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地图史研究的新作,值得推荐,圈内知道
(2009-12-08 09:59:14)
标签:
复旦大学地图史地理测绘制图六体科技制度地图权力学教育 |
分类: 读书与评论 |
很高兴收到同行两篇新作,拜读过后有几点想法谨记。
1
中国地图学史研究的由今推古及由古推古,简评余定国《中国地图学史》,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2
制图六体新释、传承及与西法的关系,清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4(6)
首先想到的是论文的发表刊物。是放在专业刊物,比如《测绘学报》、《地图》或《自然科学史研究》,或者是大学学报。关心地图史的圈内人或者研究生,脑子里想到去大学学报去找相关成果的也许不多,因为一期刊物覆盖着数理化天地生、文史哲政经社,多年也难得出现一篇相关主题的论文。现在数字期刊共享检索方便,社科类的学报还是不及自然科学或科技类的实现同步上网。
二是地图史及余定国的著述,我看到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原作全卷还是1995年在北大图书馆和国家图书馆,全章节复印并通读下来。主编哈利和伍德沃德开篇就说,找到一位文化学者而非地图学者或测绘人物来写中国地图学史,就是要发掘出新意,同样的内容,也许由译者、地理学者姜道章来写,可能更接近中国地图学(cartography)及制图学(map-making)的本身,余定国所写,放在文化、社会、绘画艺术背景去写,当然有其新意。可是对于我们这些出身现实主义的、偏于数理逻辑思维的、面对具体区域地理研究的人员,就没有觉得有很多的参考意义,没有看出实在的内容。因此,1994年面世的英文版《中国地图学史》以及2006年中文版,在圈子里很少被提及或参考。有意思的是同时期的地图著作Power
of Map,台湾的王志弘等译《地图权力学》,国内译成《地图的力量》,还有英国Sotheby
Publications出版的中英文两版Ancient China on Maps,在版权贸易及文化交流上还有几个闪光点。
三是科技史、地理学史、地图学史的研究日渐衰微,圈子里有形无形的很少有对话者,或者说,因为目前科技项目制的短平快周期,学术对话已经难得凝聚在同一个兴趣点上了。我所知道的、产生过《中国地理学史》、《中国古代地图集》等突出成果的科学院地理所,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以及我自己所在的机构,多年来是难以实施这样“不见新意”,又是偏于科学认识而不能具体应用的科技成果的研究,怎么核算这样形而上的思辨研究项目呢,按年度排计划作验收呢。也许只有在211大学里的教研室,加上甘于苦坐冷板凳,考据传统的学者,或者因为研究生课程教学的要求,能作出这样令人钦佩的冷门文章。
四是由此回翻我在2000年发表的“地图学史研究近况及发展设想”论文,居然都过了10年。要想工作有推进,一是需要科研院所项目制度上的有利条件,二是个人及团队的主观努力,再有就是外界偶然的关注和提起。近日CCTV的“探索”栏目已经排出计划制作播放“穿越陕甘”克拉克探险队百年纪念的节目,讲到百年前的测绘、及其与中国传统测绘、清代康熙乾隆测绘的对比,也涉及到裴秀“制图六体”的传承或实践。很高兴看到好友用关键词数据库检索“制图六体”,并得出结论“古人没有对制图六体的性质形成统一的认识”,“反映出他们对技术的忽视”。由此可以想到“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中国古代的测量与制图在理论上、方法上、工具上以及教育传承上都还有些未知的内容,或者当时就是囫囵吞枣式传承,直到近代测绘技术、工具加教育培训,测绘及科技事业才能“持续的”发展并留下史实记录。
对象牙塔里书斋式的研究依然向往,但我实在是作不到。按照公认的说法,在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科技队伍中,我这么作基本是“死定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