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冰玉的燕园韩新月的北大:从《穆斯林的葬礼》看人生

标签:
霍达燕京大学北京大学燕园梁冰玉韩新月伊斯兰感情文学校园 |
分类: 读书与评论 |
希望你有一个清醒的头脑,一双明亮的眼睛,一颗坚强的心,在布满迷雾的人生中牢牢把握自己的命运,闯过一道道难关。冰玉给新月的信(1946年3月6日),穆斯林的葬礼第14章,月落。梁、冰、寒,新,有月如玉。
不知脑子里哪根筋活动,也许看着桌面书架上都是时尚杂志没见经典书。深知读懂几部经典,胜过沉迷平庸千万作。翻出第三届茅盾文学奖的《穆斯林的葬礼》再看看。以往在1988-1990年代读过、听过原著,看过电影“月落玉长河”,似乎还在校园里看到拍摄的场景。每次回顾,都对作者表达出来的信息和信念产生新的理解。

首先是霍达驾驭文字、掌握知识、调度不同性格人物的能力,如同燕园老人冰心作序所言:“写作的才能是惊人的”。一是对于玉的历史,二是对于梁君璧(怎么不是碧呢)的心理、言语和行为的把握,三是对于玉器工匠、玉器商以及收藏、转卖之间流程和利润的了解,对于韩子奇、梁亦清、亨特几人的劳动价值观的表达。也许对于文学家、艺术家,表面化地了解或理解专业知识不算很难,但是很好的运用到自己的文字里,准确有效地衬托文学主题,就很令人钦佩。
二是作者要表达的命运主题。我以前肤浅地了解过歌手崔健和作家路遥,崔健说:听我的歌(原作),我的歌声歌词传递着我的一切(那意思是说不要从二手的评论去理解)。路遥写出《人生》及《平凡的世界》,塑造出西部人物高加林。然而中国传统的“仁义礼智”、“修身养性”以及伊斯兰“安拉、宽恕、信仰、怜悯”等很多基本准则,远远不是牛顿定律那样准确和清晰。如同岳飞之名垂青史的“仁义”,基本是“犯上”,违背基本管理原则的案例。看过几遍之后,我觉得作者的念头是透过梁冰玉来表达的“两个人的世界,不知道是罪恶,是苦难,还是幸福,是希望?是人毁灭了人,还是人拯救了人?”“我们是人,活着,就应该像一个人,有爱的权利。”在抗日光复回到故乡之后,在尖锐的矛盾面前,梁冰玉“鄙夷地斜睨着姑妈,在中国,要作个女人,是持家的奴仆,生育的工具,男人的附庸,哪里有爱的权利。更可怜的是,女人也这样看待自己”。这还只是从“两个不认字的女人身上看到的”;更要紧的是看到韩子奇,“你不想走,不敢走。你为了维护那个空洞虚弱的躯壳,把最不该丢掉的都丢掉了!”“只要天上的明月不落,女儿就永远在妈妈的心里。”很多字的,看看原文吧。
三是极其聪明、极其自负,为了维护家庭利益而刻薄无比的韩太太,会为了儿子的婚姻两头欺骗,为店家的尊严逼死帐房老侯,为换取点现金敲当家人的竹杠还变卖到家人的店铺去,这样“左”的可爱(加上班长、支委郑小京)、机关算尽的聪明人,怎么总也种瓜不得豆,扼杀外人田,从上到下,从内到外坏了自己和别人的美梦。(近代名人汪精卫家有陈璧君,怎么也是这两字)
四是看到楚雁潮、韩子奇、梁亦清、天星,加上死于德国空袭的亨特,看到男人在社会上的责任和份量。个体的人生如棋子,社会和命运如棋盘,关键的几步,是自己走的还是大局所迫呢。至于主角韩新月,反倒只是厚重冰山上,浮出水面的一角。
五是百余年的北大和近百年的燕园,以及我尊敬的导师,本身就是历史,本身就是巨著。认识一个事物,最好是亲自去感受,亲自去判断,避免以别人的、特别是权威的思想,取代了自己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