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政府评价科研成果是极其荒唐的

(2010-11-26 08:57:53)
标签:

杂谈

中国的一个特色之一是,每年政府都对所属地区的科研成果进行评价,国家有国家的科研奖,如全国性的科技进步奖,各个省有各个省的科研成果奖,甚至各个市、各所高校都有它们自己的科研成果奖,这个奖是与金钱、“名誉”以及职称等相挂钩的,一旦上了榜,“好处”是不少的,很多科研人员也特别把这个奖当回事。除了用评奖这一手段外,对学术刊物划分级别,根据刊物的级别来评定论文的质量,以及对“课题”的级别划分等,都是政府评价科研成果的形式。

 

然而,政府是没有能力,也不应该对科研成果进行评价的。科研成果的好坏,只有同行知道,由于学科很细,同行其实只限于少数人,准确地说,只有少数人才能对他所研究的领域的成果进行评价。比如经济学的研究方向就很多,在某个方向上做研究的人,未必了解其他方向上的人进展,如我大致知道国内哪些人在做奥派,有什么进展,但其他经济学领域的研究进展,我就不很清楚。所以,即便是科研人员,也未必有能力对他那个行当的成果进行评价,何况政府这个局外机构了?有人会说,政府会请专家进行评价。但是,政府怎么知道谁是专家?自己不是专家,是不可能知道谁是专家的。何况,如上所述,学科很细,每个领域都是它们自己的专家,政府难道会把所有领域的专家都请过来吗?这是不可能的,所以,政府请的专家大多是冒牌的、充数的。还有,政府部门又怎么保证专家的公正性?假如专家糊弄政府,政府又咋滴?

 

但是问题的关键,不是专家糊弄政府,而是政府和专家合谋,糊弄社会、糊弄学术。政府不会对科研评价的公正性负责,它是一个垄断机构,即使是一个不公正的结果,又奈它何?能撼得动它吗?它完全可以推诿自己的责任,也完全可以把不符合自己口味的成果拒之门外。不仅如此,政府为了确保自己的评价的“权威性”,必然会排除其他民间机构参与科研成果的评价,形成政府一家垄断的见面。在这双重垄断的作用下,政府根本不可能有维护科研评价的声誉的动力,也不可能有在这件事情上付出努力的激励,那些官僚只会把这视为一项“任务”去完成,至于结果如何就不去管了。政府主导的科研评价,结果完全扭曲,丝毫不值得奇怪,它最终成为少数人谋取名利、瓜分名利,以及进行利益交换的工具和场所是必然的。

 

科研成果的评价,是极需“企业家才能”的事,不仅要有相关的专业知识,也需要去做这件事的热情,更需要珍惜声誉的激励。而这些因素,政府没有一个是具备的。假如没有政府的垄断,民间的科研评价机构由于某种需要,会自发地出现,这种由于需要而自发产生的科研评价机构,才可能是讲究信用和信誉的,才是合格的、正当的、合法的科研评价机构。得到世界的公认的诺贝尔奖,就是民间机构颁发的。中国的科研,纳税人的钱花了不少,但产出很低,水分很大,与政府垄断科研评价,排挤民间的科研评价机构有着直接的关系。

 

政府评价科研成果,政府垄断学术资源,是对学术研究的人为干预。政府对学术的干预,其危害,要远甚于对经济领域的干预。它不是扭曲一个国家的经济结构,而是扭曲一个国家的心灵结构。它使一般人无法辨别真伪,使社会上的一般人认为拥有很多科研“荣誉”的人,一定就是很厉害的科研高手。政府的科研评价,就这样人为地创造出了“假象”和“幻觉”,迷惑了一般的公众。尽管业内的同行,谁道德好,谁科研好心里是清楚的,但普通大众,是要上当的,他们会迷信那些“光环”的拥有者,以为他们真的很了不起。当然,有的人就是靠这些“光环”来装饰自己的,以免人们看出他们内在的虚弱。

 

科研成果根本无需政府评价,同行自然会做出评价,每个科研人员自己也会对自己有评价(后者更为重要)。但一个社会中自发形成的科研评价机构,应受鼓励,它引导和激励年轻人学习真正专心科研的人士,给予一种“向上”和“向善”的力量,因而对社会道德文明的进步都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而政府插手这件事,则无论在科研,还是在道德方面都是破坏性的,甚至是毁灭性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