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学院开会,老师谈到现在学生不尊敬老师,表面恭维,背后可能是骂老师.还有对学校的"子女战略"等都有很多议论,我在会上没怎么发言.在这里写几点.
现在的学生不如以前的学生尊敬老师,也许是正确的.去年我指导学生毕业论文,中途我因为出国而退出指导,由其他老师接手,有一个我制导了一半的学生从我这里借了好几本书,但这个学生后来竟然没有还给我,我也不知其下落了.我真的很失望,我决心不再向人出借书.
在中国的儒家传统里,老师的尊严似乎是不用多说的,大家都接受"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观念,这是一个普遍的道德法则,不尊重老师要受到社会的谴责.但是在现在市场经济时代,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我已经怀疑传统的这种道德是否还能使学生尊重老师,或者,尊重老师是否还有道德上的意义.
在这里我先讲个故事,我在丹麦时,我问我的一个同事,她是Foss教授的博士生,我问她"你害怕Foss吗",她回答她不害怕,她会和他开玩笑.要知道我虽然是暂时在教授那里做访问,但我对他是有点怕的,我知道中国学生怕老师是普遍的,至少以前是这样.
我想到在现代公民社会,老师和学生之间应该建立"新的关系",确切地说是"朋友关系",是在双方平等基础上的.而传统的师生关系假设学生低于老师,这不一定妥当.那么老师怎么在学生面前获得尊严呢?我想不是通过"师表",进行"道德说教",而是通过"水平"来实现,老师应该有更多的"思想"和"知识",让学生觉得和老师交流是有收获的,需要和老师交流学习心得.
我相信我们正处在从"为人师表"的传统向"平等的朋友关系"转变的时期,这个转变需要时间.
上述观点与学校的"子女战略",如果承认我上面所说的是正确的,那么这个战略是不妥的,因为这个战略意味着向传统的"倒退",而不是为建立新关系的一种努力.我们不应该把家庭的教育延续到学校,我们的学生更需要自己的判断,独立的精神,"子女战略"给出的浓浓关爱是与之相悖的.我们需要给学生指导和指引,如在道德方面,告诉学生为什么要这样,为什么不能这样,使学生成为一个合格的现代社会的公民,而人为的关心是多余的.
学校主要是一个给学生提供服务的机构,要尽该尽的责任,我们老师也不要奢求学生在毕业后还记得你,尊敬你,我也觉得这不正常.因为学校毕竟不是学生曾经的"避难所".
前一篇:企业家,均衡与市场过程
后一篇:尊重道德与尊重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