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227.小镇二三事(M)
(2021-01-30 17:07:34)
东蓍草庵是为祭水神而建,其历史晚于坎山老街。萧山地区位于杭州湾南翼,襟江带海,历史上有多次海进和江河变道,滩涂涨坍无度,境内水旱灾害频发,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百姓在抗御自然灾害的过程中产生了水神崇拜信念。
据史书记载,远古时代发生过三次海进,萧山一片汪洋,海岸线直达石牛山、船坞山、云门山附近(今临浦戴村一带),洪水肆虐,先民被迫退居深山。于是产生了女娲炼石补天以止淫水的神话,云石女娲殿的来历,就是与海进的自然现象和先人治水的经历有关。至晚更新世后期,海退发生,会稽山以北大片海相沉积层出水成陆,萧绍平原逐渐形成,浦阳江、钱塘江等水域得以发育。但是水患形势仍然严峻,古越人面对这块当时被洪水所吞噬的故土,幻想和期待着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神灵,能够驱走滔滔洪水,让他们回到富庶、美丽的平原上去,于是产生了大禹治水的神话,便立廟祭祀大禹。
钱塘江河口段在明清时期,江道发生“三门演变”,即江道自南大门、中小门,至乾隆中期完全走北大门,南沙逐渐开垦成陆。浦阳江、钱塘江流道多变,必然引起江堤多变。多变的江堤经不住上游山洪、下游涌潮的冲击,堤坍塘溃也就多,因此萧山历史上决堤水患频繁,民众面对汹涌的江河,无情的水灾,巨大的损失,十分祈盼传说中的水神来“靖江”、“护堤”,给予“绥佑”,所以浦阳江、钱塘江临江一线堤塘,其堤畔多建寺庙,供奉张夏等各路水神,祈求神佑。萧山便有“沿江十八庙,庙庙供张公”之说,只要有江有河有庙的地方都敬水神。地处南沙的坎山,清朝时已是街市繁华,人口密集,避水患求安康成为大众的心理需求,于是,自发凑钱建起东蓍草庵,人们做生意、下江河、种桑养蚕、亲人安康等,都来草庵拜神,保佑一帆风顺,香火倒也很旺。
以前的坎山老街,周围庙宇众多,似乎是以“龙”起首,以“庵”结尾。“龙”就是位于街首塘上顶端的龙图殿;街尾即东蓍草庵,据说较龙图殿大些,建有前后殿,还有厢房阁楼,庵前还有“万年台”,庵内列有宋时治水功臣张夏及观音等神像。至于东蓍草庵是始建于清嘉庆十五年,还是咸丰年间,已模糊不清,如同草庵最初是住尼姑还是和尚一样,说法不同。后来的确是和尚把持草庵,这是肯定的。虽然,现在的草庵内有块“留养荫木碑记”镶嵌在墙上,提示该碑立于咸丰八年。但这块最老的物件,还是不能肯定草庵的始建年代。旧时东蓍草庵几经兴衰,也曾与邻近的坎山张神殿合庙过。1921年8月19日沈定一也到过这座草庵,作了题目是《谁是你底朋友》的演讲,由潘垂统(浙江余姚人,曾经是周作人先生的学生)做笔记,演讲被白纸黑字记录下来,保留至今。沈定一用方言号召百姓要从地主手中夺回自己的权利,“攒积金钱的资本家是农民的敌人,专卖气力的劳动者是农民的朋友;不能只认金钱不认人。”呼吁“你们结合起来,不要做一堆散沙,散沙是容易失败的;你们要结成做一块石头,别人很不容易把你们分开来,也很不容易移动你们。”台下听众群情激昂,感动万分。
文革时期东蓍草庵被毁,若干年后由于当地乡人发心,才得以恢复。2004年在信众的要求和民族宗教局的大力支持下,本寺开放成合法的宗教场所。2007年东奢草庵邀请了释慧悟法师为寺庙的住持。在法师不辞辛苦的带领下恢复了大雄宝殿,五观堂,厢房等建筑,组建成一座清净庄严的修行道场,接纳佛徒朝拜,祭拜水神已不是信众的选项了。2018年4月26日下午不幸发生一场火灾,烧毁了法师修建的东厢房上下6间,原因是电路故障。后经化缘凑足善款,得以修复。发了愿心踊跃捐款的信徒姓名,被立碑镌刻在墙上张榜公示。
如今的东蓍草庵依然立于老街的草庵弄口,只是一条名叫“建设四路”的大道将笔直的十里长街切断,东蓍草庵所在的街北末段仅剩约三百米,往南的老街需绕行才能到达。这段北街尾巴不见了旧有的石板路,已改造成沥青柏油路面,大部分房子依然老态龙钟,破烂不堪,靠大道的老街两边拆了旧房,新建几间二层楼,抹杀了老的痕迹,似乎在昭示未来。整条老街今后如何获得新生,依然迷迷茫茫,不得而知。
附图:
上世纪七十年代前下街粮站旧址(上二图)
十里老街末段(上图,长约三百米)
老街街尾(上图)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