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朱海就
朱海就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330
  • 关注人气:54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经济学意义上的“结构”

(2016-10-12 16:45:55)

导读:经济学中既有的结构定义,这一结构概念没有去考虑无数个体主观认识的结构,而是经济学家用他自己设定的结构取而代之。

 

任何一个生物体都是“结构的”,因为它们都是由不同的细胞、不同的器官构成的。同样,人类社会也是结构性的,我们看到社会中有不同的产品和产业,不同的个体和组织,不同的民族和国家等等,这种不同的组合往往被人们称为“结构”。还有,人们常说的“二八”现象某种程度上就是对他们所观察到的结构性特征的一个描述。经济活动经常表现出某种结构性,比如最近的房价上涨的“结构性”就比较明显,即主要是一线城市房价上涨,而不是普遍的上涨。在经济学理论中也经常出现“结构”这个概念,如产业结构。“结构”概念也出现在政府的决策中,如中央提出的“供给侧改革”也是针对结构的,其完整表述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表明中央意识到目前的结构还不合理,需要通过供给侧来改进,但怎么理解结构呢,这显然关系改革的成败。

 

结构的重要性也许人们都不会否认,但人们普遍谈的是年龄结构、产出结构和产业结构等等,但这种结构是不是关切到现实呢?或者说这些结构概念是不是真正刻画了我们打算据以考察的那个社会的特征?换句话说,当我们谈到经济社会的结构时,我们究竟应该指什么呢?

 

也许我们首先要区分物理世界的结构和社会的结构,物理世界的结构是可以观察、可以度量的,物理学家可以进行明确的边界划分和定义。但在社会世界中,“结构”指什么呢?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拉赫曼对“结构”有一个定义,他说:“我们用‘结构’表示在变化不定的环境下足够稳定的一些关系所构成的关系综合体,它展示了一个明确可区分模式的稳定外形。”这样的“关系综合体”存在于无数个体的观念中,社会科学家不能“主观地”根据他所理解的结构去理解世界,而是首先要理解他人是如何认识结构的,根据他人对结构的认识,以及他所要实现的目标,去定义结构。

 

经济学中既有的结构定义,如产业结构、经济结构或三次产业的划分等都是“不考虑他人所理解的结构”的“结构定义”,这一结构概念没有去考虑无数个体主观认识的结构,而是经济学家用他自己设定的结构取而代之,这样也就否认了无数个体主观意识的存在。这是一种把社会世界当作物理世界来研究的方法,并且也隐含了他所定义、设计的结构是最优的,其他个体都接受和使用,这多少带有理性狂妄的性质。这种客观意义上的结构概念是“不科学的”。

 

“结构”存在于个体的头脑中,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体的价值排序。如门格尔意识到的,每个个体都有一个主观的价值排序,这是最微观的结构,不同的价值排序意味着交换,通过交换,产生价格。价格将不同的微观结构联系在一起。二是不同个体的知识(结构),这种知识,按照哈耶克的观点主要是隐含的、主观的和地方的,一个社会必然会存在不同个体的知识所构成的结构,当然广义上,价值排序也属于知识结构范畴。从上述两个方面看,“结构”是以看不见的、隐含的方式存在于人的头脑中的,个体意识不到其整体构成,对其各个部分进行全面的考察。不像机器的结构,存在于个体头脑中的“结构”(也即“社会的结构”)是个体自己都不能观察和度量的,个体也无法对其进行描述,只能根据其所要达到的目的对其进行利用。所以,“结构”是以利用的方式存在的,这也表明“结构”是一个“行动学”概念。

 

脱离个体主观理解的、客观意义上的“社会结构”(包括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收入结构等等)是不存在的。经济学家,甚至每个人都可以描述他眼中的社会结构,就好像描述一幅画,如他可以用这个社会生产了多少吨钢铁、多少水泥等来描述其经济结构,高、中和低收入者各有多少来描述其收入结构等,但这只是统计意义上的描述,与经济学几乎无涉,即他不能据直接从中得出有意义的结论,比如进行价值判断,即这些数据不能告诉他什么,他需要借助于他头脑中先验的法则(前述的知识结构),而这些法则不是来自于他的观察。

 

如前所述,“结构”存在于个体的头脑中,个体的不同理解就有不同的结构。研究者要准确地理解他要研究的“社会结构”,就要“准确”地理解研究对象的行为,通过对研究对象行为的理解,去理解他们头脑中的结构(价值排序、知识等)。一般来说,不同的研究者对他研究对象的结构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对社会科学研究人员来说,存在的一个困难是他自己与他的研究对象不是截然分开的,他自己就受他研究对象的理解所产生的结果(如习俗)的影响。

 

可见,“结构”的关键是“理解”,这里的“理解”主要是指“理解导致现象出现的个体的理解”,或“个体的意图”,而不是对现象的直接理解。当经济学家使用“产业结构”这样的概念时,往往就表明他没有考虑上述双重意义上的“理解”,而是认为存在一个可以据以进行客观分析的对象(产业结构)。如林毅夫在《新结构经济学》中所使用的“结构”就是这样。我们不否认“产出”对于理解“结构”所具有的意义,我们反对的是把“产出”客观化,认为它独立于个体的行动(理解),这样就割裂“产出”和个体行动之间的关系,而对经济学的研究来说,对这种“关系”的理解才是至关重要的。

 

深圳特区报,2016.10.1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