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通桥冠英镇天池坝杨宗祠(二)

标签:
杂谈 |
分类: 人文纪实 |
http://s1/mw690/538ecd82xcf01439ada30&690
大门为牌楼式,五楼庑殿顶,带八字墙,通宽23米。正面三门,正中为正门,条石门楣,高浮雕雕刻“群仙拱寿”。两侧门为拱形。大门前两侧施砖砌八字山墙。戏楼与大门相联,为吊脚楼式,上、下两层。抬梁式木构架,歇山顶。正脊、垂脊、戗脊均施装饰,垂脊前施花瓶靠背。前厅悬山顶,面阔五间,带前廊,抬梁穿斗混合式梁架结构,小青瓦屋面。两侧与围墙用砖墙相连,墙上开拱券门。厢房高两层,带前廊,悬山顶,小青瓦屋面,叠瓦脊。正堂是整个建筑群的最高处,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带船蓬轩前廊。抬梁穿斗混合式结构,悬山顶,小青瓦屋面。轩柱、椽均施彩画。脊檩上有题记。前厅、厢房与正堂形成四合院式,前厅、厢房檐下均有排水沟。
http://s16/mw690/538ecd82xcf0137b635af&690
围墙为砖砌,采用一陡一丁、中间夹空,厚0.37米,为四川地区清代以来普遍采用的砌筑方式,砖间用白灰浆勾缝。花园位于整个建筑的西部,现杂草丛生。
http://s6/mw690/538ecd82xcf01373bb5d5&690
杨宗祠建筑布局具有清代以来祠堂建筑布局的普遍性。建筑采用砖、石、木等材料构建而成。牌楼式正门建筑体量大,雕刻、绘画精美,正房枋及走马窗上的彩画是我省保存数量不多见的民间彩画实物,是研究四川地区民间彩画题材、技法等的重要实物资料。杨宗祠对研究当地的移民和宗族制度具有重要的价值。
2004年,杨宗祠被鉴定为危房,加上村小因为生源萎缩,教育部门撤销了天池村小,教师和学生合并到了杨家乡乡中心校。
http://s16/mw690/538ecd82xcf0138e55c9f&690
自从学校搬迁以后,杨宗祠就处于无人保护管理任其自生自灭的状态。2005年4月20日《华西都市报》在一则报道中称:“去年天池小学搬走后,因为无人管理,祠堂内的许多雕刻、建筑遭到人为破坏,垃圾遍地,杂草丛生。由于许多房屋都成了危房,不知道杨宗祠还能保存多久”
http://s12/mw690/538ecd82xcf01397615eb&690
2009年4月9日《三江都市报》在一则报道中提到:“(杨宗祠)祠堂的门楼用青砖垒起,远远的就能看到它恢弘的气势,门楼高有10多米,四周的屋檐飞扬,刻画着圣兽模样,面容安详,只可惜右侧屋檐一株古老的黄葛树,即将枯死,将门楼拉裂了一个大缝。”
http://s2/mw690/538ecd82xcf0139e14cf1&690
无人看管的祠堂,大门外1984年7月12日乐山市人民政府立的“乐山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杨宗祠”石碑,背面已经严重风化。大门和右侧的铁门洞开着,任何人都可以随意进出,门外还有两大堆垃圾。进得大门,但见构树、牛肋巴草、火麻、锯锯藤等荒草杂树遍地疯长,许多精美的木结构建筑,朽坏严重。
http://s7/mw690/538ecd82xcf013a5580d6&690
http://s5/mw690/538ecd82xcf013ac819e4&690
几名从乐山城里专程跑来的摄影发烧友,挎着长枪短炮,忙进忙出地拍个不停。他们说,他们在做抢救性拍摄,给未来留些记忆。
http://s13/mw690/538ecd82xcf013b38812c&690
http://s8/mw690/538ecd82xcf013c681a87&690
http://s8/mw690/538ecd82xcf013cf82fe7&690
http://s2/mw690/538ecd82xcf013d5c4781&690
http://s2/mw690/538ecd82x7b19b964e691&690
http://s3/mw690/538ecd82xcf013e98a772&690
http://s14/mw690/538ecd82xcf013f3539fd&690
http://s11/mw690/538ecd82xcf013fca63da&690
http://s9/mw690/538ecd82x7b19b9a4fc38&690
http://s16/mw690/538ecd82xcf0140ec5b2f&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