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64.河溪流杭城(上塘河游记随想)

(2018-05-12 15:25:41)
分类: 游记随想

    上塘河(曾称秦河、夹塘河、运盐河、江南河、浙西运河、上塘运河。又俗称上河,是相对于京杭运河杭州段俗称下河或古下塘河而言)是杭城最早的人工河,其历史比杭州的建城史至少长八百年。

    杭州有城始于隋朝。隋文帝(杨坚)开皇十年即公元590年,隋将杨素平定江南杨宝英叛乱后,受命营建杭城,就在柳浦(今江干区内)西依凤凰山麓逶迤而北建造州城,用于军事防御之需。公元589年隋开皇九年首次将钱唐郡改称杭州 “钱唐”作为县名,从秦朝一直延用到隋朝,唐朝才出现“钱塘”名,是将县名与海塘名合二为一,都叫“钱塘”了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又改为杭州,以后一直沿用至今。有史记秦朝始建钱唐,县衙最初蜗居在灵隐山野,往前春秋战国时期的杭州地区是吴越国属地,两国曾经以钱塘江为界。最往前的夏商周杭州历史记载像是断了线的风筝,无踪无影。自从发现良渚古城遗址,似乎有了答案。

       杭城北18公里处的余杭区有座良渚古城,是距今五千年前长江流域新石器时期史前社会的城址,其文化大体与古埃及文明、苏美尔文明、印度哈拉帕文明同处一个时代为此,有专家提议中国应由现在认为的最早朝代为夏、商、周,改成良渚、夏、商、周。因为,良渚是目前已知中华大地最早的国家,证明中国文明不仅起源于黄河,也起源于长江。那时的海岸线就在良渚古城附近,古良渚是处于丘陵、孤丘、河湖沼泽及浅海沙滩共存的自然环境。随着地理变化,海滩退缩,古钱塘江不断发育,杭嘉湖平原逐步形成,人类的足迹循着天目山余脉慢慢走向平原。当杭州还是一片浩瀚大海时,西湖周围的群山只是海洋中的一座座小岛,第一块崛起的高地就叫皋亭山(皋亭,亦作亭皋,原来是指水边的平地)。当浅海湾慢慢合围,钱塘江缓缓成型,皋亭山与钱塘江便相依偎,打开了杭州的文明史。良渚古城的行政机构也随之分化外延,有学者推测战国时期一部分移往皋亭山(包括黄鹤山、半山)一带,秦王朝时代转移到灵隐山下。所以,良渚古城是杭城的根与源。

秦王朝时代的西湖只是海湾一角,杭州的西北部河湖沼泽交错。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为运军粮和食盐而开掘古水道,上塘河就是在那时开挖的其中的一段,称作陵水道,俗称秦河,通钱塘江。当年秦始皇南巡会稽,自丹阳经临平到钱塘,走的就是这条水路。船行至钱塘江口,风恶浪高,便停泊在宝石山下,将船系在岸石上。这块石至今还在,即秦皇缆船石”,只是地理位置从海湾岸边石演变为湖边山石,真是“沧海已成桑田”。

这条陵水道最初由嘉兴到杭州再通钱塘江。到了汉朝,汉武帝组织人力又沿太湖开浚了一条长百余里的河道,通苏州、嘉兴。隋代在秦汉以来所凿运河古水道的基础上,加以拓宽、疏浚和顺直,北起镇江,经无锡、苏州、嘉兴,折向西南经石门、崇福、临平,循着今天上塘河的路线,经过杭州西南的古大通桥汇入钱塘江江南运河基本成型,上塘河成为大运河的主航道南宋建都杭州后,杭城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上塘河自然就成为南北纽带,水运地位日益重要。但因上塘河航道经常淤塞,南宋统治者只得整治完善东苕溪航道,应对繁忙的漕运,缓解上塘河的压力。此后,开浚奉口河(即今日的“小河-西塘河”,曾北通苏、湖、常、秀、镇江),疏通奉口经今勾庄至新桥河段,理顺水上航道。元统一全国后,着手建设以大都(今北京)为终点的南北大运河,不久后,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元末,起义军张士诚的军船往来苏杭,由于旧河狭窄碍于航行,于是发动20万军民,疏通武林头至江涨桥段运河。江南运河由此改线走新开河道,经塘栖至杭州,代替了原经长安、临平至杭州的故道,即上塘河完成京杭大运河杭州段主航道的历史使命,成为了江南运河的支流

  上塘河在2200多年的历史中有过很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水上交通的要,还是灌溉、泄洪、排涝的要路。古钱塘江畔曾是大片盐田,正是有了上塘河从长江、太湖引来了宝贵的淡水,经过数百年冲刷把大片的盐碱地改造成为肥田沃地。北宋大文豪苏轼曾在乔司督开河道夜宿水陆寺,写下《汤村(今乔司)开运盐河雨中督役》一诗,正是这汩汩的生命水使上塘河流域富饶繁荣,成为历史上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西湖发育成长后,上塘河为西湖的泄水道,西湖、城河之水合流经上塘河灌溉沿河农田。但因滨海冲积平原地势较高,沙壤土容易冲刷淤积,加之集雨面积小,容易干涸断流,唐宋以来,对上塘河历代多有疏浚和整治。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大力疏浚河道和整修排涝闸堰,重点建设水源补给机电提水灌溉工程。使上塘河水能保证杭州地区大片农田(地)的灌溉需要,滋养着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这条河,曾经是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相互攻守的战略要隘;是秦始皇南播中原文化,宣示文化“同轨”、“同则”的巡视路线;是岳飞抗金(上塘河畔的打铁关就是岳家军“兵工厂”,东新路上“岳帅桥”即相传为岳飞屯兵之地)必经之地。沈括、苏东坡、陆游、李清照也曾路过上塘河,韦太后南归、宋使北上、金使南下和元朝时马可·波罗入杭,也从上塘河过来,阮小七和张顺、传说中的白娘子和许仙都与上塘河有缘……。等等这些,充分说明上塘河沉积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如今的上塘河位于杭城东北,源自映月桥京杭大运河口,从江干区丁桥赤岸进入余杭境内,穿越星桥镇、临平镇,至施家堰到海宁,经海宁盐官镇上河闸至钱塘江,全长48余公里,河面宽30-50米,最宽处70。上塘河干流连接众多支流,有:和睦港、乔司港、赭山港、方家港、羊头坝港、杭笕港、颜家漾、杨家村河、下塘河(下塘河仅为运河经杭钢河、电厂热水河至上塘河一段)、白洋涧、龙兴闸、贺家堰、施家堰等,河港堰闸,罗织成一张百余平方公里范围的灌溉体系和运输网络。丁桥赤岸与映月桥京杭大运河口之间的上塘河约17公里,属杭城区段,两岸花木扶疏,绿草茵茵,小巧的亭台楼阁点缀其间,水上巴士穿梭河中,沿河镶嵌上塘八景:“丁兰情结”“赤岸神木”、“十里桃花”、“双桥桃虹”、“坝忆今昔”、“半山依君”、“百里纤塘”、“古松老桥”,重现曾经失落的梦里水乡,古典园林似的河景,又一个杭城全力治水的缩影

    丁桥是著名东汉二十四孝之一丁兰的故乡。南宋人吴自牧写的《梦梁录》卷十四有文字记载:丁兰母冢,故居在艮山门外三十六里丁桥之右,母死,刻木事之如生,冢在姥山之东丁兰的后人感慨于先人的孝心,在备塘河丁桥集镇处,建“丁桥”“兰桥”两座单孔石拱桥,以作纪念。桥以人名,镇以桥名,明朝起,这一带改名丁兰乡(二十四孝记载的汉代人物丁兰传说有多种不同的版本)。沿上塘河赤岸桥往南至丁桥集镇数公里,丁兰井、丁兰路以及丁桥、兰桥现均存在,丁街道也因此得名。“丁兰情结”蕴着浓浓的“孝”文化

    位于丁桥区域皋亭山南麓下的上塘河有一个重要的码头,叫做赤岸古埠,是古运河入杭城的转运码头,京杭大运河的“杭州站”。外地来往的船只多在此停泊,曾经繁华一时,呈现“公家漕粮,源源北运,私行商旅,往来不绝”。上塘河古埠可追溯到唐代,南宋时已有多处船埠(如:赤岸浜、鲍家渡、金门槛等码头)。古船埠聚有集市,各地客商云集,贩运居积,商铺店肆兴隆,蚕茧、药材、麻布、山茶、杨梅、茱萸等,都是皋亭山一带出产的岁贡,经水路运来输往。各色人等,熙攘夹杂其间,形成繁华热闹古埠。元明以后,大运河由杭州通塘栖,但上塘河仍为由杭州经长安通向下河的重要航道。清乾隆《杭州府志》》称上塘河至长安一带为“商贾舟航辐辏,昼夜喧沓,市无所不有”,可见当时上塘河两岸商贸还很繁荣。清代海宁陈鳣(1753-1817年,清代学者、藏书家、校勘家在《新坂土风》中赞长安:“粟转千艘压绿波,万家烟火傍长河。却缘米市人争利,鱼蟹从今不觉多。”这种景象也与当时皋亭古埠繁忙的情景相符。

    南宋定都杭州后,朝廷上塘河赤岸古埠设有班荆馆,官驿,是建在京郊用以接待外国使臣的宾馆班荆馆选址于此地是有道理的。其一,风景宜人。皋亭、黄鹤诸山南麓襟带上塘河,绿水黛山,清寂无染,适合休憩。宋高宗赵构南渡,自江南运河沿上塘河至临安(杭州)的第一站,便是宿于皋亭山南麓的龙居寺。所谓“半山而望近悦远来且暂坐,皋亭在即到此休息待行人。”二是,赤岸是上塘河的古埠之一,交通方便。上塘河蜿蜒而过,经此可达嘉兴、苏州、常州、镇江,直通北方。上塘河又是进入京城临安的要道,异常繁忙,凡从苏州、嘉兴等地传递的紧急邮件和官员商旅,都从余杭临平水、陆驿路抵赤岸港、杨家港、沙田畈,经走马塘(笕桥机场路的前身)进入临安城。 

    金国使者来往南宋京师,先在赤岸古埠班荆馆暂息听诏,由朝廷特派的大臣在此迎接、赐宴、送礼,然后全程陪同进出临安。对金使过班荆馆的情况,《临平记》有多处记载。其补遗·卷一》中刘才邵(南宋人,官至吏部尚的《檆溪居士集》,说金使来贺正旦及天申节时,宋帝派人到班荆馆口宣御旨及赐酒果五十七次,该集具体介绍了其中的八次。馆驿内设供宾客食宿游憩的馆舍、楼台、园圃,还备有舟船和马匹等交通工具。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于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闰五月十八日,从山阴(今绍兴)出发,赴任四川夔州(今重庆市奉节)通判。他经浙东运河至萧山西兴,二十日抵临安(今杭州)。陆游在杭城盘桓数日。六月一日,沿上塘河,经赤岸班荆馆小休,继续前往。丁丙(1832—1899年,杭州人,清末著名藏书家,杭城八千卷楼主人晚年,因没儿子,改吃素,成为印光法师的弟子)的《三塘渔唱集》中,曾有诗写陆游此行,诗云:“放翁入蜀出杭州,登载漕司所假舟。一棹红亭过赤岸,晓来鱼蟹富汀洲。”就是以陆游《入蜀记》文字而入诗的。另外,淳熙三年正月,周必大(1126—1204年。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庐陵四忠”即周必大,胡铨,欧阳修、杨邦乂之一)借尚书永宁侯押伴金国贺正旦人使,御筳于赤岸。等等,表明那时的名人要员舟行上塘河住息班荆馆。

    宋恭宗德祐二年(1276)元军攻入临安,班荆馆从此销声匿迹。丁丙《三塘渔唱集》有诗云:“永和堤剩草青青,数里声微石鼓亭。茶药花饧拜恩去,班荆馆址久飘零。”如今一棵千年古樟还屹立在班荆馆的旧址附近,自2007年6月启动上塘河整治(从映月桥运河口至绕城公路东部皋亭山脚下的天都城段)后,古樟神木边上新造赤岸桥、古埠码头、上河、丁桥民俗馆等建筑。
    古埠隐桃源。从南宋开始,皋亭山就有栽种桃树的传统,当时杭州人有“皋亭观桃”的赏花习俗。据说那时,从皋亭山脚至上塘河两岸,曾有“十里桃海”。每逢春暖花开之时,各色桃花红遍两岸,引得游人纷至沓来。“皋亭之桃”和“西溪之梅”、“河渚之芦”(西溪湿地里的一处古地名)一起,合称“杭城三胜”。民国文人郁达夫曾热烈地描写皋亭山的桃花:“半堤桃柳半堤烟,急景清明谷雨前,相约皋亭山下去,沿河好看进香船。”十里桃花坞,数千进香船,一派盛世景。
    如今正在恢复的十里桃海是从皋亭山千桃园射向上塘河边,至拱墅区的上塘河风情小镇。这条桃源蹊径,将会是“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夹岸盛开,望之若红霞一片,令人心醉目迷。
    千桃园地处江干区丁桥镇皋城村,背靠皋亭山,面向上塘河,东与余杭区接壤,占地面积300多亩(包括上塘河绿化带)。千桃园内,目前已种植菊花桃人面桃花白雪碧桃40余个桃花品种,共有5000余株桃花。自西向东,园内建筑以江南传统民居为主要形式,模仿自然村落的集聚形态进行布置。园区分为桃源水乡、古埠村韵、田园养生三大功能区块。园内孝心广场杭州孝道文化馆主体由两幢两层双坡顶仿古建筑组成,全馆分为七个部分,分别为序厅、孝经治天下、孝道行神州、孝迹映河山、孝礼伴岁月、孝心报春晖、孝艺丁丁坊。

    上塘河西岸,沈半路东侧,皋亭坝至欢喜永宁桥的那片狭长地带上,有28幢仿古民居,青砖黛瓦,很有江南韵味,这就是“上塘河风情小镇”(也称皋亭农家风情小镇),现在已初具模样。下步还将对皋亭坝段沿河绿化进行改造,种植大片明艳的四季桃花,营造出“双桥桃”胜景

    上塘河杭城段沿河多含有坝字的地名。如善贤坝、皋亭坝石灰坝、德胜坝等,这些地名都是因筑坝挡水而来。钱塘江常年水位4米左右,而运河常年水位只有1.36米,常年落差2米多高,上塘河水位比运河水位高出一米多。水位落差,存在调控水往低处流的问题,需要建水坝。船逆流行走,不容易,建了水坝,区段行船容易了,但跨区段要翻水坝。以前翻坝靠人力,于是在水坝这里就有了“拔坝工”,有了渡口。上塘河也会在形成一定的落差之间修一道拦河坝,用古老的水牛拖拽法,或两岸安装人力绞车,将粗麻绳拴住船头,两边各用6-10人(视船只大小)用力旋转绞车,把船只硬生生拖过坝解放后,由于运输工具的改变,船只排队翻坝的现象看不到了,当年的泥坝也都变成了钢筋混凝土船闸。但坝名留了下来,当地名用。船只在运河和内河之间翻坝的场景,如今在沈半路旁边的善贤坝还保留遗址,建北桥南侧(运河从塘栖入杭城南流,穿越十里银湖墅,抵达武林门的环球中心大厦脚下转向,东往三堡船闸外的钱塘江)根据德胜坝照片制作而成群雕,也是反映那段船只翻坝的历史

   上塘河杭城段除赤岸桥外,还有依锦桥(即半山桥)、欢喜永宁桥、东新桥、工大桥、施家桥、映月桥等几座桥,2007年整治后又建新市街桥、新西路桥、重工路桥、西文路、长滨廊路桥、东新路桥、杭玻路桥、华中路桥、同协路桥、丁桥路桥十座

   依锦桥为石拱形单孔唐代贞观年间(627-649年),因战争连绵,为了运输方便,而开河造此桥,距今已有1300余年历史,因位于半山南坡,当地百姓均呼为半山桥。旧时这座南北向横跨上塘河的是城区、彭埠、笕桥进入半山的必经之路,每当春季蚕花盛开时节,前往半山娘娘庙进香的香客成群结队而来,依锦桥上便人声鼎沸,游人如织。

    历史上依锦桥几经毁建,2004年重修恢复旧貌。桥长34.8米,宽6.6米,高7.6米,桥身有“衣锦桥”阳文三字,拱顶饰有一组龙纹石雕,拱腹镌有捐资建桥题记。桥墩由25层条石错缝叠砌。桥南北明柱上刻有对联,桥面平台雕葵花式图案,两端桥坡设台阶,桥面两侧以素面石栏板及望柱围护。现为杭州市市级文物保护点桥的北岸是个小广场,中央塑了一座民族英雄文天祥的雕像。

    史载南宋德佑元年(1275年),元朝大将伯颜率二十万铁骑南下,准备一举灭亡南宋。元军的进攻路线是强渡长江后,顺大运河南下,过苏州、嘉兴,经海宁长安后直逼临安(杭城)。南宋的军队屯守于元军必经之道皋亭山,两军即呈对峙之势。因元军实力强大,南宋小朝廷已岌岌可危,太皇太后急派丞相文天祥去皋亭山与元军谈判。当年的文天祥同样是过衣锦桥,去完成那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文天祥遇到伯颜,不肯屈膝下跪,为国慷慨陈词,据理力争,激怒了元军而被扣押送往北方,幸亏路上被人相助才得以逃脱。尽管文天祥的谈判给南宋皇朝一丝喘息之机,但南宋终究无法避免被灭亡的命运。南宋的满朝文武也是经过这座衣锦桥,在皋亭山向元军投降。堂堂的大汉民族,被区区北方游牧民族逼得走投无路,乖乖地举起双手,这是何等的屈辱!逝者如斯,往事如烟,任何巧取豪夺的强盗都只能是逞一时之雄,如今都已灰飞烟灭,只有衣锦桥仍旧静卧在上塘河上,笑看红尘。

    欢喜永宁桥地处杭宣铁路西侧,现上塘街道皋亭村南。又名李王桥、里王桥,为半圆形单孔石拱桥,也是南北横跨上塘河,总长47米,两边石阶各43级,孔楣刻有“欢喜永宁桥”五阴文。两堍均宽8米,石护栏间的柱头镶有造型逼真的8只石狮子。最引人醒目的是桥上有对联四副:“堤接永和,万宝之盈宁克奏;梁通衣锦,一州之文物长新。”“北抵盐官,庆安澜于海甸;南环省会,瞻竞秀于湖山。”“何须先杖垂虹,过客千秋占履坦;还胜迷津驾筏,芳规万古咏周行。”“护十里之皋亭,同其巩固;张为舟之风雪,示我荡平。”这座文化气息浓厚的古桥已经历250余个春秋,是上塘河至今保留的唯一一座古桥,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当河水下降,衣锦桥北侧的桥墩边,便会浮现出一块块由青石板搭建而成的小道,一直往欢喜永宁桥桥洞下延伸至远方,桥洞壁上可见一道道凹陷的,纤绳长期摩擦所留下的深浅不一的纤痕。这就是古纤道,背纤人行走的道路,一般由当地的官府出资兴建,所以,又叫官塘或者官道。纤道顺着古运河两端,一面临水,一面依岸,俨然一条飘带,蜿蜒伸向水天极目之处,成“百里纤塘”,牵引出上塘河几千年漕运文化。现在上塘河还留存这一小段刻下的历史印记,已很少见,实属稀罕,也是一处弥作珍贵古迹

    与古纤道相对应的,是当年活跃在上塘河上的牛拖船,这是上塘河独特的风景。牛拖的船一般有六、七艘,船相对较小且为平底,头和尾为小方头。一组牛拖船由两人操作,一人在船头驾牛牵船指引方向;另一人手拿竹篙前后行走,看管船在转弯抹角时避免碰岸碰桥。在水浅的地方,牛拖着船在水中行走;水深时,牛拖着船游泳而行;遇到搁浅时,就只好将船一只只分开,拖到深水处再连接前行。水牛在河中喘着粗气浮游着,将清澈的河水踩搅得浊水翻腾。满载货物的船队像龟爬行驶在河面上,船队的领船置有船篷,船老大一手扶桨,一手握一根长鞭。船只多为两头牛并驾齐驱,长长的鞭子不时抽打在牛背上,还会伴有船老大的吆喝声。牛拖船起源于清朝末年,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最终消失在人们视野中。旧亡新生,2010年上塘河水系上的水上巴士线路在人们的期盼中开通,途径下城、拱墅两个行政区,连接市中心与城北,行程约为一小时,途中还可体验一番船只通过升降船闸的过程。停靠站点:打铁关站—朝晖站—工大站—大关站—城北体育公园站—西文站—皋亭坝站—欢喜永宁站—杭玻站—北景园站—半山站。

    “古松老桥”景点是指东新桥,地处贯穿于浙江工业大学的上塘河上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为单孔石拱桥,长13米,宽2.3米,矢高2.9米;金刚墙用长条石砌筑;桥身以两对长系石及一对明柱围成框箍结构,除抱鼓石稍作线刻外,栏板、望柱均作素面;桥南侧顶部石护栏铭有“东新桥”三个空心字;桥洞之楣刻有“古松老桥”四阴字;桥堍处的栏板呈“八”字形伸展,巧妙绝伦;桥上对联两幅:“地接新关,利普工农商贾;石侍古老,源通南北东西。”“乐助乃江南武进二三善长,重修于大清光绪廿五年春。古代,桥堍附近有古松夹道,虬枝参差,郁郁如华盖,苍劲古朴,所以称古松老桥,又因位于东新关(德胜路上塘路交叉口一带),故名东新桥

    上塘河由北而南经东新桥后分流,一是东偏南流去至映月桥;一是向西而往成德胜河,最后都与运河连接。从1991年开始,浙江工学院由台湾实业家张子良先生捐资扩建成浙江工业大学(朝晖校区),于是东新桥的两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河边用岩石筑起了坚固的堤岸,用人工和机械平整了两岸的沼泽地和小土堆以及大大小小的坑坑洼洼地,并按整个校园设计规范,以古松老桥为中心,建有梦溪园、李园、桃园和竹园四个园林区。在古桥附近建造古亭阁、青铜钟、廊架和旱式喷泉等建筑,桥畔种植大樟木树林和名贵花木林。校园内筑起一条条水泥马路,一幢幢教学楼和学生宿舍如雨后春笋,矗立在河旁的工大校园内。上塘河把校园分成三个部分,水景与绿化扮靓校园景观,古运河历史丰富校园文化无论春光明媚,还是盛夏节气,古桥都如一弯初月出云,又似长虹饮涧,静静卧在上塘河上,河流水潺潺,花木郁葱茏,一派盎然生机,每天迎接着来来往往的工大学子。此桥留下足迹的不仅有今人,还有古人。

   据《水浒传》描述:宋江率领主力部队攻下秀州(今嘉兴)后,经临平山来到皋亭山,直逼东新桥扎寨,然后兵分三路进攻杭州城。传说梁山好汉鲁智深路过东新桥,把铁禅杖横在桥两边护栏上,休息片时,再去潮王庙进香。清乾隆皇帝亦曾坐轿经东新桥,去潮王庙烧香。宋朝韦太后南进杭城的船队也穿过此桥。

绍兴八年,杭州被正式定为南宋的首都,宋金之间第一次“绍兴和议”也在这一年年底达成。放“靖康之变”中被金国拘禁的宋高宗赵构生母韦太后,是当时和议内容中的条款之一。然而过了三年多,双方再次议和成功并履行协议时,韦太后才得以回归南宋朝廷。

  在韦太后一行抵达杭城之前,宋高宗就已经率领普安郡王(即后来的宋孝宗)和文武百官在临平等候。韦太后走出船舱的那一刻,四周此起彼伏地响彻着“恭迎太后”、“太后安康”的呼声。这是被拘禁后韦太后第一次看到这么多人向她下跪。想到终于安然回到了自己的国家,又可以过上扬眉吐气、万人敬仰的日子,想到数月来的舟车劳顿,酷热难挡,不禁百感交集,泪如雨下。这一哭,感染了扶着她上岸的赵构和身边的随从们,大家忍不住也低泣起来。君臣驻跸在临平镇东上塘河畔的妙华庵(太后离开后改名为“龙兴寺”)作了短暂休憩和调整之后,便在两岸马步军的护卫下,乘船浩浩荡荡地沿上塘河向城内进发。

  韦太后即将入城,杭城百姓奔走相告。他们有的从武林门跑出来,有的从艮山门跑出来,纷纷聚集在施家桥、映月桥一带。“恭迎”的呼声,又一次排山倒海般响起;跪拜的场面,壮观似堆满麦穗的田野。这样的场景,令韦太后再次心情大好,高兴得站在船头朝跪拜的人群连连招手。望着眼前高大的城墙,她心里油然荡漾起一种牢固无比的安全感,遂满心欢喜地在皇帝和百官的簇拥下最后过映月桥经现在的中河进入了杭城,过起她幸福安乐的晚年生活。

  施家桥也跨上塘河,始建于。古施家桥西有觅渡桥,也作灭渡桥、密家桥与觅渡桥间,相去约四里,人烟寂寞,乃低洼沼泽地,湖水盈溢,原是江海之滨施家桥至东新关一带直塘地长五里,故名五里塘。这一片盛产河鲜,以鲻鱼最佳。随着城区扩展这里均成陆地,1990年拓建朝晖路时填拆建路。1998年上塘河南段清淤时重建施家桥,并筑水闸,以调节水位该桥往南二百米即映月桥

       映月桥位于与运河交汇的上塘河河口。附近原有古桥因年代久而被毁,新建的映月桥上最具特色的就是仿古设计的双龙阁和三座真石贴面圆拱。双龙阁的造型维妙维肖,与运河的古朴韵味极其吻合;圆拱顶有双龙戏珠浮雕;栏杆上雕刻的图案和文字体现出运河的悠久历史。石材均采用青灰色,与运河两岸绿化带、浅色高楼形成冷暖对比。

悠悠上塘河,河似画,桥似虹。遥想当年,通衢大河,波光粼粼;舟行上下,风帆徐徐;岁月不驻,人世变迁,古河的外观形制一番又一番变化。历经沧桑的上塘河,如今又展新姿,呈在人们眼前。

附图:

http://s10/mw690/001wRRYzzy7jGwVZ5KV19&690


http://s7/mw690/001wRRYzzy7jGwP1y6y46&690

http://s3/mw690/001wRRYzzy7jGwlUwx412&690

http://s14/mw690/001wRRYzzy7jGx5BWPP7d&690

http://s6/mw690/001wRRYzzy7jKYO7X2Bf5&690

http://s12/mw690/001wRRYzzy7jKYUy9gD1b&690

http://s13/mw690/001wRRYzzy7jKZ02BK40c&690

http://s4/mw690/001wRRYzzy7jKZow7zJa3&690
皋亭山千桃园(上4图)

http://s7/mw690/001wRRYzzy7jGCZp0B846&690

http://s10/mw690/001wRRYzzy7jGD3unvH69&690
http://s2/mw690/001wRRYzzy7jGD85qENc1&690依锦桥(上三图)

http://s10/mw690/001wRRYzzy7jZjMw8kh69&690欢喜永宁桥(上图)

http://s11/mw690/001wRRYzzy7jZjh1Mroca&690
绿色掩映中的东新桥(上图)

http://s3/mw690/001wRRYzzy7jGDe9yj8e2&690

http://s1/mw690/001wRRYzzy7jKVljYI030&690

http://s16/mw690/001wRRYzzy7jKVtWGDB1f&690

http://s13/mw690/001wRRYzzy7jKVy7BVO5c&690
上图是东新桥与水上巴士,上塘河与德胜河的三口,浙工大校园一角,上塘河由此转向东偏南

http://s2/mw690/001wRRYzzy7jPVkdj4R71&690
1891年在京杭运河今夹城巷内德胜坝(泥坝)货船用古老的水牛拖拽法翻坝的照片(上图。德胜坝是出杭城通道,船头方向是运河水域

http://s9/mw690/001wRRYzzy7jQcT03Hif8&690

http://s15/mw690/001wRRYzzy7jQd7DE8Cce&690

http://s9/mw690/001wRRYzzy7jQd1fcqA18&690

上塘河与东新河交汇处,有一个小岛屿叫做风水墩上图侧),长着郁郁葱葱的老树。东新河口过去设有一个税卡“东新关”,如今建了一座牌坊以示纪念上图侧)

http://s4/mw690/001wRRYzzy7k4y0z3A773&690
映月桥(上图,桥的南侧与运河平行,上塘河通过桥下流向运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165.生命欷歔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