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作者、读者、书评者,相互要负责任的环节

(2010-01-26 10:59:42)
标签:

文人相轻

慎独

曹丕

曹操

曹植

文评

书评

读书

文化

分类: 读书与评论

因为有时间看书,试着写个书评,连带着看看书评文体的源流,发现一个有关经历、心路历程记录、表达、评论的渊源,甚至追溯到魏晋帝王曹丕。一个不同于以往“三国”形象的曹丕。

写个文章有怎样的作用呢。曹丕在跟随曹操乱世征战的时候,写篇“典论”,写出来至少三点发现,一是“文人相轻,自古而然”,二是“贵远贱近,向声背实”,三是“文非一体,各以所长”,奏议、书论、铭诔、诗赋,四科不同。有史以来,曹丕第一个把文章当作“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认为年寿有时而尽,乐荣止乎其身,末若文章之无穷,声名自传于后。第一次把文章(文学)提升到治国安邦、传世永生的高度。这可不是我们从曹植“相煎何太急”去理解的曹丕,而是志存高远、文风质朴的建安文学引领者的曹丕。

由此,书评界把曹丕当作批评家的祖师爷,批是批注,评是评论,是对原创价值的肯定和发掘,不是现在意义的批评批判的负面作用。作文如同作人,凡人有九个优点乐意被夸成十个,有一个缺点被指摘出来还会耿耿于怀。这也就造成影评书评等等评语,官样好话连篇,掌声不断,最后敷衍了事,浮皮潦草的指个不足或者希望,客气一番。原创者和读者看到,都会认为评论者不负责任,又无可奈何,得不到准确实质的反馈评价。

作文、作画和作人,从主观上是都想听到真实中肯的点评或批评,评者能够了解体验一个心路历程,一个身心经历,把原创信息更好更快的传递给读者,帮助旁人更好的理解。例如李影心对于老舍的小说“离婚”的书评,指出北平社会与平凡科员生活的特点。如果一篇作品出来,从朋友的角度就把优点夸得如礼花般鲜艳,不足也当着绿叶来陪衬,实际上并未进一步传递准确的思想,也许成了曲解或误解。一味的赞扬与一味的指责,加上漠然麻木,都不是原创者和读者所期望的。对比着萧乾、沈从文、叶圣陶、朱光潜、巴金等文化名人在1930年代在《大公报》上谈论书评的文字,觉得当时与现今的文化制度也很有些不同,激扬文字和朴素文字都有,也许当时的社会关系宽松,文学评论无所谓得罪个人,不似现今事业单位制,把社会关系关联的过于直接和紧密,说真话作实事反倒难以实现了。

有人关注是好事,无人关注就“慎独”,转向内心的价值探寻。

最近有朋友告知甘肃网站对博士团的总结,如下

http://www.gs.xinhuanet.com/dfpd/2009-11/27/content_18353878.htm

甘肃省"博士服务团"工作十年综述

http://www.gs.xinhuanet.com/dfpd/2009-11/27/content_18353685.htm

第九批赴甘"博士服务团"工作侧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