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书话(续):125.杜甫的《三吏》《三别》是在为民代言吗?

2022-03-15 08:29:57
标签: 诗歌 历史 文学 文化

        125. 杜甫的《三吏》《三别》是在为民代言吗?

        作者 向明

        杜甫,大诗人,官三代,士子。说他是大诗人,因为杜甫的诗,既有沉郁顿挫的一面,又有豪放洒脱的一面,十分厉害!当代诗人西川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自己年轻时更喜欢李白,但像很多人一样,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喜欢杜甫。”(据《三联生活周刊》2020年第9期)西川还说,千万不要以眼光,去上想象杜甫的穷困。“杜甫在奉节时候多穷啊,但你读杜甫全集,会发现他那会有三个仆人!杜甫再穷,也是士子。”杜甫是官三代出身,谁都知道,不说了。其“士子身份,就是不用像老百姓那样,必须服兵役或交租纳税。

       20多年前,我在北京王府井某小店请西川吃饭,就我们两人。见面后,先是互赠各自诗集,再默默看过“作品”……诗友之交,谈诗为主,顺便也谈些个人经历。其时,我与西川的共同点之一,就是都偏爱李白。

       现在的问题是,作为“公子哥”出身的杜甫,为何写出《三吏》《三别》等——极具家国情怀、有如为民代言、吐槽的诗歌?

       个人以为,这与杜甫的仕途经历,又与他的性格有关。杜甫的科考不顺,而他的“发小”严武和“哥们”高适,均成为了“封疆大吏”。有史书称,杜甫去见严武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杜甫与严武是“发小”,见面不戴头巾,不是什么事。后来,严武还为杜甫“谋”到一个工部侍郎的职位。工部侍郎,相当于今天的住建委副主任(副部级或部长助理)级别。当年的杜甫,甚至可以“拿工资、不干活”。杜甫不仅是“士子,还是副部级的公务员。

       杜甫在《三吏》《三别》诗作中,为何“感同身受”地表达出贫民、寒士的苦难?个人以为,一是他作为“知识分子”忧国忧民的情怀;二是与他个人命运的落差感(“大诗人”仕途不顺)有关。杜甫所处的时代,包含了战乱时期,有众多的贫民百姓生活无着、饥寒交迫,甚至流离失所。残酷的现实之鞕击打在身上,均“告天无门”;加上他们不识字、或识字写不了诗,只能默默承受苦难、并说给自己耳朵听。所以,这代言“吐槽”的任务,只有杜甫可以做。杜甫做得好不好,姑且不论;反正有人吱声、有人呼吁,总比没有好!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