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读大学的6年是在饥寒交迫中度过?迷途的羔羊
(2010-04-05 21:31:33)
标签:
就业北科大北邮甘肃博士服务团康县平洛武都佛崖歇马小学校园 |
分类: 教育的道路 |
清明几日,看到有关现实生活的几段文字和照片。一个是北青报介绍北科大学生抢劫银行案件的审理,介绍江西家乡父老写给法院的信,说“这个命运坎坷的农村孩子,县里高考状元,在北京读大学的6年是在饥寒交迫中度过的”。我们知道“饥寒交迫”这个词大概还是从著名的《国际歌》,还出现在我们北京城区校园么。http://bjyouth.ynet.com/article.jsp?oid=64607849报道还提到学生的遗书,自己“自闭症和抑郁症也越来越严重。对我而言,活着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死了也许是一种解脱。”与此相关的还有3月下旬北邮博士的自杀记录。由此联想到2008年9月参加甘肃省青联活动时听到有关东部西部国民幸福指数的调查结论,落后欠发达的西部,幸福感显著高于东部地区和大城市。对西部贫困地区乡镇的农民(自耕农)和东部贫困的城镇居民和学生的调查结论也有显著不同。想起一个成语,他们“除双手之外,别无长物”。城镇工人和学生,怎么会比农民更容易陷入“饥寒交迫”,衣食无着的困境。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86318410100gurq.html(菩萨们啊!有一片福田在陇南!)
另外看到一位浙江杭州出家人衲子如幻___江南阡陌,经甘肃省测绘局一位兄弟介绍,深入地震灾后的甘肃陇南山区,康县平洛乡药铺沟村调查记录,准备慈善救助的质朴文字和精美照片,揭示出山区民生的艰苦和乡村的乐观生活。从316国道的江洛镇往南,平洛、望关、歇马、豆坪几处相近,山村农民生活相似。我参加的2008年度赴甘肃博士服务团捐助武都佛崖歇马小学,与山村孩子交流,艰苦环境中的孩子内心是乐观的,对远方来的博士充满好奇。可能在山村师生的心目中,无法理解原本是他们向往的在京城和远方大城市的大学学习会有“饥寒交迫”和痛苦绝望乃至自杀的情况。当然,目前高等教育之后,毕业难以就业的问题也压在甘肃和广大西部地区眼前。路过多出状元的静宁、会宁,也听说节衣缩食供养的大学生就业无路,成为家里的负担。经常在市府门前上访的,也是在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或者要求安排工作)的师范学生,金融危机后的就业不足,城镇中无业人口逐渐成为社会不安定的因素。但这些客观情况不应该成为自杀或走向抢劫犯罪的理由。
在甘肃的十五个月,有机会深入实际地接触到农村,农民,农业,农产品这些具体内容,了解到获得人均年现金收入2000元对于农民和城镇人口的不同意义。农民的劳动对象在耕地,在作物,在牲畜。比较典型的农村家庭,是年轻的外出打工,年老年幼的在家种地,满足温饱并年有结余,成就动机不高,幸福能够实现。逐渐出现的难题在于留守老人和孩子的基础教育。相比城镇人口和毕业大学生的谋生,期望值(心气)与就业现实选择存在很大的差距,求职失落感深重,身心倍受打击,极端者就会作出消极、悲观、反社会的举动。
从社会心理学上说,使情绪欣喜或愤懑的并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看待这件事情的认识、想法和态度(很唯心的)。克服消极心态的思路和办法很多,现实中切实有效的办法之一,是相互沟通和相互支持的人际关系。内心中很多不和谐的、矛盾的声音,也许是来自片面,孤立的认识。再者就是和谐社会“以人为本”口号的落实。常常的出现“迷途羔羊”“失去了上帝的眷顾”的个体,找不见精神的避难所,没有被感受到怜悯仁慈周到的关怀,固然是个人的悲剧,也是社会的悲剧。事件所在的学校必当承担一些道义上的责任,很“不善”,办学不善,人情冷漠。在年度业绩考核中当列为重大事故“一票否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