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看到多久的过去,能看到多远的未来,公司的力量

标签:
公司的力量cctv山西出版科研院所科技成果产业化it |
分类: 读书与评论 |
从科研院所到高技术公司,需要补习公司制度和经济管理课。近日看到央视摄制播放、山西出版集团出版的“公司的力量”,简明扼要的介绍公司制度的发展历程,看到央视采访蒙代尔等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几位著名大学商学院院长、杜邦、福特、联想等公司的领袖、美日德法等国资深经济学者的言谈记录,看到公司这样“最为广泛高效的经济组织形式,新知识新技术的创造者和传播者,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的助推者”的历程,通过观察与思考,作一次“思想远行”。
平等缔约是市场经济和公司组织的前提。公司起源和发展的就是自由平等交易、开拓市场、各自满足社会需求的过程,是冒险创新、自我奋斗的过程。在多数国家,公司是创造财富的组织,国家是对财富再分配的组织。公司是市场经济的细胞。这些教科书里的观念一次次在书里出现,改变着我们以往理解也不深刻的“政治经济学”观念。我个人直接接触到“公司的力量”,一是在十年前的一次科技会议上,大领导说道全国的R&D经费投入,还不及微软、IBM一个公司的研发投入。欧美政府研发预算份额远远低于企业自主投入的研发预算。今后要提升企业的科技投入;二是在山东青岛调研时,看到作为一个地级市,展示了海尔,海信,澳柯玛,双星,青岛啤酒、颐中等国际知名的品牌和企业,支撑品牌的一定是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三是242个科研院所的转企转制,以及公益性科研院所的改革。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舆论越来越强。公司作为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通过社会就业促进社会稳定的作用越来越显著。政府权力以及事业单位逐步退出经营领域也是近年改革的大趋势。企业家的基因里带有锐意进取和创新的精神,自由、独立、无止境的创新追求(用着好听的词),带着新教伦理所说的挣钱赚钱的使命感,通过个人和团队奋斗改变命运,发现工商机遇,主观利己,客观利民。当然,社会发展机遇期与矛盾凸显期并存也是欧美国家曾经经历过的必然过程。
电视片和图书中提到1929、1997、2008年的经济危机,源头来自资产泡沫,从金融证券到房地产到实体经济,引起“供给过剩,需求不足”的危机、萧条情况。提到了从亨利福特等第一代公司领袖直接管理向职业经理人管理的过渡,企业的命运由此超越了血缘和运气。现代企业制度为选择优质卓越的管理层提供了可能。这里又提到组织、制度和管理的作用,组织的目的是让平凡的人作出不平凡的事。不好的制度就会让有天赋的人沦为平庸。(法规、制度的作用也是类似)
从消失的“第三极书城”走到中关村图书大厦,看到这本书归类在“公司治理”,也就是对股东、经理层的责权利制衡,不过呢,“任何治理结构都没有完全解决所有者与经营者利益不一致而产生的委托-代理关系”。再轮到日本公司,书里总结出三个企业文化特征,集体主义精神,员工对公司的忠诚,认真与勤奋。同时也有等级制度,论资排辈,中庸平衡等特点,总之,只有比较好相对好,没见到完美。日本企业在集成电路和芯片研制生产上领先过美国,而硅谷机制的出现,intel,IBM,Apple又通过创新和策略,占据领先。奇迹故事一次次证明,关于如何把科学技术转变成现实生产力,在市场机制下,公司能用最短的时间,最高的效率,最小的成本来实现。体制创新先于技术创新。科研院所积累着很多的原创技术,面对着市场需求,面临技术转移环节的纠结,创新的效果就低于社会和行业的期望。
在科技界有个词叫“科普”,在人文社科领域也许叫宣传。“公司的力量”算是个宣传记录片,浮光掠影的回顾了公司的历程,闪光点和落难日。开卷有益,读书更好,因为用铁路,厂房,银行建筑、企业家这些有形体的拍摄来传递决策经营等无形的经济活动,还是很局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