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寿,博学笃志切问近思,仁在其中矣
(2010-11-21 16:44:27)
标签:
燕京大学北京大学山东恩县河北枣强历史地理北京城博士导师教育 |
分类: 教育的道路 |
祖籍山东恩县,1911年12月6日诞生在河北枣强的导师就要迎来百年华诞。感动之余,翻阅导师的《燕园问学集》、《晚晴集》等著作,回想1994-1997年间在燕园学习的难忘经历,翻看近十年前发表在《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1(4)期上的纪念侯师九十华诞的文章,记下几点新的感受。
一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芸芸众生有各自的乐趣人生,侯师从德州、济南、通州到燕京大学、利物浦大学,求学辗转,探究古今,深入研究北京城的起源与演变,西北沙漠环境的演变,历史文化遗产的研究与保护,经历过多少社会动荡风云变幻,侯师矢志不移,“安生立命”,坚韧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并从中得到无尽的乐趣和无比的成就,从未表现过怨天尤人的念头,淡泊功名利禄,“从之所好”,实践着开朗乐观积极的人生。导师自己虽未提过修身养性、仁义仁爱的温良恭俭让的观念,但从坦荡、达观、仁爱的行动上,体现出大仁大德,如古语“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二 尽人事,听天命,学而知之。先生自幼体弱多病,小学初中两次留级,打球运动都怕同学笑话,只能跑步,游泳,跋涉,坚持日常的锻炼,作为兴趣和爱好,走向广阔的自然。人世间,可能有“生而知之”的圣人,有天资聪颖的神童,也有生于富贵的望族。侯师家世平凡,父母信奉基督教,侯师幼时也是看着听着《福幼报》、旧约故事书,天时地利都不比多数中学生强出多少。依着求真务实的信念,追求经世致用的理想,带着对社会对人生的责任感使命感,侯师一步一个脚印的走下来,在八十五高龄时还用“老牛自知黄昏晚,不带扬鞭自奋蹄”来自励,令人高山仰止。
三 谦虚勤勉,喻义轻利。“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君子无所争,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仁者安仁,智者利仁。君子泰而不骄。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在邦无怨,在家无怨。燕园内外,学界内外,无论亲疏,都推崇先生的仁慈谦虚,和蔼可亲,品德高尚。对外界的风云不是个人可以左右,但内心仁德的修行在于自身。出仕能济天下,归能独善其身,不迁怒,不贰过。能够从师先生,也属三生有幸。在领会学术之外,体会更多的是人生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