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清华北航等校,看大学的风格和教育方式
(2011-05-10 13:11:16)
标签:
清华北航北大燕京大学高考国学博雅宽口径教育教育 |
分类: 教育的道路 |
因为孩子高考报志愿,到以往只看到表面的清华、北航校园再去看看,了解专业优势和培养方式。回头跟自己熟悉的北大、科学院及已经消失的燕京大学作个比较。(偶然在博客上发现,就燕京大学复校协商行动答海内外学者书,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aaf9330100iq2i.html)。看到清华北航都在工程技术之外,恢复或发展社会人文学科,实行“博雅”式的学堂教育。也许是口号,也许能实施,在理工科基础课阶段,继续语文,人文,哲学,文化等方面的教育。联系到清华的百年校庆,有些反思1952年的院系调整,把民国时代的现代高等院校系统改造成“苏联模式”高等教育体系。把原有综合性高等学校分拆专业,发展独立建制的工科院校,代表性的就是“八大学院”,高校丧失教学自主权,社会学等人文社科类专业被停止和取消,燕京大学等私立、外办教育退出历史舞台。计划经济体制,就能把那么大规模的教育资源配置成棋盘一样的格局,统一的高考取代了自由报考,把以前的自由择校高考搞成千军万马独木桥和赌博式的报志愿。
说道清华,这座丰碑里包含着王国维、陈寅恪等国学大师的影子。说道北航,无论获得科学技术进步奖所代表的成就怎样,近年承担国家科技项目数量和经费额怎么计算,在学校风格和传统上毕竟与北大清华有客观的距离。当然,传统和背景并不直接对应着大学生个体的培养质量。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根据区里、市里的成绩位次去选学校,选择今后的职业道路。这是个复杂多变的选择。
1952-2012,院校调整走了一个甲子。在看清华百年校庆的媒体上,有段介绍MIT校庆150年的记录,说是低调和平淡无奇,未见创新发展的口号,校庆的主题是反思:继续走近研究的前沿及世界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我不知道大学之出名是否在于科技奖,但以个人之见,回头看看民国时代北大,清华,燕京、浙大之类名校,大师们的名著和思想,从不记得有什么奖励的标签。
科技成果追逐报奖,与学校名气、职称、报院士、争取项目招投标等等事情联系起来,这也是不争不可改变的现实,也是学校近年快速发展的体现。
后一篇:研发的小循环和科技项目策划争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