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浦镇南起羊角尖、太平山麓,北至目尖山麓,东起青化山麓,西至马鞍山、碛堰山麓为一个低洼地区,古时为湖泊,其范围包括现在的临浦集镇和浦南、通济、大庄等片,历史地理学家们称之为临浦湖。与临浦湖(临湖)共存相当长的一段时期还有周边的西城湖(湘湖)、渔浦湖以及其他河港、沼泽地。
到春秋时期,随着萧绍平原的基本形成,临浦湖一带的沼泽平原向北不断延伸,扩展到今萧山城区西山、北干山一带。位于平原之南的临浦湖则基本湮废,只剩零星小湖,一直到北宋中叶,尚有厉市湖、周家湖、通济湖等。峙山(即牛头山。又名觉海山、觉山)山麓也频浦阳江北岸,有先民聚居江的两岸而发,久成集市,人们就将此地称为“临浦”(初叫菱浦。因浦阳江由窄溪变宽江,离钱塘江五公里处又转了个大弯,成天然港湾,形似菱角)。
临浦得傍依浦阳江之利,靠近三江口之便,连接内河水网密布之优势,水运十分便捷,在唐代便形成商贸集市。随后,成为江南国计民生物质的主要集散地。《临浦镇志》记载:“于唐朝晚期开始有‘临浦市’之称。明朝宣德年间,临浦筑塘以断西小江,成为货物中转要地。后开堰建闸,内河与外江相通,商舟往来日臻频繁,清末民初,临浦商市已具一定规模。民国四年4月18日《民国日报》称:‘临浦商务繁盛,年交易额不下数百万金’。”也因这水系发达,临浦镇曾有过大小码头17处,其中,尤以“浦阳江七码头”为最。上江的粮食,宁波的水产,江西的瓷器,余姚的食盐,金华的毛猪,绍兴的老酒、锡箔,多在临浦囤集或转运。新安江的木材,衢州的柑橘,兰溪的甘蔗,也多在此集散。本地周边的土特产,如杜家杨梅、诸坞青梅、梅里方顶柿、进化竹笋、河上土纸、里山茶叶等,均在临浦收购后转运外地。其时,舟船往来如梭,东起火神庙,西至文昌阁的沿江一带,停泊的货船多达七、八百艘,从火神塘码头、振江码头直至旱桥码头,连接不断,在夕照下蔚为壮观。临浦因而成为江南四大名镇,浙江“六大米市”之首。特别是在上海成为孤岛的民国时期,临浦是“浙盐赣米”的中转要地,“小上海”临浦名震四方,八方的能工巧匠、商贾巨富、贩夫走卒都汇集在此。
“临浦小上海,镇是饭架街。”饭架街不是一条街,而是所有纵横交错的街与弄的“总称”,将这些街弄比喻成“饭架”,与此处蒸腾着的烟火气息极为贴切。行走在古镇,就像慢溯时光的河流。古镇街上的山阴直街,萧山直街,西市街,扇面街……,宣家弄,同兴弄,官弄,长生弄,眉毛弄……,纵横交错如“饭架”,它们勾勒出了临浦“小上海”的骨架。繁盛时在不到一平方公里的饭架街上,竟有800余家店铺。
岁月流转不息,区划调整几多,临浦也因此变化不断。
汉朝以前,萧山尚未建县,临浦及其苎萝村属于古诸暨管辖,沿浦阳江也有“上诸暨”和“下诸暨”之分,下诸暨即浦阳江下游之地。秦时置诸暨县包括这两部分,西汉时才把下诸暨单独置县,称“余暨”,三国吴时改称“永兴”,唐天宝元年正式改名为“萧山”,一直沿用至今。越国美女西施出生地在下诸暨,今临浦境内,但它属诸暨故地。历史上临浦行政区划确实多变。如今西施出生成长的临浦苎萝村(历史上称作苎萝乡西施里)和周边,尚存有西施古迹群共计14处,包括西施庙、苎萝亭、浣纱溪、苎萝山浴美施潭、施家渡村、日思庵、范蠡庙等,部分古迹被列为杭州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代诸暨城南也有西施的家和许多古迹,跟临浦争打“西施文化”牌,且占据上风。因为,人们大多把古今诸暨等同起来,普遍认可:西施是在春秋末期出生于越国句无苎萝村(即今浙江诸暨苎萝村)。但萧山临浦仍呐喊不止,争一席之地。
在萧山的孔子后裔主要有三支:觉山孔氏、苎萝孔氏、砾山孔氏 ,前二支构成临浦巨族。正是临浦的不断富裕才养育了巨族。
觉山孔氏,指居住在今临浦镇自由孔社区为代表的一支孔氏。南宋建炎三年(1129),孔子第四十八世孙孔端友和弟孔端思等昆仲扈跸南渡。宋高宗念圣裔随驾有功,赐孔端友居衢州,袭衍圣公,肇基“南孔”,为孔氏南宗始祖。昆仲中的孔端修与衍圣公孔端友同为孔子第四十八世孙,五传至孔汭。孔汭(1316~1365),字世川,为孔子第五十三世孙。元至正末年(1365),孔汭从衢州仕越,终于官,卒葬临浦觉山即峙山麓之庵篷。他的儿子思颐、思升守墓,居住在峙后,开族成“峙后孔”村,尊孔汭为始迁之祖。自由孔原名“峙后孔”,坐落在峙山西北。民国时期,村里出了位叫孔雪雄(1899~1948)的人,可算是觉山孔氏的一个人物。他毕业于浙江第一师范,早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参加新文化运动,曾在沈定一领导的衙前农村小学任教。是他,建议将“峙后孔”改名为“自由孔”,被采纳后,“自由孔”村名一直沿用至今。
苎萝孔氏,指居住在今临浦镇前孔社区为代表的一支孔氏。唐宋时期萧山有苎萝乡建制,范围在今临浦镇一带。乡内有苎萝山,山上产可用于纺织的野生苎麻,故名。苎萝孔氏始迁祖孔万善,是孔子第五十二世孙,元朝初从衢州迁来临浦,居峙山觉海寺之北,便名其村叫前孔。孔万善的高祖孔端节,仕宋为中散大夫、直秘阁。他与南宋建炎初扈跸南渡、袭封于衢州的孔端友,以及孔端修、孔端思都是孔子第四十八世孙。孔端节子孔瓒,孔瓒徙居衢州,才有后裔从衢州迁居萧山记载。孔瓒子孔揆,孔揆子孔文迥,孔文迥子便是孔万善。
孔端思五传至第五十三世孔沁,字心一,于明朝洪武初年(约1368),由钱塘定南乡(今杭州西湖区)迁居萧山砾山之南(今义桥镇山后村),心一公为砾山孔氏始迁祖。心一公的坟墓今保存完好,这也是萧山现存极少数村落始迁祖的坟墓之一,殊为难得。
临浦孔氏名人不少,有孔宪珍、孔庆馀、孔庆之、孔庆成、孔庆睿、孔凡璋、孔繁祁、孔祥明等,还有其他许多名人,其中的蔡东藩不得不说。
蔡东藩(1877-1945),名郕,字椿寿,东藩是他的笔名,意为居住在东海之滨。14岁中秀才,后又进京朝考,名列优贡,分发福建候补知县,因不满官场恶习,数月即称病回乡,辛亥革命之后,曾先后在杭州及绍兴等地教书。临江书舍位于古镇饭架桥西北侧,东临西江塘,南临浦阳江,闹中取静。正是在这里,蔡东藩耗时十年之功,呕心沥血,终于付梓了中国最完整的历史小说《中国历朝通俗演义》,11部演义时间跨度自秦始皇到民国九年,共二千一百六十六年,计660余万字,其内容跨越时间之长、人物之众、篇制之巨,堪称历史演义之最。因此被誉为“一代史家,千秋神笔”。他一生颠沛艰苦,位卑却未忘忧国。动荡的历史大背景下,蔡东藩尽到了一个文人能做的最大努力,用自己的微薄之力,振臂疾呼,启迪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普及中国历史知识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位著名演义小说作家、历史学家,除历史演义外,尚著有《留青别集》、《留青新集》、《客中消遣录》、《楹联大全》及诗集《风月吟稿》、《写忧草》等。在居乡期间,曾随岳父习医,写成《内科临症歌诀》4卷。晚年生活艰辛,以行医、卖文为生。1945年农历正月二十一日半夜(日本投降前夕),他溘然与世长辞。
如今的临浦以“蔡东藩文化”为载体,依托东藩小学、临江书舍、东藩书苑等阵地资源,打响“蔡东藩”特色文化品牌,通过举办“蔡东藩读书节”,成立临浦蔡东藩乡贤会、东藩教育基金、蔡东藩研究会等机构,推崇临浦人文,让“东藩文化”在提升临浦小城市品位的基础上细水长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