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久违的国家图书馆:善本、舆图及新馆

标签:
国家图书馆善本舆图文津街紫竹院纸张数字时代文化 |
分类: 读书与评论 |
上次造访国家图书馆在紫竹院的新馆及文津街的老馆,似乎是三四年前或者更早的事了。而在1990年代撰写学位论文的时候,以及十年前研究古代近现代地图时,经常徜徉在学术书刊及古旧图书的书架之间,在老馆厚重沉稳的木桌上翻阅地方文献及家谱年表,在善本部舆图组查阅资料,交流认识。《舆图综录》及《河岳藏珍》等珍贵文献,都是从国家图书馆得到的知识载体和交往经历的载体。
近日由于翻译记载北京城市史的地图说明,再次来到国家图书馆,一是感觉人气旺盛,很多年轻人步履匆匆,前往雅思、职业教育等培训课程;二是感觉以往还算现代的建筑和内部设施,经历近二十年显得老旧了。木质的高大书架,厚厚摞起的各类图书,拥挤的桌椅,黯淡的房间照明,传统的书目编录卡片架,还有很弱的通讯信号。多年来,习惯了眼前都是明亮机房、大屏幕投影和显示器,移动存储,无线网络,baidu和google查询检索,书架上各类装订的技术资料及管理文件(document)已远远多于图书(book),屏幕阅读已显著地多于纸张阅读。这次在图书馆里看到善本,文献,舆图及各类工具书,很有些怀旧的感觉。
转移到北侧的二期新馆,从建筑样式到内部设施很有21世纪的数字图书馆样子了,高大宽敞开放的通透空间,整洁明亮的机关办公场所,职员的身份证件及数字门卡。也许是宽大座椅太舒服,看到几个读者都在打盹了这次只是临时办事,下次有机会专门到阅读和借阅区领略感受新的气氛。
出门遇上大雨,再次找朋友借雨伞用,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