具有悠久的历史价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以茶论道,禅茶一味。径山茶宴一般包括击茶鼓、张茶榜、设茶席、礼请主宾、煎汤点茶、分茶吃茶、谢茶等十数道仪式程序。

径山寺 8点05分专车直达径山寺,586路8点40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