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社区生存:高大全对小而美 大众小众都传播
(2013-04-30 23:06:41)
标签:
媒体传播网络社区员工参与研发管理创新激励财经 |
分类: 个人经历 |
关于公司技术成果宣传与数字营销的几点想法
一 学习大众传播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在小众传播的基础上发展)
我们目前以纸张媒体和熟人同行的传播方式,传播范围有限,程度有限,人力和时间的投入量很大,还加上编辑印刷的经济成本。在应对招聘和成果推销方面没有发挥作用。
1 分析传播和营销的内容,有航摄业务,数据,技术服务,系统软件或行业信息化解决方案,航摄装备,技术培训和咨询服务,研究生教育,检校测试服务等多方面,公司内部自己不清楚,外部用户也不够清楚,自然对不上需求。联系人和部门不明,大小事情联系李总。
2 分析传播的工具。通讯基本靠喊,宣传基本靠印,交往基本靠烟酒,效率很低。公司网站的不利,造成大量重复性表面化的问询和对话,消耗着业务人员的精力,不能保持有效。持续的信息交流。建议:充分利用网络渠道和博客渠道(说微信渠道还不可能)。
3 分析受众,区别对待。受众分为官员、技术专家、同行或用户、教学科研人员(课题参与单位)、求职研究生、技术服务的对象用户。对信息的时效性和载体要求也不同,必须区别化对待。传统受众交往是吃饭喝酒送礼拉关系,把信息内容写成报告印在纸张上送达,同行和技术交往必须是更广泛更有效的信息传播和交流,需要有互动支持。对信息服务和装备服务的用户,必须加强“黏度”,解答用户的疑问。
二 对外宣传和营销的信息加工方式
1 分析信息的制造者,技术进展、项目进展、产品性能功能介绍来自于具体的团队,他们是否有动力有能力还有时间去表达出自己的成果,写成文字配照片,交给办公室和市场部。
2 目前公司办公室和市场人员对技术和产品的理解和表达还有待加强,采编这些信息并再次表达传播出去,效果有待加强。
3 从公司各部门员工的微博比例而言,至少有1/5-1/10,能够覆盖公司主要业务部门,建议以微博方式向办公室和市场部投稿,发动群众,及时表达各方面的成果和进展。
可参照学习的范例,超图的宋关服,王康弘,曾志明等,东方道迩张生德,孙景振,ERSI的王昊到主要部门经理,把技术交流和成果展示提高到及时、生动、直接、详细的境界。
三 把有限的小众传播扩展到无限的大众传播,授权员工直接宣传
1 纸张简报方式,来自各部门投稿,也靠办公室主动收集,要去分析,行业报纸和刊物,谁在看。不是说登上去了就完事,在文字措辞上都以事迹宣传为主。
2 网站借助公共平台。即使恢复了公司网站,收到网络攻击在所难免。即使借助网站设计公司加工维护,网站效果也会众说纷纭,版式和色彩、字体、标题等细节都得不到良好的评价。建议借助新浪之类的公共平台,由办公室注册博客公共账号,开办安全稳定又美观协调的平台,把公司简报内容放上去,提高效率,及时播报。信件服务器先对新员工开始要求使用。
3 目前很多部门很多项目,都是松散矩阵方式管理,还是以层级方式去要求投稿难有效率。面对多样的成果多样的进展,同时面对网络化多样化的用户,建议发动全员作为信息的采集者,传递者和应答者,发布时@公司办公室,此后按对公司网站报道的采用率给予表扬和奖励。由办公室及时查看员工发布的技术和成果保密信息,做到监管和保护。文责自负。
四 观念和行动
任何新方法新形式的出现,必然会引起各方面的争议和不同看法。一是从信息源头看,看的是信息采集加工的成本和环节的有效性,安全性;二是从受众终端看,要求信息及时有效具体准确,尽可能实现互动交流(online or call)。如果不是目标用户,又不会使用网站、企业博客、个人微博、微信公共账号等技术渠道,首要的就是学习掌握,在观念上与时俱进,而不是以传统纸张媒体时代的思维来妄加评议。没有调查研究和实践,就没有发言权。
想不想推进企业宣传和数字营销是观念问题。在技术操作上会不会作那是个行动问题,对促进营销人员是不是“分成”激励或者收入再分配那是个经济问题。安排企业会干的人员处置落实就行了。观念和思考指挥着行动,实践推动着观念。领导决策,技术改进和持续提高,都需要听到来自外部的及时、准确的反馈。
五 个人对网络社区进化的想法(读过《经理世界》对online community分析后的想法)
即使从纸张媒体上升到网络媒体也未必算啥显著的进步,在移动终端全面应用,移动社交无所不在的环境下,发布个人或单位状态,以期引起关注、共鸣和互动,已经成为社交常态。员工自己就是信息的加工者、传播者和应答者,也会是直接受益者。对宣传和营销有参与感和成就感。如果像媒体传说的phewtick收集了关注还给美元奖金,想不引起关注可都难了。
暂且不论企业文化和精神层面的交流,只说产品功能性能介绍和技术服务项目的进展,放在互联网社区服务平台上发布应该是个合理的选择和值得尝试的选择。原创的信息可以立刻直达从局长到普通用户的眼前,看到对方的反馈,拉近企业与用户之间的关系。黏住用户,为用户送去支持信息、技术和产品,企业效益就像影子一样跟着就来。
商业经济社会到网络社区,既有巨无霸,高大强(或者高大全),必然也有小而美的草根的生态位置。眼前已经有facebook,twitter,foursquare,qqzone,weibo,wechat,google很多渠道了,企业该做的就是利用这些工具,以产品和服务去建立并维护行业好友关系链和“人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