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时评 |
政府究竟是切实保护企业家的利益,还是将企业视为自己的摇钱树,决定了一个地区企业生产经营的环境。经济落后地区,经济难以发展,原因恰在于缺少鼓励企业家充分发挥才能的制度环境。正如秘鲁经济学家德索托在《资本的秘密》中所言,发展中国家并不是缺少资产,而是缺少将资产转化为资本的制度。山西资源丰富,经济发展却相对落后,原因就是制度环境相对沿海发达地区较为恶劣,不利于企业家创业,导致资源优势不能转化为经济优势。也是2006年前后,浙江煤老板从山西被赶出。为什么这类事情都差不多发生在这个时候呢?原因很简单,因为这段时间刚好是资源价格高涨的时期,相关的企业盈利状况大幅改善,资源的价值凸显出来了,政府也就利用其权力介入对资源的掠夺。
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较好,民间资本比较充沛,经济社会的活力也强,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意识到民营企业和民间资本对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政府的财政收入等也必须依靠民营企业,政府和民营企业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因此必须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而不能对它们采取杀鸡取卵的做法。
我们注意到,在平陆县的这个例子中,政府官员是以财产以“公有”的名义,强行终止合同的,“公有”的某种程度上成了他们对企业家实施抢劫的保护伞,在记者所撰写的报道中,有这么一句话值得关注“潘县长说矿山上的这些东西都要收归公有,不能算你的”,“公有”成了他们抢劫的冠冕堂皇的理由。无论这些民营企业家的财产最终是被官员私自占有了,还是被国企给吞并了,对失去财产的企业家来说结果都是相同的,他们所面对的都是政府官员赤裸裸的暴力抢劫。
在利润越是丰厚的领域,政府对民间资本的排斥程度就越高,山西省一位领导的一番话也许能说明这一点,上月底,在一次民企座谈会上他表示“山西煤老板是历史现象,随着时代发展将淡出历史舞台”,相关的数字也验证了他的这番话,据统计,从2008年开始的山西煤炭资源整合,将2600多个煤企老板通过兼并重组,缩减为目前的130个。这种做法是难以让人接受的,政府不能在亏损的行业鼓励民营企业家进来,而在盈利的行业把民营企业家赶出,或者在需要的时候对民营企业家张开双臂,在不需要的时候一脚踢出,这种有选择性地开放民间资本,这种出尔反尔的行为,怎么能让企业家相信政府呢?
产权的保护,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法治环境。在平陆县的这个案例中,我们看到政府官员为所欲为,“公然宣称权比法大”,这说明当地离法治的要求是多么的遥远。不受约束的政府权力是市场经济的大敌。法治不是看成文的制度是否完善,而是看政府官员的贪婪之手是否得到有效的约束。完善法治环境比发展经济甚至更为重要,没有好的法治环境,经济不会走远,好的法治环境,才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保证。当前,不少地方政府还是靠优惠政策吸引民间资本,还没有意识到法治环境的重要性,这种观念应该改变。
(《时代周报》,201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