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饮水思源、感恩母校:北大是校友的精神家园

(2009-12-27 20:56:17)
标签:

北京大学

地理系

城市与环境系

校友会

院友会

母校

北大人

校园

分类: 教育的道路

母校是校友的精神家园,是随时支持校友、交流作为的场所。2009年12月26日,北大城市与环境学院院友会成立并召开第一次理事会,确定了促进交流,共同发展的团体宗旨。会上见到了十多年未见的王恩涌、胡兆量、杨景春、田昭舆、莫多闻、王仰麟、崔海亭等老师,见到80年代以来很少见到的几位同学、师兄弟,以及秦大河、陆大道、周一星、姜春良等校友学长,很是高兴。

饮水思源、感恩母校:北大是校友的精神家园

看到自己所在的以往地理系、城市与环境系到现在的城环院的发展,在国际国内的成就排名情况。看到校友不仅在于学科发展与教学领域的发展,还在科技孵化器管理、三夫户外运动、房地产投资、党政管理、文化出版、职业规划等领域有所成就。在会上发放的《北大人》校友刊上,看到校领导吴志攀回忆20多年前讲授世界经济地理的陆卓明教授的文章,说到从档案中看到陆是早年燕京大学校长、治校勤勉、尊师爱生的陆志韦先生的二公子,体现着质朴、渊博、生动、认真的教学精神。还有燕大校友葛翠琳写的,燕园有欧洲的民主习惯,又有东方的古老传统,形成合体的精神力量,影响着每个人的素质。适逢解放,燕京学生的想法就是“祖国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志愿”,投身到解放军南下工作宣传队。会上听到校友会领导郝斌的讲话,听邻座的校友讨论欧美名校的校友文化,比如耶鲁大学校友会的运作,回想1980年代在101中学参加校庆时,有50-60年代校友的返校交流,感到学校的在校资源与校友资源都是学校发展的有利条件,学校也会给在外的校友,提供尽可能的交流发展条件,通过“校友网”“院友会网站”,交流信息,相互支持,促进发展。

另外一个越来越深刻的感受,是地理系学生的非主流化及广泛创业,社会上并没有象建筑、地矿、邮电、测绘、农业、水利、林业那样,有专门的院校对应着专门的行业,业内师生同仁传帮带,有着更多的发展机遇。北大地理系出身的学生,很多是在非主流行业里单打独斗,或者干脆投身到完全无关的领域,比如软件开发、风险投资、行政管理、职业规划、文物珠宝、传媒出版等等,各自打出一片生动的天地。成就高低还在另论,寻求适合自身条件、顺应性格爱好的职业和生活,是多数校友认同的观念。有风趣的发言说:人生前一半的最大成功,就是自我奋斗走进北大校门。后面如果还有一半的话,还是要从北大燕园获得精神支持。自己若有微薄的能力,有条件回报母校,宣传城环院的成就,帮助后学成长,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北大校友会、城环学院院友会都有网站和联系人、秘书处,地理系、城环系在各年级、各地区也应该有联络人,为及时有效地提高校友联系覆盖率,最好直接联系组织而不是我个人。

会后收到校友会整理的现场发言,把我当时的三点意见记录下来:

一是我在2008-2009年参加了中组部博士服务团到甘肃陇南参加恢复重建,当时想在甘肃找到我们的校友,结果找到一位效存德,1994年一起学博士英语和公共课。但是我在甘肃在兰州也就知道这么一位我曾经的同学,但是后来还是没有见到,我希望院友会能够通过一种方式,让我们到外地、到外国交流能找到校友。

二是校友的作用,我在测绘部门,想到一个能力问题。我们的校友中可能有的有财力,有的有行政资源,我们测绘有基础信息资源和技术,可能提供给大家,在基础数据、教学、科研上提供一些方便。

三是附议刚才这位校友的意见,我们现有会很多校友开办着博客,可以链接到我们的校友会网站上。我在陇南有时间就自己写笔记,把照片放到我的博客相册上来。我希望能搭上校友会的大船。我在甘肃的使命之一就是交流信息,把甘肃的信息让大家知道。地震灾区有一句话:知道就是关心,看到就是帮助。甘肃陇南的很多情况都不为人知,甘肃有个精神是“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就是通过自己加倍艰苦的努力去实现成就。希望大家知道,希望校友关心,谢谢大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