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个父亲节。可父亲已经离开我们5年半了,儿子打来电话问候父亲节;先生游泳去我代接了,叮嘱儿子注意劳逸结合,也是做父亲的人了,工作再忙也得注意身体!
我本想也打电话妈妈时,告知今天是父亲节,怕妈妈难过,就欲言又止。
父亲走了5年多,但父亲的影子、他的音容笑貌不时出现在我们眼前。在今天这个没有父亲的父亲节里,看到网上各种有关父亲节的文章,再次勾起对父亲的思念。
岁月有痕,父爱无边,它总在了无声息中成长,在生活点滴中散发,有时默然,有时淡然。
我眼中的父亲是话语不多,但是他的眼里充满了爱,如此深沉,我到现在还记得父亲给我梳辫子,那双大手在我的乌黑头发中穿梭,编起来那么的有劲;
父亲工作很忙,但只要空闲在家,什么活都干,他爱干净,做事认真仔细,还会做木匠活,家里曾经有他做到小板凳和寀橱,
都说父爱犹如山川一样伟大
默默地守护者我们茁壮成长,如今我们已经长大
父亲也离我们远去
回望过去
是父亲教会我们学会坚强
是父亲教会我们生活的道理
父亲给与我们在成长中的安全感
给与我们在生活中的默默支持和关怀
父亲节的一些知识:
中国法定父亲节是8月8日 6月17日的“父亲节”是1972年美国总统才签署正式文件,将每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定为全美国的父亲节,中国早在1945年就正式设立全世界最早的父亲节, 美国父亲节是由住在美国华盛顿州斯波坎(Spokane)
的布鲁斯多德夫人倡导的,目的是纪念自己劳累而死的父亲威廉斯马特。1966年美国签署总统公告,宣布当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天为美国的父亲节,直到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才正式签署文件,将每年6月第三个星期日定为全美的父亲节,并成为美国永久的纪念日。
相较于美国父亲节的设立,中国的父亲节更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正式设立时间也比美国更早。中国父亲节是每年公历8月8日,又称为“八八节”,谐音“爸爸节”,在1945年就由国家正式宣布设立,是世界上最早正式设立父亲节的国家。中国父亲节具有如下文化意义。
1、纪念文化的意义:1945年8月8日,全民抗战胜利的曙光已经悄然来临,上海的有志之士为了纪念在战争中为国捐躯的爸爸们,特地提出父亲节的构想。于是上海文人发起了庆祝父亲节的活动,市民立即响应举行庆祝活动。战争胜利后,上海市各界名流绅士,联名请上海市政府转呈中央政府,定“爸爸”谐音的8月8日为父亲节,政府对这份请求十分重视,特地开会讨论并正式确定每年的8月8日是中国父亲节。
2、汉字文化的意义:八月八日的两个“八”字重叠在一起,经过变形就成了“父”字,文字发音的谐音“爸爸”,八八节即爸爸节,既有创意又顺口,简单好记又响亮。
3、中华孝道文化意义:上下五千年的中华孝文化一直弥漫、浸淫在中华大地;孝之思想、理念、实践,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当年社会各界名流如吴稚晖、李石曾、潘公展、杜月笙等人倡导设立父亲节也是弘扬中华孝文化的体现。“88”父亲节与中国悠久传统的敬老节日“99”重阳节也遥相呼应。
展示文化自信,弘扬传统文化,传承敬老传统,纪念长辈老人,让中国自身的文化传承走进人们的生活,并充满生机地走向未来,令我们的传统节日文化,更加丰富多彩、意蕴深厚。是我们需要好好思考的问题。
现在吵吵的西方所谓“父亲节”,对中国人而言,大多是跟风。睡一觉就过去了。商家则借机炒作,大有“不买我的东西、不来我餐馆用餐、不转我的信息”就不是孝子之意。其实,留在心灵深处的,应当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像“养不教,父之过”、“父爱如山”、“父之美德,子之遗产”等传统思想,要让这些深入到我们的骨髓与灵魂里。就如古人所造的“父”字,象形解释即为父亲之角色定位:肩披蓑衣、迈开双腿奔波做事的人。由此可见,千年传承的中华道德文化内涵,不会以节日符号而转移。
目前世界许多国家均有自己的父亲节。俄罗斯的“父亲节”是每年2月13日,德国的“父亲节”是每年5月31日,韩国的“双亲节”是每年5月8日,巴西的“父亲节”是每年8月第二个星期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