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无国界
(2017-12-29 21:01:26)
标签:
音乐 |
分类: 学习声乐 |
音乐的力量
音乐是人类的灵魂,自从有了音乐的创造,人的灵魂就有了一个依靠。在心灵的深处,隐藏着很多鲜为人知的秘密,唯有音乐,才能激起那潭深水的涟漪。音乐是一条钥匙,这条钥匙能打开通向梦境、通向因果的时光隧道。??一般能打动心情的音乐就算是好音乐了,但极品的音乐能打动人的灵魂。前者像以喧哗取胜、辅之以速食爱情歌词的流行音乐,听了一段时间,心情有所转变,于是又会另结新欢;后者像古典一点的音乐,每次聆听都会触动心底藏得最紧的那根弦,一种触及梦幻的感觉。??没有什么比我们心情变得更快的,因此也没有什么比流行音乐抛弃得更快的。音乐的生命力,是以乐曲本身决定的,而非以歌词取胜。流行音乐歌词的媚俗,或许正是其速朽的根源。??总害怕听那些没有感情的音乐、那些平淡如水的音乐、那些每个音符都相似的音乐。那些音乐总是让人找不到感觉,找不到共鸣。当音乐总是千篇一律地杂乱无章、歌词苍白无力时,快餐文化便又多了一员加盟。??优秀音乐总让人一见钟情,不,应该是一“听”钟情。还记得看老电影《红磨坊》的时候,在那个豪情奔放的舞会上,响起了海浪式栉次鳞比的音乐节奏,一环接一环,让人刹那间如痴如醉,仿如堕入爱河,却没有爱情那股占有欲。那就是奥芬巴赫的《康康舞曲》。那个场景,那些岁月,那种心情,浸泡在那段悠扬乐曲中,生命好比得到了升华。??还有莫扎特的《土耳其进行曲》,轻快、清新、旋风式上扬的节奏让心灵的褶皱慢慢被抚平;比才萨拉沙泰的《卡门序曲》,强劲引入、阶梯式升温、回环反复的节奏充满了引人入胜的风景;中国古曲《将军令》,以及由之改编的《男儿当自强》,铿锵有力、激越、奔腾的气势让人血液沸腾。??音乐就像一条破译出来的DNA密码,这条密码里面包含了我们的潜意识信息:那种对音乐的放松、坦荡及催眠、激发的力量。音乐不仅能弥补生命的缺陷,甚至我偏激地认为它可以替代生命的某些部分。人生的大起大落,风云际遇,也许得花几十年才能完成。但一曲短短几分钟的奏乐,就能把人生喜怒哀乐的感受尝遍。音乐的张力,此刻鼓动着无穷大的羽翼,载着我们的思绪漫游了整个心灵世界。??喜欢音乐的无限包容,当一段曲调谱上许多不同的歌词,就能焕发出无穷无尽的新意。从音乐中,我们可以分出人的性格。不同的人喜欢不同类型的音乐,不同遭遇的人喜欢不同格调的音乐。一首脍炙人口的音乐,打动了多少颗不同的心啊。??喜欢歌词中宣扬的爱情,含蓄而带点哀伤。那种二三十年代上海之夜那种调子,加上简单而有所寄托的歌词的组合。喜欢那种淡淡的柔情,在夜空中散发出的温馨。一如叶倩文的《晚风》所唱:“晚风中,有你我的梦,风中借来一点时间紧紧拥”。悠扬,悲凉,适合夜晚对着海风,一个人看着远处的渔灯,似乎是在数着船只,在等着某人,但却不晓那人在何方。虽然心向往之,却无法言语,只能追忆与怀想,回望内心的当年情。??想到起流行音乐,也自然想到流行音乐人,那些词曲高手、大师级人物。黄沾、罗大佑等人所作的流行音乐,是如此经久不衰。我曾固执地认为,听流行歌曲一定得听至少有十年历史、过去曾经红过而现在继续当红的流行歌曲。只有这样,音乐才能跨越时间和空间,与永恒融在一起,只有这样才接近纯粹的人的灵魂。??当人类的武器先进到可以将地球毁灭无数次的时候,当人类让自恋般得意忘形的念头冲昏头脑而累累犯下错误的时候,只有音乐的强大力量,才能拯救那一颗颗狂妄自大的心灵。肉体遭摧残,寄托医术的疗救;心灵遭受重创,音乐却是最好的良药。音乐没有文字的虚伪性,音乐从来不会被误读。音乐往往是一种控诉,对压迫、对伤害、对不幸和不平等遭遇的最好表达。最无国界的语言,也许就是音乐了。??大喜跟大悲,都不可无歌。让我们一起守卫音乐的家园,一起来祈祷。让我们的音乐,注入更多的和平与爱。
音乐无国界
音乐作为人类情感和生活的一种艺术表达,
用理性的技术手法抒
发着人们至情至性的情感诉求和美好愿望,
它通过自己的方式表情达
意、
塑造着各种饱满的艺术意向,
或寄予或悲伤或热烈或庄严或兴奋
或缠绵,
将人类的各种情感状态和所思所念描绘得准确而形象,
在各
种音乐形式和类别中,无论是西方古典音乐,还是现代流行歌曲,是
我国各地戏曲民歌,还是摇滚或
RAP,
人们总是能找到几首与自己当
下心境若合一契的作品,产生共鸣,得到享受。这样说来,音乐是互
通的,
就像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多次强调过的那样:
音乐是没有国界
的语言。这也正是音乐神奇而伟大的地方之一。
从观众的角度看——虽然因为各国文化存在差异,
每个地域的音
乐发展也都有着自己的道路和规律,
而造成不同国家的音乐内容、
形
式有着很大的不同,但音乐作为所有艺术形式中唯一一个听觉艺术,
其核心的部分“声音”具有超越一切的力量,完全可以冲破地域国界的
限制,直击每一个欣赏者的内心,诉说出语言难以表达的感情,哪怕
听众并非专业人士,
甚至谈不上是多么狂热的音乐爱好者,
抑或是并
非多么熟知各国的音乐发展和作者所寄予的情感表达,
也能够通过不
同旋律的推动和音乐形式的传达得到喜悦和满足。
我想这也正是西方古典音乐在国内演出时还总是能出现座无虚
席、中国民乐组合“十二乐坊”的音乐作品一经发售就受到国外热烈追
捧、
高鼻梁蓝眼睛的老外似懂非懂的欣赏中国京剧成为潮流诸如此类
等等情况出现的原因。这就从观众的角度证明着音乐是没有国界的!
从作曲者的角度看——虽然音乐并无国界,是一种特殊的语言,
但音乐是具有民族性和时间性的。
不同的音乐传承着不同民族的特质
和精神,
记载着不同历史时期的状态和故事,
用独到的表达方式穿越
时间长河,跨越空间束缚,娓娓道来,讲述给每一个大众听。而笔执
于手中,
乐流于心间的每一个作曲家都是这故事的讲述者,
他们或抨
击或歌颂,
用自己的表达将看到的世界,
理解的故事幻化成可以跨国
界的音符,传达到世界不同的地方。
例如生于民族运动高涨年代的挪威作曲家格里格,
他的民族体裁
作品众多,歌颂着挪威河山的壮丽,表达着维护民族尊严的愿望,充
满了民族气息,
被誉为民族音乐家,
他的作品时至今日仍被世界各地
人们赞颂,
也更好地证明着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音乐没有国界的道理!
从演奏者的角度看——虽然音乐具有民族性和时间性,
它被作曲
家们承载了太多的情感和寄托,
被听众们寄予太多的期待和愿望,
但
各种音乐却依旧跨越国界,
受到世界各地不同种族不同地域人民的崇
拜和热爱,
演奏者是功不可没的因素之一。
演奏者作为作曲家和听众
之间的一个重要桥梁,沟通着音乐对于抒发者和受众者的感情表达,
让这种即抽象又实际,
即有民族性又有时间性的听觉艺术尽可能无阻碍的被每一位大众所欣赏。
我们总是能在世界舞台上看到中国人的面孔,例如大提琴演奏
家马友友,二胡演奏家于红梅,等等。他们或者带着民族乐器将我们
的千年民族文化和精神传播到世界,
广为称赞。
抑或是用西方人自己
的乐器,
演奏西方人自己的音乐,
将我们东方人对西方文化的理解用
他们音乐表达出来,如是,
音乐不仅仅没有国界,更加是一种文化交
流、沟通和共融的重要桥梁。
科学的体系和最感性的内涵将人类的精神世界沟通,永无国界。
音乐是一种没有国界的语言,而舞蹈则是用优美的肢体将音乐的内涵淋漓尽致的呈现。
音乐是无国界的,美妙的音乐能走进人的内心,抵达灵魂深处。快乐的音乐让人情不自禁手舞足蹈,悲伤的音乐让人失魂落魄、潸然泪下;激昂的音乐能鼓舞士气,华靡的音乐让人沉溺其中……你喜欢音乐吗?你和音乐有怎样的情缘、故事?音乐是心灵的氧吧,感谢音乐一路相随。
著名指挥大师小泽征尔曾多次重复过:“音乐是没有国界的语言”。就像五线谱,都是一样 虽然语言不同
,但是美好的音乐都是一样的。音乐让人赏心悦目,并为大家带来听觉的享受。音乐能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净化人们的心灵,树立崇高的理想。我们通过音乐来抒发我们的情感,使我们的很多情绪得到释放。
音乐是用心听的,即使你不懂那种语言,也能听出它的喜怒哀乐,也能感受它的曲折和欢畅,这是勿庸置疑的
假如我一点也不懂外文,可想而知我是“文盲”。但是音乐就不同,即使我是外行,最起码音乐所表达的喜怒哀乐的意境能够听懂一些。美籍指挥家小泽征尔来我国演出,听了“二泉映月”流泪不止。其实他对这首二胡曲子的背景等因素又能知道多少呢?还有,我们虽然听不懂外文歌曲的歌词,但是只要美妙动听我们非但能够接受,还要学着唱两句。艺术的鉴赏和其他门类有所不同,尤其是音乐、美术,往往有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和答案,所谓弦外之音、意境,就是这个意思。当然并不等于不可琢磨。音乐无国界指的就是这个意思。
所谓的音乐的定义仍存在着激烈的争议,但通常可以解释为一系列对于有声、无声具有时间性的组织,并含有不同音阶的节奏、旋律及和声。
音乐可以通过几种途径来体验,最传统的一种是到现场听音乐家的表演。现场音乐也能够由无线电和电视来播放,这种方式接近于听录音带或看音乐录像。有些时候现场表演也会混合一些事先做好的录音,如DJ用唱片做出的摩擦声。当然,也可以制作自己的音乐,通过歌唱,玩乐器或不太严密的作曲。
甚至耳聋的人也能够通过感觉自己身体的震动来体验音乐,最著名聋音乐家的例子便是贝多芬,其绝大部分著名的作品都是在他完全丧失听力后创作的。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任何一首歌曲或乐曲都是艺术家的情感产物,它通过音乐特有的方式来表现或活泼或婉转或庄严或凄凉的情感,使人们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和情操的冶炼。
“乐由情起”这是说音乐由情感而起,也正是这种“情”牵动着听者的那颗心,使之受到美的感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柏拉图是在超感觉的“理念”世界中寻求音乐的美,认为它来源于心灵的智慧和善良,所以能够深入人心,起着美化心灵的作用。而亚里斯多德则在现实世界中探求美的客观规律,
认为音乐是模仿的艺术,它模仿人的动作和心理活动,是为了表现人的本性,是“心灵的智慧”和“模仿的艺术”。
音乐是一种善于发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可以说,音乐欣赏的过程是感情体验的过程。
它既是欣赏者对音乐的感情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同时也是欣赏者自己的感情和音乐中的表现的情感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感情的体验是音乐欣赏和音乐表演时不可缺少的心理要素。对于演唱或者演奏音乐时,只注意技巧、技术手法、结构形式等方面,而在感情上却无动于衷,那么他对音乐的演绎也只是“见其文而未见其心,见其表面未见其里。”并不能完全完整地感受(表现)与(诠释)领会音乐的美。不能一味的把注意力局限于演唱技巧上,在研究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感觉,认为自己也有这种这种情感,你才能去演唱它。!只有当演唱者的感情活动与音乐作品蕴涵的感情基本相吻合的时候,才能称之为正确的音乐作品演绎诠释。因此,准确深刻和细致地体验音乐作品中的人物情感使作品的画面活生生的展现于眼前,这样才能牵动观众的心,使听众因歌者喜而喜,因歌者悲而悲,完全进入歌者所限定的情感世界去。。。这时候听到不不只是音乐的声音!而是感受到心灵的共鸣与呼唤。
圣经里有这样一个故事:原本使用同一种语言的人类妄图建造直达上天的通天塔,上帝为了惩戒自大的人类,用不同语言阻隔人类的交流,通天塔因此半途而废。本质上,语言对文化的传播存在矛盾的两面:一方面,它可以强化民族内部的文化向心力;另一面,它也会成为文化互融的屏障。
而音乐却有一种优于语言的表达能力。作为唯一的听觉审美艺术,它把声音(音响)居于艺术表达的核心,挣脱了语言的束缚,使人类思想的表达在音乐空间里释放出新的活力。
著名指挥大师小泽征尔曾多次重复过:“音乐是没有国界的语言”。音乐用声音传承民族文化的思想特质,带着民族精神的特定代码跨越时空,汇成一条民族历史的悠悠长河。
音乐是有民族性的。但本土音乐文化也可以供全人类共享。我国的唢呐、扬琴最早是古代波斯乐器,经西域传入我国,现在是我国最有代表性的民族乐器。所以,我们也可以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音乐用声音传承民族文化的思想特质,带着民族精神的特定代码跨越时空,汇成一条民族历史的悠悠长河。我国陕北农民祖祖辈辈传唱的原生态民歌“信天游”,以高亢明亮的声音和特有的词曲风格,定格了我们对千年黄河文明的悠远憧憬,这是黄土高原亘古不变的民族之声,“不管是八百年,还是一万年,都是我的歌,我的歌。”(《黄土高坡》)一段音乐或一首歌曲不仅可以记录一段历史,还保存着一个民族代代相传的文化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