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思维一体化?
(2010-04-22 16:04:05)
标签:
杂谈 |
——选自《文化诊断学:思考力全集》学习辅导
作者:曹政钧
一、思考力专辑概说
在学习《文化诊断学:思考力全集》的过程中,学员们经常会反映出这样两种意见和情绪:一种意见认为《文化诊断学:思考力专辑》这本书很难读懂,不得要领,因此出现了学习上的烦恼,甚至中途放弃。另一种意见认为,《文化诊断学:思考力全集》博大精深,对自己的思考很有启发,也很有运用价值,甚至用“伟大”和“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来称赞它。我认为这两种评价在态度上都有失偏颇,当然其中也都有一定的客观原因。那些颇有怨言的学员由于缺乏必要的基础知识,也没有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创造性阅读方法,因而学习茫然、心生埋怨;而那些具有一定基础知识并找到创造性解读方法的人,就会越钻研越有深度,免不了会产生醍醐灌顶的感觉和兴奋。《文化诊断学:思考力全集》是由《文化诊断学思考力专辑》和《文化诊断学思考力个性化训练》两部分组成的,其中,《文化诊断学思考力专辑》在方法上具有一定的独创性,能够在文字上读懂本书的内容仅仅只是读懂了本书的一半,而能够读懂本书文字之外的逻辑构架和推衍法则,并找到了其中的81个关键环节,则可以说掌握了本书的基本内容。其中,又包含了时空扫描技术、真理的结构理论、合理性法则、价值思维方法论、智慧曲线三维模型、一体化理论、制衡理论、系统理论、对立统一规律……等基本概念。本书在写作上是由一条明线和一条暗线组成的,明线由命题、释义、意义、诊断提示和附言组成;暗线是以环环相扣的逻辑体系组成的思维一体化整合机制。这些线索表面上断断续续,实际上有着内在统一性,如果没有掌握一种创造性的阅读方法,很难理解本书的奥妙。所以——
首先:必须了解《文化诊断学:思考力全集》的基本特征和主要用途,才能很好的理解这套书。这套书的主要阅读对象是成人,需要读者首先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并具有一定的社会阅历和基本的判断能力。其用途不是应付考试,而是帮助一个人建立自己的思考力体系,并在这个基础上通过个性化训练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思维方式。全集以阐述基本理论、解说主要方法、提出主要问题、给出解题思路、解读学习疑难为主,同时进行个性化训练。其目的在于启发学习者独立思考的能力,避免知识灌输导致的懒于思考和思维僵化。习惯于应试教育的人在阅读习惯上可能很不适应这种学习方式,有相当一部分学员还没有通过自己的思考,就急于查找问题的答案,然后根据答案生搬硬套,这样的学习方法和急躁态度,怎么锻炼自己的思考力?因此就会出现学习上的烦躁。
其次:必须具备一定的基本功,掌握一些最基本的思维方法,才能在一种创造性的阅读过程中使自己的思考力得到锻炼。从部分学员寄回来的作业答题看,这些不得要领的学员主要是没有掌握其中的基本概念,同时基本功也不是很扎实,导致学习过程中不得要领的现象。
然后:思考力的锻炼和思维方式的完善是在对象化过程中实现的,在这个过程中,理论学习是基本前提,但是思考力的训练离不开学习与实践的反馈过程。思考力的训练不能用简单的学习来理解它,应该把思考力的学习和训练与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结合起来。通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从生活和工作中学习比从书本上学来的知识更有价值——但是容易迷失方向,走上弯路,造成“学习浪费”;从书本上学习比从生活中学习更直接也更加方便快捷——但思想容易脱离现实,钻牛角尖,成为书呆子。如果能够在《文化诊断学:思考力全集》的指导下以一种创造性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和思考,那么,您不但能够创造出学以致用的价值,也能得到书本知识的方便和快捷。“一分为二,合二为三”也是这个道理。
关于如何更好的理解《文化诊断学:思考力全集》这套书的性质以及如何创造性的阅读其中的内容,我会写一系列的解读性文章发表在《文化诊断学学友会刊》上供学友参考。关于必须掌握的一些基础知识,需要学员自己去补充,不过我们会提供一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比如,《什么是思维一体化》就是通过介绍九种基本思维方法与思维一体化关系的知识,以便给那些基础知识不扎实的人“补课”。类似这样的文章,我还会根据学员的学习反馈情况适当多写一些。关于第三点,就是思考力的锻炼和思维方式的完善如何在对象化活动过程中得以实现,《文化诊断学学友会刊》重点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会把思考力的学习和训练与企业亚健康诊断活动结合起来,借助实践案例,使思考力的学习和训练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好了,现在言归正传,回到《什么是思维一体化》的主题上来。
要读懂《文化诊断学:思考力全集》必须掌握三个最基本的概念,即:思考力、思考力体系完整性、思维方式完善性。文化诊断学指出:思考力也是矢量,同样遵循力学原理,决定思考力的三个基本要素是大小、方向、着力点:其大小取决于思考者的知识和信息量;其方向取决于思考者的价值目标和思考的集中性;着力点取决于思考的技巧,即对思考对象关键环节的把握能力。这三个基本要素与具体人的思维活动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人具有个性特征的思考力体系和思维方式——思考力个性。
一个人思考力体系的完整性程度,决定了他对事物认知的科学程度;一个人思维方式的完善性程度,决定了他对事物把握的合理程度。其中思考力体系的完整性是由思维速度、思维广度、思想高度、思维深度组成的,思维方式的完善性是由科学思维水平、价值思维水平、应变思维水平的相互作用决定的。并且,思考力体系的完整性程度直接决定着思维方式的完善性程度。为了使理解更加直观,这些内容可以总结为如下公式:
思考力个性=思考力体系的完整性程度+思维方式的完善性程度;
思考力体系完整性=思维深度+思想高度+思维广度+思维速度;
思维方式完善性=科学思维水平+价值思维水平+应变思维水平;
在这里,“=”并不是完全数学意义上的定量相等,而是结构关系式中的“合成”关系,是定性意义上的,其中遵循“一分为二,合二为三”的基本规律;“+”也不是完全数学意义上的相加,而是定性意义上的统一,属于结构关系式中的“合力”概念。要理解思考力的抽象本质,必须理解思考力的三个基本要素。但是现实创造活动的思考力并不是抽象的,而是与具体的人结合在一起的,因此就形成了思考力个性。一个人的思考力个性具体的表现在思考力体系的完整性和思维方式的完善性程度上,其中,思维深度、思想高度、思维广度、思维速度的统一形成一个人思考力体系的完整性程度;科学思维、价值思维、应变思维的统一形成一个人思维方式的完善性程度。
作为思考力的学习和训练,我们可以通过对思维方式的完善性需要,把握科学思维水平、价值思维水平、应变思维水平;可以通过对思考力体系的完整性需要,把握思维深度、思想高度、思维广度、思维速度;可以通过创造活动对思考力的需要,把握思考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文化诊断学:思考力全集》是一套帮助人们建立思考力体系和完善思维方式的著作,它用存在根模式理论和时空扫描技术拓展思维深度、用制衡理论延伸思维广度、用价值思维方法论提升思想高度、用“文化诊断十字口诀”增加思维速度。那么,《文化诊断学:思考力全集》又是通过什么方法把握思维方式的完善性呢?
文化诊断学提供了两种把握思维方式完善性的方法,一种是通过提高思维的一体化水平,在内容整合上把握思维方式的完善性,另一种是通过建立智慧曲线三维模型,从形式要求上把握思维方式的完善性。这些内容我在《文化诊断学:思考力全集》有详细论述。今天,本文首先谈谈“思维一体化”这个概念——这涉及到思考力如何在创造活动得到高层次应用;其次我们谈谈九种最基本的思维方法——这涉及到思考力学习和训练的基本功;然后谈一谈九种最基本的思维方法与思维一体化之间的关系——这是文化诊断学思考力训练如何入门的问题。
二、思维一体化
人的创造活动离不开思维,同样,人的思维活动也是在创造活动中不断发展的,并且,在创造过程中形成和总结出来的思维方法是为创造活动服务的。离开了创造活动的需要,也就离开了对思维方法的需要,如果思维方法不能纳入创造力体系和创造活动的需要,那么,琳琅满目的思维方法将失去它们的运用价值。任何创造活动围绕着创造目标都相对独立的形成了自己的创造力体系,通常,这个创造力体系包括:一项创造活动首先需要有相对合理的目标,其次需要有相对可行的方法,第三需要有相对有效的组织方式,第四需要有能满足活动需要的资源配置……《文化诊断学思考力专辑》指出:作为一项创造活动,必须把这些因素在相对条件下进行有机整合,以矛盾的对立统一方式中融入到与现实环境的互动关系之中,只有这样,才能产生创造性的结果。这个整合在运作体系上表现为以下特征:(一)目标合理性:没有合理目标的盲目活动不能称之为创造活动,目标不合理整个活动都不具有创造的价值,从而也就失去了文化合理性;(二)方法可行性:仅仅有理想的目标没有实现它的可行性方法,这样的活动不会导致现实性的结果,因而注定了活动的失败;(三)组织有效性:有了目标和方法,还必须形成有效的组织方式,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一切创造活动都是处在一定的组织方式中得以实现的,即使单个人的活动,也直接和间接的涉及到组织方式,并受到所处组织关系的制约;(四)资源配置科学性: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失去了必要的资源配置,任何宏伟的计划都是纸上谈兵。
……如果目标不合理,就很难产生可行性的方法;如果方法不可行,就不可能构建有效的组织方式和执行体系;如果组织方式不合理,就很难科学资源配置;如果资源配置不科学,就达不到良好的执行效果……目标合理性、方法可行性、组织有效性、资源配置科学性,这些内容相辅相成、相互制约,构成了运作上的一体化关系,思维是存在的反映,思维对这种一体化关系的把握程度,就是文化诊断学所说的思维一体化水平。
创造力是思考力的对象化过程,如果没有思考力水平,就很难具有创造力水平。思维一体化水平是思考力体系的完整性和思维方式完善性的具体反映,如果缺乏必要的思维一体化水平,说明思考力体系的完整性和思维方式的完善性存在缺陷,那么,在创造活动过程中就会产生认识上的盲目性、操作上的紊乱性以及资源配置上的浪费性。例如,人们经常出现的顾此失彼、眼高手低、事后诸葛、纸上谈兵、执行力不足等现象,很多情况下都与思维的一体化水平有关。思维的一体化水平越高,则目标的合理性程度、方法的可行性程度、组织的有效性程度、资源配置的科学性程度就越高,其整合效果就越好。因此,思维的一体化程度不但是一个人思考力水平的综合体现,也是决定一个人创造力水平的关键。
要提高自己的创造力水平,必须提高思维的一体化水平,要提升思维的一体化水平,必须对目标合理性、方法可行性、组织有效性、资源配置科学性进行有机整合——《文化诊断学思考力专辑》用81个逻辑环节建立了一套分析整合机制。而要想达到对这套逻辑机制的灵活运用,必须掌握一些最基本的思维方法,这些最基本的思维方法就是本文要重点指出的九种思维方法。
相对思维的一体化而言,最基本的思维方法就是思维活动的基本元素,思维在进行一体化思考的时候离不开综合运用这些元素,如果一个人没有掌握一些基本的思维方法,思维就不可能在一体化水平上运作。犹如舞蹈演员要表演出优美的舞蹈必须掌握一些基本动作一样,只有在基本动作的合理组合和明智选择基础上,才能表演出优美的节目。通常意义上,这些最基本的思维方法包括:直觉思维、系统思维、辩证思维、逻辑思维、价值思维、应变思维、形象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等。当然,仅仅懂得这些思维方法,如果不能将这些思维纳入思考力体系,不能形成思维的一体化,那么这些思维方法将成为一盘散沙,失去了它的创造灵性。犹如舞蹈节目的创意和主题决定了对基本动作的选择和运用一样,思维的一体化水平将赋予这些基本思维方法创造灵性和运用价值。因此,一个人对基本思维方法的掌握程度决定了他的思维一体化水平,一个人思维的一体化水平决定了他对基本思维方法的运用能力。以下我将从思维一体化需要上,介绍这些最基本的思维方法。
三、直觉思维
没有经过深刻的理性分析和严格的逻辑推理就对事物做出判断,在日常生活中这是运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思维方式,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直觉思维。直觉思维是根据经验和感觉迅速地对问题作出判断,猜想、设想的一种思维方法,或者在百思不得其解之中突然对问题有“灵感”和“顿悟”,甚至对未来事物的结果有“预感”和“预言”等。这种思维方式具有简约性、经验性、主体性、创造性优点,但也有模糊性、偶发性、盲目性、不可靠的缺点。有很多直觉思维导致了发明和发现,同样,也有很多的直觉思维产生了固执和荒谬,甚至导致了迷信和迷惘。
无论是平常的生活还是严肃的科研,人们都离不开直觉思维。如果任何事情都需要通过理性分析和逻辑证明才能得出结论,那么,这样的工作和生活不但太累,而且会降低判断的速度,这是一种思维僵化的表现,甚至是一种愚蠢的表现。当然,人们更需要理性分析,如果任何时候都采取直觉思维,否认理性分析和逻辑推理,那么人类的思维不但会逐渐退化,直觉思维导致的荒谬性将会毁灭文明社会创造的一切文化成果。必须将直觉思维和理性分析有机结合在一起,思维方式才可能得以不断的完善。
在《文化诊断学思考力专辑》中,提升思维一体化水平主要是培养人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人们理性分析和逻辑推理的严谨性,以及思考力体系的完整性和思维方式的完善性,但是,在思维的一体化整合过程中有很多地方需要运用直觉思维。如果没有直觉思维能力,就会降低思维的速度,阻碍思维对各逻辑环节的有效整合,从而也就降低了思维的一体化水平。因此,直觉思维是提高思考力水平的一项基本功,在建立一个人的思考力体系和完善思维方式的过程中具有催化剂的作用。
比如,目标合理性对于提高思维的一体化水平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要达到目标合理性,除了进行内因、外因、和内外统一性分析外,还需要进行价值平衡分析。在进行价值平衡分析的时候,需要不同程度的运用直觉思维,如果没有直觉思维能力,就很难对价值平衡做出裁量,那么对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矛盾冲突就会失去文化融合能力。同样,在提升思想高度和延伸思维广度的训练中,也需要不同程度的锻炼直觉思维能力。《文化诊断学思考力专辑》通过81个推理环节达到目标合理性,方法可行性、组织有效性、资源配置科学性的有机整合,从而在思维一体化过程中形成对各种思维方法的合理排序和有机统一。其中,如果直觉思维发挥得出色的话,思维就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这样不但能够提高思维一体化的整合速度,也能提高思考的质量。反之,如果离开了直觉思维,思考就会变得机械和僵化,也会丧失思维的创造力。因此,锻炼直觉思维能力对于提升思维的一体化水平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同样,思维的一体化对一个人充分发挥和锻炼自己的直觉思维能力具有指导和驾驭作用。比如,什么地方应该运用直觉思维,如何避免直觉思维可能产生的固执、狂妄、盲目和冲动,等等,思维的一体化能够使各种思维方法在运用上实现优化组合,形成思考的集中性和一致性。如果把思维的一体化比作一辆奔跑的汽车,那么直觉思维则是构成这辆汽车的零部件之一。没有整个汽车的设计需要和制造需要,零部件的存在毫无价值,同样,没有性能优良的零部件,也将极大的影响汽车的性能。因此,必须用思维的一体化能力驾驭直觉思维能力,才能避免直觉思维带来的荒谬性,直觉思维才能够在一种恰当时机和适度环节上发挥合理作用。本文作为《文化诊断学:思考力全集》的学习辅导,在这里,我们只是强调直觉思维是提高思考力水平的一项基本功,关于直觉思维的锻炼方法和具体运用,我们在《文化诊断学:思考力全集》有详细介绍,在此不做重复阐述。
四、系统思维
在理性分析和逻辑推理过程中,系统思维是运用最普遍的思维方法之一。系统论认为,每一个系统都由各种各样的因素构成,要使整个系统正常运转并发挥最好的作用或处于最佳状态,必须对各要素考察周全,并充分发挥各要素的作用。系统思维是以系统论为指导的一种思维方法,主要采用整体性、统一性的方法分析事物的整体和部分、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并从大局出发调整或改变系统内各部分的功能与作用。
要想提升思维的一体化水平,首先必须对客观事物及其关系有深刻和全面的分析,这是基本前提。只有建立在相关事物的正确认识基础之上,才可能形成创造活动过程中的目标合理性、方法可行性、组织有效性、资源配置科学性。《文化诊断学:思考力全集》指出,要想对事物达到最深刻和最全面的认识,必须掌握存在根模式理论和时空扫描技术。在时空扫描过程中,系统思维是其中最主要的思维方法之一,离开了对系统思维方法的熟练运用,时空扫描很难顺利进行。因此,系统思维是思考力训练的一项基本功,掌握了系统思维方法能够使时空扫描更加准确具体,从而有利于拓展人们的思维深度,提高思维的一体化水平。
但是,事物有系统性的一面,也有混沌性、非系统的特征,如果处处事事都用系统论指导自己的思维,把系统论绝对化,思维就具有封闭性、单向性、僵死性。在创造活动中,必须把系统思维和直觉思维等其他思维方法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思考力体系的完整性和思维方式的不断完善。思维在一体化过程中根据目标合理性、方法可行性、组织有效性、资源配置科学性的需要,整合了各种思维方法,其中包括直觉思维、系统思维、辩证思维、逻辑思维、价值思维、应变思维、形象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等,这些方法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在思维的一体化关系中形成优化组合,并在优化组合的制约关系中决定了对系统思维的运用程度和运用水平。因此,系统思维是锻炼思维一体化水平的基本功之一,而提高思维一体化水平反过来又会促进系统思维的运用水平。文化诊断学在拓展思维深度的训练中,特别重视对系统思维的学习和训练,尤其是在企业亚健康诊断业务中系统思维运用非常广泛。关于系统思维的学习和运用,《文化诊断学:思考力全集》中有具体案例和实操方略,在此不做过多论说。
五、辩证思维
辩证思维是指以矛盾运动为视角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通常被认为它是一种与形式逻辑相对立的思维方式。在形式逻辑思维中,事物一般是“非此即彼”、“非真即假”,而在辩证思维中,事物可以在同一时间里“亦此亦彼”、“亦真亦假”而无碍思维活动的正常进行。辨证思维要求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时以矛盾的眼光来看问题,它是唯物辩证法在思维方法中的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范畴、观点、规律完全适用于辩证思维。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也是辩证思维的基本规律。
由于矛盾运动具有普遍性,因此辩证思维也得到了最广泛的运用。事实上,思维的一体化水平就是思维大整合的水平,离开了辩证思维谈不上思维整合,从而也就谈不上思维的一体化。例如,在目标合理性分析中需要通过辩证思维分析事物之间的矛盾性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矛盾性,并且需要通过辩证思维融合它们之间的矛盾;在方法可行性分析中需要通过辩证思维方法确定着力点,并通过辩证思维融合各种矛盾的力度、适度和量度关系;在组织有效性的分析中,辩证思维更是发挥一个人智商和情商的重要思考方法。因此,在文化诊断学的思考力训练中,辩证思维作为一项基本功其重要性是不可低估的。
但是,不能因为辩证思维方法的重要性就把它推上至高无上的神坛,辩证思维方法也需要与其他思维方法结合起来,才能建立思考力体系的完整性和思维方式的完善性。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辩证法在某些国家曾经成为“圣经”,或者成为一种“国家诡辩论”,导致用“辩证逻辑”否定形式逻辑的现象,这种不良的文化残余需要引起高度警惕。《文化诊断学:思考力全集》引导人们进行思想高度训练的时候曾经特别指出了这种荒谬性,并对其中的不完善性加以了必要的改进——
形式逻辑是进行概念、判断、推理的基本思维工具,一切思维都必须遵循这些基本的规律和法则。辨证逻辑也应该遵循这些基本的逻辑规律和法则,否则就会产生思维混乱,自觉或不自觉的出现诡辩思维。目前的教科书和辞书上,辩证逻辑公式通常被写作:A是A,亦是非A,这样与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构成了对立,也产生了这样的思维混乱:如果承认了形式逻辑公式的科学性,那么在这个意义上辩证逻辑公式就违反了思维的基本规律;如果承认了辩证逻辑公式的科学性,那么形式逻辑就不能成立,并且诡辩思维和辩证思维也没有任何形式上的差别。对于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的这种不一致性,有一些教科书中进行了无理的解说,认为形式逻辑是关于思维形式的法则和规律,辨证逻辑是关于思维内容的法则和规律。这种解释似乎确认形式和内容可以自相矛盾,一旦形式与内容可以自相矛盾,并且辩证逻辑公式可以写成诡辩逻辑公式,那么各种诡辩论就有了广阔的市场,人们也将无法从形式上识别形式逻辑、辩证逻辑、诡辩逻辑三者的真假和差别。
有鉴于此,文化诊断学将辨证逻辑公式改写为:
A是A,不是非A;当且P,A是B,不是A
“当且P”表示认识角度、条件、事物的多面性等发生了变化。通过P,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之间不但是统一的,而且可以相互转化。所以,在辨证逻辑中,A是A,A是非A,或者 A是B,等等,这些判断是否成立,关键取决于P。如果离开了P这个相对性条件,辩证逻辑就不能成立,
辩证思维强调通过对立统一来调和事物的矛盾性,具有不同思考力水平和理解力水平的人,其调和的方式也是不一样的,这种调和不但取决于具体条件P,也取决于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然而,很多人在思维方式上完全忽视了形式逻辑的合理性,片面强调了辨证逻辑,用辨证逻辑取代形式逻辑,并且撇开条件P谈辨证逻辑,从而把辩证思维和诡辩思维放置在同一层面上加以使用,这是思想被禁锢的一种表现,也是对辨证逻辑的一知半解。考察其中的原因,很多情况下都是因为混淆辩证逻辑公式和诡辩逻辑公式导致的。
那么,如何把握这个“P”?如何掌握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之间的统一关系和转换关系?文化诊断学证明,只有提高思维的一体化水平,只有在创造活动过程中通过目标合理性、方法可行性、组织有效性、资源配置科学性等这些相对性条件,才能准确的加以把握。关于辩证思维方法的学习和训练,《文化诊断学:思考力全集》有很多具体阐述,在此不详细展开,下面我简单介绍逻辑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