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
(2010-03-06 00:00:00)
标签:
杂谈 |
最近读报纸,发现“民工荒”这个词用得少了,更多的是用“用工荒”这个词,概念使用变化的背后,有深刻的社会内涵。“民工”,顾名思义是“农民加工人”,一半是农民,一半是工人,是中国过去三十年经济建设的主力,我本人十五年前曾经在一家大型国有建筑企业工作过两年,我注意到,国有企业的工人大多数是不干活的,主要的活是民工干的,因为民工廉价、听话也好管理,其中也有技术精湛的,可以说,民工的贡献非常大。但是,当时的这批民工,由于年龄的原因,现在逐步退出舞台,代替他们的是“八零后”、“九零后”,而这批年轻人,和他们的父辈不一样,已经不是农民,而是拥有体力和智力的劳动力了,再把他们称为“民工”是错的,因此媒体用词的变化是正确的。
然而,与他们的父辈相比,他们的处境、社会地位仍然没有变化,他们多读了几年书,但是,仍然没有城市户口,难以在城市立足,心灵和身体都处于游荡的状态,他们仍然是民工英文中的“migrant worker”。不愿意回到农村,城市又不接纳他们,某种意义上,他们成了尴尬的、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夹心层。
与“用工荒”对应的是,大学生就业的困难和考公务员热,这说明,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失衡,劳动力并不缺,缺的是有一定技能的工人。在劳动力市场上,呈现出大学生多,而工人缺的状况。多数的年轻大学生既不愿意去中小城市做工人,而宁愿蜗居在大城市,在拥挤的大城市街头,多是年轻的面孔,杭州如此,北京、上海想必也一样。他们之间,为争夺大城市有限的工作岗位,会是非常激烈的竞争。在竞争的压力下,他们中很大一部分,将会回到中小城市,中小城市周边的企业,为了解决他们的“用工荒”问题,也会提高工资和福利,因此,在大城市和中小城市之间,最终会出现一个用工的均衡(现有制度下,一个不合理的均衡)。
就业压力和用工荒的解决,从根本上说,必须依靠扩张的市场秩序,任何人为的垄断,都将使这两个问题更严重。我们设想,假如没有高等教育的垄断,也许就不会有这么多“综合性大学”培养出来的没有一技之长的大学生,私立的大学必然会根据市场的需求培养人才,珍惜品牌,而不像公立大学一样,求大不求质。大学生就业难,与这种垄断关系的存在是很显然的。还有,户籍制度这种垄断,也有类似的危害,这个就不需要多说了。
我们并不是说,消除管制,用工荒和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马上就解决了,而是想指出,这才是正确的、与市场经济的要求相符的,也是与多数人的福利增进相一致的解决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