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末春初的阳光照耀着古新河,波光粼粼,清澈明亮。该河源自西湖,起于少年宫广场东侧的圣塘闸,向北穿越环城西路、环城北路后,至左家桥折向东入运河,全长3.8公里,宽20米左右。历史上的古新河主要有两大功用:泄水、护城。现在仍然担当着调控西湖水位的作用。
圣塘闸的历史可追溯到宋代。南宋咸淳六年(公元1270年),在昭庆寺东始建九曲昭庆桥,明代改称溜水桥(即圣堂桥,不是松木场的溜水桥),桥下设闸,视西湖水之盈缩启闭。它与北侧的石函闸和中龙闸(也称中闸或涧水闸)合称三闸。民国元年,拆除沿西湖城墙时,将钱塘门外的水城门改建为现在的圣塘闸(原三闸消失)。1950年,圣塘闸木制闸门改为铁门,泄水口改建成混凝土暗渠。1984年,圣塘闸由人力启动改为电力启动,上建圣塘闸亭,亭内现竖白居易著名的《钱塘湖石记》碑一座。
《钱塘湖石记》是白居易在杭州刺史任上于长庆四年(公元824年)三月十日写的有关西湖水利的文告,一篇如何为民治水用水的美文,也是中国水利史上不可多得的美文。
古新河的名称与张士诚有关。元朝末年,义军张士诚筑杭州城,西城墙至钱塘门后,继续向北,延伸到长板巷(今潮王路北面,与夹城巷相接),将原来的九曲城取直。又在城墙外修护城河。当时圣塘闸至武林门段的河道(桃花河)已经有了,而武林门以北的河道则是张士诚命人新挖的。为了区别于已有的桃花河,当时的老百姓把这条新挖的护城河取名新河。清朝同治年的《浙江省垣水利全图》上,又称之为“子塘河”。新中国成立后,考虑到桃花河和新河其实属同一条河,遂重新命名为“古新河”,取的是古代开挖的“新河”之意。
每当汛期遇到大雨,西湖水位高涨,此时圣塘闸开启,高出古新河水位五六米的西湖水穿涵洞,奔涌而出,发出隆隆声响,一时间,古新河水位猛涨,浪击岸壁,颇为壮观,古人把这一景观称为“陡门春涨”(陡门,即斗门,就是人工的拦水闸门),为旧时“湖墅八景”之一(江桥暮雨、夹城夜月、陡门春涨、西山晚翠、花圃啼莺、皋亭积雪、白荡烟村、半道春红共八景)。古新河边夹株桃树夹株柳,亭、台、桥、廊、石雕穿插其中,典型的江南风光。每年冬去春来时,河两旁遍植的桃花怒放,一阵风吹过,绵延数里的桃花像红雨一样落下,铺满半条古新河。古新河一角的美色为米市巷街道辖区的“半道春红”景点增光添彩。
米市巷街道辖区内的古新河长2公里余(其余1公里多包含桃花河,流经浙江省人民大会堂和省政府办公区及桃花河小区),有新河坝遗址、里万物桥、古新河垂钓区、黑桥和左家桥等。
杭州古时的三塘五坝,三塘为古上塘河、古下塘河(崇福、塘栖至杭州这一段运河因地势低洼,史称“下塘河”,即现江南运河杭州段。今下塘河仅为运河经杭钢河、电厂热水河至上塘河一段)和古子塘河(即今古新河),五坝分别为德胜坝、石灰坝、猪圈坝(遗址在武林门外现华浙广场内)、新河坝、会安坝。这五坝除会安坝外,其余四坝都在拱墅,为南北行旅、货运必经之地。
因为河道拓宽和城市建设的需要,德胜坝和石灰坝都不存在了,而位于古新河上的新河坝,还保留至今。旧时,古新河可通船只,到此需翻坝过船,在坝塘上,有专事货物过驳的过塘行(一种四季都营业的商贸行业)。古人将水坝做成了一面陡坡另一面为缓坡的的样式,以供逆水而上的船舶能翻越而过。历史上的“新河坝”就以这样的一种形态存世了几百年。1968年,在新河坝以北100米处重建了新的闸坝,水被留住了,但船只不能通航。2003年重修新河坝,并在坝桥上建有重檐亭一座。这是一座“牌坊”,东西向横跨河面,四角翘起的双重屋檐下的桥面,既是人行通道,又似古代艺术走廊,廊内雕梁画柱生动细腻,数个栩栩如生的小石狮,则镇守在廊外观景台栏杆上,整个桥廊充满古典艺术的气息。
新河坝的名称颇有来历。古新河口黑桥旁有个地名叫新码头,那是针对康熙来杭时用过的旧码头而言的。那么新河坝的“新”又是对谁而言的呢?翻看老的历史地图,一张被《运河南端说码头》一书所引用的“清同治杭州运河水系图”,“新河坝”地名赫然在列,说明在150多年前那地名就已经存在了。子塘河在宋代(约距今1000年)之前很少承担航运的功能,那时它基本上是一条西湖下泄水流冲刷出来的自然河道。其时担当通航任务的是位于它东面一百多米处的另一条河:清湖河(清湖河的位置在今天湖墅南路的东侧,它正好与古新河处于湖墅南路的东西两边。清河闸遗址碑,现立在湖墅南路168号沈塘桥幼儿园大门口的墙上)。古清湖三闸就建在这条河上。在以后的岁月中,清湖河慢慢地堰塞,通航功能也逐渐丧失。而在它西边的子塘河由于能持续地受到西湖下泄流水的冲刷,不存在被堰塞的问题。到了清湖河淤积得太厉害的时候,人们就干脆放弃了它,将通水通航的功能一总往西移给了子塘河。由于原来的清湖河上有一座老河坝“清湖三闸”。为了相区分,将子塘河上后建的河坝叫做了“新河坝”。这样算起来,这新河坝的年纪少说也应该有五、六百年了,它的名称是相对于清湖河上的那条“老河坝”而来。
距离新河坝不远是里万物桥,这座单孔石拱桥建于明代,曾名望佛桥、万佛桥,南北向,横跨西溪河东支流口“清水潭”。桥长16.9米,桥平面成腰鼓形,桥拱下有“大明正德三年(1508)岁在戊辰正月七日”的题刻,建造年份比运河上的拱宸桥(始建于明朝崇祯四年即1631年)还早一百多年。里万物桥的名称相对于现湖墅南路西侧余塘巷子里的一座水泥桥,叫外万物桥。
而接待寺是在文一路修建时被拆,现在的华润超市即接待寺原址,清水潭就在接待寺巷(杭州府志载:“妙行寺在夹城巷里面,宋徽宗时喻弥陀思净,弃家学佛,僦寺以接待云水饭僧至三百万之多,遂改为接待寺。”解放后,该寺已毁,现左家桥西,尚存接待寺巷地名)旁边。“清水潭”原名碧沼,源自西溪,水从西流而来,经过里万物桥时转了个弯,形成一个宽阔的水塘。据《梦梁录》记载:清水潭“池广三亩,水清甘,人多汲引”。南宋古刹接待寺就坐落在其旁,后再经古新河左家桥、黑桥东流入大运河。现在它的踪迹早已经被一幢幢高楼淹没,“清水潭”成了一个地名。
黑桥和左家桥处于古新河末端。这一带连接运河,自古以草为库,以岸为市,码头店铺林立,商贾云集,樯帆漕运,鱼市米仓,水陆贸易热闹非凡,四方之所聚,百货之所交,物盛人众。灯火家家市,笙歌处处楼。杭州旧时风情民俗,百业展示,略见一斑。如今也是繁华之处。
古新河运河边有一座左侯亭,里面的塑像是左光裕。他原本是外乡来的贩米商人,初到杭州运河边开了一家“诚济米店”。因为人忠厚,经营有方,生意十分红火,生就一幅菩萨心肠,乐善好施,经常为十里八乡的穷苦百姓,逃荒的难民慷慨解囊,修桥补路更是他一生所好,乡里乡亲都称他为“左善人”,被他救济的百姓更叫他“左神仙”。乡亲们十分感念他的恩德,一致把这位大善人所建的桥取名叫左家桥。左光裕死后,方圆数十里的百姓都争相来到这里凭吊仙逝的左善人,为表彰其功绩,皇帝封他为“庇民侯”,百姓们又自动集体募捐,为他建了“左侯亭”,这就是左家桥的来历。
左家桥沿古新河东至运河口还有一桥,从同治《浙江省垣水利全图》看,此桥名为“松胜桥”。因“宝庆桥”(已消失。原位置在如今仓基新村8幢的西面,即“红缨幼儿园”方位,当年是一座青石拱桥,三孔,桥上有一座类似“东河第一桥”坝子桥上的凤凰亭叫“接官亭”)别名“黑桥”,百姓称此处为“黑桥头”。前几年,这古新河上的“松胜桥”修葺一新,写的却是“黑桥”,少了一个“头”字,松胜桥也就成“黑桥”了。
今天的古新河两岸建了一条生态廊道,串联起运河与西湖这两大世界文化遗产,行走其中非常惬意。水质越来越好,鱼虾越来越多,吸引许多垂钓爱好者。古新河和西溪河交界处政府设置了一个垂钓区,市民办了证就可以享受钓鱼的乐趣。作为现在的景观河,在喧嚣的都市里,古新河成了杭州市民闹中取静的休闲之地。
1984年圣塘闸改建之际,墙上刻录白居易的《钱塘湖石记》(上图)
https://ss2.meipian.me/users/4775362/0e669b3dcc6945ab9bcaeb09de39bf48.jpg-mobile
https://ss2.meipian.me/users/4775362/2de94ae471984f348b0a5b4872a0a1f8.jpg-mobile
https://ss2.meipian.me/users/4775362/a3ff1fd1b6554ad9941f1c7ab18f6e8a.jpg-mobile
http://s7/mw690/001wRRYzzy7igvDr9MGa6&690
https://ss2.meipian.me/users/4775362/586dcb330e0d4ce092c0eaf066b594c0.jpg-mobile
https://ss2.meipian.me/users/4775362/91c507ecff3f4147af35aaa9ecdb809e.jpg-mobi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