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舜礼:“沉浸式”不等于“沉浸感”
2022-09-23 10:30:30
马牧青先生把他的《沉浸式体验沉浸难》文章推给我,看了有些同感和获益,他对文旅项目流行的“沉浸式”一词所作反思,看准了旅游业界见怪不怪的某些现象。
沉浸,大致是指浸入水中,使之泡透和饱含水分,多比喻人处于某种气氛或思想活动中。但把沉浸加一个“式”,就不大好说了;现在把它动辄冠以某个文旅项目,似乎它原本就具有这个功能,能让游客一下子获得沉浸某种创作或设计氛围的感受,这就有些个夸大和吹嘘了。从诸多的林林总总项目看,它并没有让观者达到“沉浸”效果,而是依旧漂浮或隔漠。这颇像前些年流行至今的“xx之都”的号称,已经变得多而滥,如此自我宣称的各地,几乎没有几个是名副其实的。这样做的一个结果,非但起不到拔高和标榜作用,反而让人觉得有些自吹自擂了。
或许有人要抬杠式的问,现实生活中有那种沉浸式项目吗?或哪一种项目会比较接近呢?我认为,潜水、与海洋动物嬉戏,以及户外运动之类,应该是让人身处其中、感同身受的。而文旅演艺、展览、项目,能够让游客“沉浸”的,其比例应该是不会高的,用“式”或“化”来定义某个项目,显然是有些喊得早了些。
记得在新冠疫情发生之前,我在法国巴黎看过一场光影展,对外打的宣传招牌就是“沉浸式”。由于我在看后擅自抒发了一点感受,对“沉浸式”一词有些嘀咕,便惹得策展人急忙跟我来找补。近些年,随着看的号称“沉浸式”的旅游演艺、文旅项目越来越多,便对“沉浸式”也就渐渐漠然了,内心里并不觉得是“沉浸”其中。
涉“沉浸式”的文旅演出和文旅项目,无疑都想追求一个让观众和游客都能沉浸其中的良好市场效果;为了在市场上打广告、做宣传,便随大流式的把自己项目冠以“沉浸式”字样。这应该是当前诸多现象的实质之所在。
那么,什么因素能够给观众造就一种“沉浸感”呢?结合个人的体会,我认为大致是三方面因素:
一是场景营造。也就是造景像景、仿古像古;若是光影营造,也真的要如梦似幻、美轮美奂,以专业手段营造能让人沉浸的意境或光景。
二是游客经验。游客体验和经历的丰富程度,大致与沉浸感成反比,越是经历简单就越容易收到好感好评;若是看得此类“沉浸式”多了,成了“老炮”或“老枪”,就往往不以为奇、不以为好。我1995年去日本长崎游览在海滨仿建荷兰的豪斯登堡项目,2001年去美国洛杉矶看环球影城项目,当时感觉都是很好的,确有某些“沉浸感”,但随着这些东西看得多了,这种感觉就很难再找了。
三是现场体验。这既与前2个因素有关,也与场景情景密不可分。若创意和设计一般,人造、表演成分太过明显,每场的突发情景、花絮片段,都是在固定节点出现,便可能让回头客们率先觉得不够“沉浸”。因此,展现性、突发性、变换性,是维持现场良好体验感的重要因素。
文旅项目追求让游客有一种“沉浸感”,原本是一件好事,从项目开发角度看,关键因素一是情节的设计与创作,二是技术手段和光影效果,这不仅关乎场景和情景,也关乎现场体验感。但技术手段并非万能,只有专业地融入文旅业态中,才可能得到广大游客的认可,前些年AR、VR技术在个别旅游项目中的败北,就恰好说明这个道理;未来元宇宙技术出笼以后,也离不开这个基本规律,有关地方应该防止头脑发热。
对
“沉浸式”一词提出质疑,并不等于否定那些使用这个修饰词的文旅项目;如果它们在实现中确能赢得广泛的客源和滚滚的财源,那就是一个好的文旅项目,对相当一些游客而言或许是有沉浸感体验的。
需要顺便说一句的是,旅游行业近年来“新词”确实有点儿多,有的恰当,有的失当,什么“智慧旅游”、“全域旅游”、“诗与远方”、“xx之都”,形容之词太多了,难免就会偏颇或吹牛。作为一位旅游从业者,不希望旅游业像房地产商那样,净整出一些花里胡哨的新词儿,而专业务实的做出一些好项目、好产品才是正经。
高舜礼:“沉浸式”不等于“沉浸感”
马牧青先生把他的《沉浸式体验沉浸难》文章推给我,看了有些同感和获益,他对文旅项目流行的“沉浸式”一词所作反思,看准了旅游业界见怪不怪的某些现象。
沉浸,大致是指浸入水中,使之泡透和饱含水分,多比喻人处于某种气氛或思想活动中。但把沉浸加一个“式”,就不大好说了;现在把它动辄冠以某个文旅项目,似乎它原本就具有这个功能,能让游客一下子获得沉浸某种创作或设计氛围的感受,这就有些个夸大和吹嘘了。从诸多的林林总总项目看,它并没有让观者达到“沉浸”效果,而是依旧漂浮或隔漠。这颇像前些年流行至今的“xx之都”的号称,已经变得多而滥,如此自我宣称的各地,几乎没有几个是名副其实的。这样做的一个结果,非但起不到拔高和标榜作用,反而让人觉得有些自吹自擂了。
或许有人要抬杠式的问,现实生活中有那种沉浸式项目吗?或哪一种项目会比较接近呢?我认为,潜水、与海洋动物嬉戏,以及户外运动之类,应该是让人身处其中、感同身受的。而文旅演艺、展览、项目,能够让游客“沉浸”的,其比例应该是不会高的,用“式”或“化”来定义某个项目,显然是有些喊得早了些。
记得在新冠疫情发生之前,我在法国巴黎看过一场光影展,对外打的宣传招牌就是“沉浸式”。由于我在看后擅自抒发了一点感受,对“沉浸式”一词有些嘀咕,便惹得策展人急忙跟我来找补。近些年,随着看的号称“沉浸式”的旅游演艺、文旅项目越来越多,便对“沉浸式”也就渐渐漠然了,内心里并不觉得是“沉浸”其中。
涉“沉浸式”的文旅演出和文旅项目,无疑都想追求一个让观众和游客都能沉浸其中的良好市场效果;为了在市场上打广告、做宣传,便随大流式的把自己项目冠以“沉浸式”字样。这应该是当前诸多现象的实质之所在。
那么,什么因素能够给观众造就一种“沉浸感”呢?结合个人的体会,我认为大致是三方面因素:
一是场景营造。也就是造景像景、仿古像古;若是光影营造,也真的要如梦似幻、美轮美奂,以专业手段营造能让人沉浸的意境或光景。
二是游客经验。游客体验和经历的丰富程度,大致与沉浸感成反比,越是经历简单就越容易收到好感好评;若是看得此类“沉浸式”多了,成了“老炮”或“老枪”,就往往不以为奇、不以为好。我1995年去日本长崎游览在海滨仿建荷兰的豪斯登堡项目,2001年去美国洛杉矶看环球影城项目,当时感觉都是很好的,确有某些“沉浸感”,但随着这些东西看得多了,这种感觉就很难再找了。
三是现场体验。这既与前2个因素有关,也与场景情景密不可分。若创意和设计一般,人造、表演成分太过明显,每场的突发情景、花絮片段,都是在固定节点出现,便可能让回头客们率先觉得不够“沉浸”。因此,展现性、突发性、变换性,是维持现场良好体验感的重要因素。
文旅项目追求让游客有一种“沉浸感”,原本是一件好事,从项目开发角度看,关键因素一是情节的设计与创作,二是技术手段和光影效果,这不仅关乎场景和情景,也关乎现场体验感。但技术手段并非万能,只有专业地融入文旅业态中,才可能得到广大游客的认可,前些年AR、VR技术在个别旅游项目中的败北,就恰好说明这个道理;未来元宇宙技术出笼以后,也离不开这个基本规律,有关地方应该防止头脑发热。
对 “沉浸式”一词提出质疑,并不等于否定那些使用这个修饰词的文旅项目;如果它们在实现中确能赢得广泛的客源和滚滚的财源,那就是一个好的文旅项目,对相当一些游客而言或许是有沉浸感体验的。
需要顺便说一句的是,旅游行业近年来“新词”确实有点儿多,有的恰当,有的失当,什么“智慧旅游”、“全域旅游”、“诗与远方”、“xx之都”,形容之词太多了,难免就会偏颇或吹牛。作为一位旅游从业者,不希望旅游业像房地产商那样,净整出一些花里胡哨的新词儿,而专业务实的做出一些好项目、好产品才是正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