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山成为历史回忆的还有“台门”建筑。“台门”起初是对有身份之人住宅的“尊称”。随着历史的变化,就把具有一定规模、封闭独立的院落都称为台门(也叫“墙门”),以三合院、四合院为主,过去往往聚族而居。此类合院式建筑数北京最有名。
京城有钱的人家摆阔气,可以建二个以上的多座合院,有的异地分建,有的前后相邻相通。格局为一个院子四面或三面建有房屋,通常由正房、东西厢房和倒座房(指开门方向与整户的大门相反的房子,又称南房)组成,将庭院合围在中间,故名四合院或三合院。合院小者,房屋13间;大者连体合院,一院30间,二院25间到40间,都是单层。厢房的后墙为院墙,拐角处再砌砖墙,大四合院从外边再用墙包围,都做高大的墙壁,不开窗子,表现出一种防御性。合院中植花果树木,供观赏。全族人在里面,十分安适,或坐在院中乘凉、休息、聊天、饮茶,或关闭属于小家的房门各自生活。一般长辈老人住北房(上房),中间为大客厅(中堂间),长子住东厢,次子住西厢,佣人住倒房,小姐、女儿住后院,各不影响,互不干扰。所用建材以木构为主体,标准结构,重量轻,防地震。整体建筑色调灰青,给人印象十分朴素,以中轴为对称,根据八卦的方位,正房坐北为坎宅,东南方开巽门,寓意“开门财源不竭,金钱流畅”。所以,北方四合院大门开在东南方向。
北方四合院,江南“老台门”。历朝以来,江南人凡为官经商、功成名就或家境较为殷实的,都要在老家造屋建宅,以荣宗耀祖,光彩门楣。这些屋宅结构大小不一,格局与北京的四合院类似,称作“台门”。大抵如此:前有台门斗,而后依次是天井(即院子,绍兴人称做“明堂”、“道地”)、堂屋、侧厢、座楼、园地,组成一个独立的宅园。大门上顶一般有屋檐挑出,石台阶叠加,石门坎高企,里面为进堂式住宅,或三进、五进、七进,砖木结构,石板铺地,有的还有石萧墙。
豪族的台门多为二层楼房,在宅后还辟有园地,植上草木花卉,建些亭台小品,供家人们玩赏。中举的人或是获得上品位官职的人在门口有“旗杆石”。旗杆石以条石凿成,一般呈方形,石上再竖高约两三米的一面旗。台门斗里,多悬有匾额,称为门匾。门匾有蓝底金字的,有白底黑字的;悬挂的格式,有横卧式的,也有直竖式的,而以蓝底金字、直竖式悬挂为显赫。门匾上的题字,或昭以台门主人的官衔,或昭以台门主人科举的功名。例如:“翰林”、“进士及第”等炫耀门庭的匾额。屋宇乌瓦粉墙,显得古朴、庄严、肃穆。木结构建筑古色古香,其中的牛腿木雕体现的是人物故事,有“伯乐相马”“龙女牧羊”“骑虎入山”和“黄犬寄书”,表达的意思是“忠、孝、节、义”。
台门有以官衔命名,有以科举功名命名,有以行业命名,有以建筑形式命名,也有以姓氏命名的,种种不一。以科举功名命名的如状元台门、探花台门、翰林台门、大夫第、司马第;以建筑形式命名的如竹丝台门、石鼓台门、狮子台门;以姓氏命名的如杜家台门、高家台门、胡家台门等。还有以方位命名的,如坐南朝北,就叫朝北台门。
绍兴鲁迅家族的周家老台门,坐北朝南,青瓦粉墙,砖木结构,是一座典型的封建士大夫住宅。其主体建筑共分四进,第一进俗称“台门斗”,仪门上方悬挂着一块蓝底金字的“翰林”匾。鲁迅祖父周福清在同治年间被钦点为翰林,这对周家来说是莫大的荣耀,门匾展示了主人的身份;第二进为厅堂,俗称“大堂前”,是周氏族人的公共活动场所,以作喜庆、祝福和宴会宾客之用。厅堂正上方高悬一块大匾“德寿堂”,两旁柱子上有一副红底黑字的楹联:品节详明,德性坚定;事理通达,心气和平;第三进是香火堂前,是作祭祀祖宗和处理丧事的地方。逢年过节的时候,堂上悬挂列祖列宗的祖像、安放牌位、火烛、香炉之类,置祭品,五代以内的周家老少必进香磕头,行大礼、尽孝道;第四进是两层的楼房,为居住之用。第一进至第四进的左右,均建有对称的侧厢、楼房,房与屋之间都有廊屋贯通,以避日晒雨淋。
坎山台门建筑与绍兴台门雷同。翻查《坎山镇志》,有一条记录:1940年1月23日坎山沦陷,日军洗劫了坎山,烧毁了“怀庆当”“汪兆隆”“项凤”等多处清代台门建筑。现尚有汪兆隆(残存。清朝山东历城知县汪又青的私邸)、同泰当(残存。富绅周渭珍、周达青兄弟的产业)、司马第(残存。萧山新林周第十五世,清朝周司马宅第,同泰当周姓是其后代)等数座深宅大院和戴家、施家等台门,但都老态龙钟,破旧不堪。这些古老的坎山台门,曾经走出多位名人:明清有诗画家李因、医士施若霖、知府汪又青等等。近现代有上个世纪30年代红透沪上的越剧十姐妹之一张桂凤、名医施今墨(祖籍坎山)、著名教育家濮洛伯先生、作家盛澄华、中国妇女活动家杨之华。还有中科院院士、数学家励建书(中国数学领域自守型研究领军人物,主要从事基础数学研究,对“表像理论”及“自守形式”有深入钻研)。
其中的施家台门,东起中华弄,西至周祠路。以前为一个大宅院,院子后面是施家祠堂,“天地君亲师”牌位供奉在堂中,施家列祖列宗各牌位依次排摆,肃穆庄严。整个台门有三道门,八块旗杆石,正台门上有块匾额,写着“文魁”二字。大门一关,外面的人就不能进来。逢些重要的日子,台门里会搭上戏台,整个家族的老老小小就围坐在一起听戏,很是热闹,豪门大户兴旺发达。而如今,台门塌了!祠堂空了!旗杆石埋了!只留下几间老宅。所有曾经辉煌过的,先人的荣耀,在历史这条大河流面前,都经不住冲击而消退。
推开施家台门两扇蓝漆木门,一个旧式四合院老宅呈现面前:南面是一堵水泥围墙,连着东西北三间比百岁老人还沧桑的黑漆木屋,围成一个院落。紧靠着那堵平薄的围墙,是一株葱郁的天竹树,枝繁叶盛。树下,一口老井,极窄的青色井口。井的旁边,是各种旧盆老罐,里面种着青菜和花草。围墙与屋檐之间,松垮垮悬挂着一根绿漆电线。除了屋顶的瓦片,灰黑的外墙,从里面看几乎全是木头结构。窗,是雕空镂窗,门,是黑色实木,几根圆形粗大木柱,支撑着这几间昏暗的旧屋。脚踩木板的吱嘎声,仿佛是踩着古老的旧时光。阁楼上,更是昏黑、阴暗,只有推开那头四方小木窗,屋内才被照进一点亮光,那些挂着套环的老木箱的身影,雾般隐现。一张旧式老床,从屋顶悬下的电灯,墙角倚着的木制脸盆架……所有的旧物,都蒙着灰,很厚很厚。老宅那苍老的轮廓,显得落寞衰败。
坎山现存的台门建筑基本上跟施家台门一样,过去的繁华都成为历史的记忆了。
附图: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502/d2b290d03be24f1ca31bf5761825813a.jpeg
坎山老街(上图)
坎山施家台门(上图)
天井(上图)
http://img.news18a.com/community/20190408/5caae70f26d24.png大堂前(上图)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821/2e32ed0b98a746b198c80b068196b3bd.jpeg 石萧墙,窗户多用石窗(上图)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502/45b7ccf6d0c54b349073e4a820781cc1.jpeg 同泰当老宅“牛腿”建筑(上图,雨流屋檐。活灵活现的狮子雕刻,一只作俯冲状的大狮子和几只相呼应的小狮子,内容表现出“母与子”之间的亲昵场景)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821/459715398938434d88c8da6b15a64786.jpeg
上图右为施今墨先生(施今墨1881年生于贵州,原名施毓黔,祖籍萧山坎山施家台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