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科兹纳论竞争与垄断

(2015-10-14 09:19:48)
标签:

杂谈

“竞争”和“垄断”是基本的经济学概念,主流经济学把竞争定义为产品没有差别,把垄断定义为产品的差别,以及基于这种差别的价格控制和产量控制,对于这种主流的定义,当代著名的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科兹纳提出了与之不同的看法,他认为这种定义是不现实的,是虚构出来的。下面就来看一下他对竞争与垄断的理解。

 

“竞争”在日常生活中常被理解为打败对手,如“我要和你竞争”的意思就是“我要把你打败”,不同于这种日常的理解,科兹纳把竞争定义为“自由进入”,他认为只要有自由进入,就有竞争。据此,科兹纳说企业家精神总是竞争的,因为“纯粹的”企业家精神不存在任何自由进入的障碍,比如任何人都可以去挑战马云,市场中的竞争也正是源于这种没有进入障碍的企业家精神。相比之下,主流经济学没有企业家元素,分析的只是作为均衡状态的竞争,这样从一开始就把真正的竞争排除在外了,剩下的只是一个分配问题。

 

相应地,对进入的限制就构成了“垄断”,这包括两种情境,一是控制对于某种产品的生产来说必不可少的资源,进而使他人不能生产他所生产的那种产品,比如,控制了橙子,他人就不能生产橙汁;控制了面粉,他人就不能生产面包,这样,他人就无法和他竞争了。二是政府授予某些企业特权,限制其他企业进入该行业,这也构成进入的障碍,因此也属于垄断。

 

科兹纳认为,假如排除上述第二种情况,那么“免于威胁”(垄断)只能是来自对必不可少的资源的控制,也即,只有控制了资源才会排斥竞争,如计划经济中,所有资源都被国家控制,如此一来,所有竞争性的行为自然就都消失了。

 

如上所述,主流经济学把产品差异、质量差异都看作是垄断的特征,而科兹纳认为这种差异恰恰是竞争的体现,是竞争过程所表现的特点。正统垄断竞争理论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缺陷,是因为它是以单一价格和无产品差异的“完全竞争”理论为参照的,按照主流理论,既然只有这种状态才是竞争,那么任何有价格、产品等差异的状态都是垄断或垄断竞争了,然而,那种完全竞争状态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是虚构的“幻象”,因此,建立在这种假设之上的垄断及垄断竞争理论都是不成立的。

 

另外,“企业家才能”本身在某种程度上也构成进入障碍,拥有企业家才能相当于控制某种要素,这种能力附属于一个人的内在,是他人望尘莫及的,这也相当于构成了垄断。有的人拥有更强的企业家才能,如同拥有一块更肥沃的土地,不同人拥有的企业家能力可谓千差万别,比如普通人因没有马云那样的才能,也就难以做成如马云那样的事业,虽然他可以去挑战。这样,我们就区分了企业家精神和企业家才能,前者是竞争性的,后者则是垄断性的。另外一种情况是通过企业家活动实现对自然资源、人才和销售渠道等的控制,这也会构成垄断。上述两种垄断都会给企业家带来租金,所以利润实际上具有租金的性质。

 

现实中,竞争和垄断是不可分割的两面,竞争和垄断在一个人身上同时存在。企业家竞争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更大的垄断地位,获取更多的利润,即垄断租金。越具有垄断地位,他的竞争优势就越强。实际上,企业家总是试图通过垄断来保持自己在竞争中的优势,但要获得垄断地位,他就必须更积极地参与竞争,否则他已经获取的垄断地位都会失去。

 

如前所述,竞争指的是“自由进入”,即允许人们拥有资源,允许人们发挥才能,如这一条件具备,那么“垄断”,即对资源的控制就是自然而然的。竞争的过程也就是企业家建立垄断地位的过程。可见,“竞争”不是“垄断”的反面,相反,是垄断的条件,或者说,只有允许企业家垄断,企业家才会去竞争。

 

这样,我们便会发现“自由进入”意义上的竞争和“打败对手”意义上的竞争是相关的。只要有“竞争”(自由进入),企业家的垄断就是暂时的、不稳固的,他总是面临潜在对手的“竞争”(把他打败),前一个竞争是企业家行动的“条件”,后一个竞争是企业家行动的“可能结果”。竞争的存在会迫使企业家努力服务消费者,因此,竞争条件下形成的垄断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为地限制自由进入,这才是真正有害的垄断。

 

 深圳特区报 2015.10.1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