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四周的道路都在动手术,文一路和教工路修得差不多了,现在又开始修学院路和文二路。他们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砍树,把道路两旁的树砍了,再连根拔起,拖走,效率奇高,一两天,整条马路上的树都消失了。
尽管路还是那条路,没有什么变化,但修一条路,就创造了可观的GDP,这是典型的“破窗效应”,玻璃还是一块,但玻璃产生的GDP翻了几倍。但我从“修路”中看到的不仅是社会财富的浪费问题,还有修路对“通涨”推动。你想想,修一条路,必然要投放大量货币,流通中的货币数量大大增加,但是相应地,对应的财富却没有一点增加,这与工厂企业是不同的,后者至少还提供了与货币数量大致相当的产品或服务,也即有产品或服务去抵消货币的增加,这是实实在在的财富增加。
我们可以把它称为修路的“通涨效应”。当然,政府人为地创造货币需求的例子绝不仅仅局限在修路这件事情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