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毫金丝宝碗,松风蟹眼新汤
标签:
广州古琴深圳古琴文化香港古琴中国传统文化 |
分类: 深圳古琴 |
建窑,古建州窑也,出宋代为今之建宁府建阳县,始于建安,后迁建阳,入元犹盛,碗盏多是敞口,体稍薄色浅黑而滋润,有黄兔斑滴珠大者,眞宋时茶尚敞碗,以建安兔毫盏为上,唐氏肆考云,旧建瓷有薄者絶宋器。
《东坡后集二·从驾景灵宫》诗云:
“病贪赐茗浮铜叶。”按今御前赐茶皆不用建盏,用大汤敝,色正白,但其制样似铜叶汤敝耳。铜叶色黄褐色也。”
此外,宋代的一些诗人也把建盏作为题咏的对象,留下了许多赞美的诗句。
范仲淹《斗茶歌》“北苑将期献天子”、“紫玉瓯心雪涛起”
蔡襄《试茶·北苑十咏之六》:“兔毫紫瓯新,蟹眠青泉意。”
苏东坡《寄调歌头·咏茶词》:“建溪春色占先魁.’、“兔毫盏里,霎时滋味舌头回。”《送南屏谦师》:“忽惊勺喊兔毫斑,打出春瓮鹅儿酒。”
苏辙《次韵李公择以惠泉答章子厚新茶二道》“蟹眠煎成声未老,兔毛倾着色尤宜。“
黄庭坚(《满庭芳·茶》“兔毫金丝宝碗,松风蟹眼新汤。”
杨万里《以六一泉煮双井茶》“鹰爪新茶蟹眼汤,松风鸣雪兔毫霜。”
宋 元时期斗茶成风,文人咏茶成趣,对建州北苑茶和建窑兔盏线推祟备至,诗词中多是北苑茶和免毫盏一同出现,因此这类诗词中的兔毫盏应是指建盏为宜。诗词中的 “紫玉甄”、“紫哑’、“兔毫碗”、“兔毫霜’、“兔毛’等也应指建盏。范、蔡、苏、黄、杨等人主要活动都在仁宗或仁宗以后各朝。他们的作品较真实地反映 了当时的建盏的发展。
元初建窑仍烧造黑釉瓷.统治阶段上层接受宋代的饮茶习俗,沿用建盏。赵朴百《斗茶图》和耶律楚材诗有“建郡深夙吴地远”可证。兰浦《景德镇陶录》云“建窑人元犹盛”,有一定道理。
由上述考古和文献材料我们可以初步做出这样的结论,建窑的繁荣高峰期应该在北宋中晚期到元代初期。那么,为什么在这段时期建窑发展的如此繁盛呢?
http://img.mp.itc.cn/upload/20160809/52615783660641928eab5545c9af34b5_th.jpg
匣钵
首 先,这与宋代空前繁荣的茶文化是分不开的,特别是宋代茶文化的源头武夷茶文化,可以说武夷茶文化对建窑的影响是最直接的。武夷茶的品饮方式直接影响到茶具 的使用,宋代的饮茶方式是把茶叶碾的非常细,如粉如沫,再精制成所谓“龙团凤饼”,饮茶时把精细的茶末用不老不嫩的开水冲点,用茶筅用力搅拌(古称“击 拂”)以使茶与水完全溶为一体,然后乘热饮用,这就是所谓的“点茶”。好的茶汤要有一层极为细小的白色泡沫浮于盏面,称为“乳聚面”;不好的茶汤点过不 久,茶就与水分离开来,称为“云脚散”。为了不使云脚散,茶人必须掌握高超的点茶技巧, 使茶与水交融似乳,最好还能“咬盏”。宋代人评茶以白为上,蔡襄《茶录》的第一句是“茶色贵白”。并且宋代是极其讲究茶道的,上起皇帝,下至士大夫,无不 好此,并著书立说,加以理论化。如风雅皇帝宋徽宗赵佶撰《大观茶论》,蔡襄撰《茶录》,黄儒撰《品茶要录》……特别是该时期上述的非常风靡的斗茶活动,更 是进一步推动了建窑,特别是建盏的发展。由于宋代上层社会的喜好,建窑开始大量生产以适应这种品饮方式的黑釉茶具—“建盏”。这是因为建盏就是当时专门为 点茶、斗茶“量身定作”的茶具。建盏的胎体沉厚,且越往下越厚重,重心低,放置稳当,便于点茶时击拂。胎体厚且内含气泡多,预热后不易冷却,利于点茶,点 茶后还可以保持茶汤的温度,延缓水痕的出现。另外建盏的釉面亮黑如漆,便于斗茶时观茶色,验水痕。另外建盏中大宗质量上乘的束口盏,在盏壁距口沿约 6 或 7 毫米处,向内作成一同圆滑的凸圈,此凸圈是注水量的标准,起标尺的作用,因为点注时乳雾汹涌溢盏而起,故要求茶汤适中,否则“茶少汤多则云脚散,茶多汤少 则粥而聚。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