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人和 古韵悠远——福建闽东北廊桥文化风俗简介

标签:
文化民俗 |
分类: 工作文稿 |
天地人和 古韵悠远
——福建闽东北廊桥文化风俗简介
向明
廊桥,又称风雨桥、虹桥或厝桥。所谓“廊桥风雨,彩虹遗梦”。名曰风雨桥,是因它遮风挡雨。名曰虹桥,是因它形似彩虹,且与《清明上河图》中疑已失传的“虹桥”结构相似、技术相同。名曰厝桥,是因它桥上加盖廊屋,“厝”是“屋”的意思。明朝的陈世懋曾在《闽都疏》中感叹“闽中桥梁甲天下”,说的便是这风雨廊桥。
廊桥的木拱架全部由圆木架织而成,不费一钉一铆,堪称“中国一绝”,其“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已成功入选世界遗产的项目,而本文说的廊桥文化则包括桥庙合一、社交贸易、端午走桥等民俗遗存。据悉,全国现存木拱廊桥不到200座,且大量分布闽东北和浙西南。这些古廊桥只是由于地处偏僻,才得以在现代道路交通的蚕食中保存下来。
木拱廊桥
木拱廊桥,以梁木穿插别压形成拱桥,足支撑在两岸的岩石上,底座由数十根粗大圆木纵横拼接对拱而成“八字结构”,不用钉铆,完全靠它自己本身的强度、摩擦力和直径的大小、所成的角度、水平的距离等巧妙搭接,结构简单,却坚固异常。是一种“河上架桥,桥上建廊,以廊护桥,桥廊一体”的古老而独特的桥梁样式。
桥梁专家唐寰澄教授根据其拱架结构特点,在《中国科学史·桥梁卷》中将其定名为贯木拱桥。由于使用短的构造材料,形成了大的跨度,被认为是中国在世界桥梁史上的独特构造。木拱结构的廊桥曾风行于北宋,是我国木结构桥梁的活化石,是中国传统木构桥梁中技术含量最高的一个品类,同时具有极高的传统美学价值。
记载廊桥最古文献是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修香山寺记》,记有“登寺桥一所,建桥廊七间”。北宋遗臣孟元老在其著的《东京梦华录》中记载:“从东水门外七里曰虹桥。其桥无柱,皆以巨木虚架,饰以丹,宛如飞虹,其上下土桥亦如之……”。宋代画家张择端据此描绘的《清明上河图》中横跨汴水两岸的所有桥梁里,最优美的便是那座形似彩虹的“汴水虹桥”。
自北宋覆亡后与干枯淤死的汴河河道一起被历史的尘埃湮灭,900多年后却在闽浙山区一带被重新发现。1979年11月,茅以升主持的《中国古桥技术史》编写工作会议,专门就新发现的浙南迭梁桥进行深入研究。次年10月,经实地考察,确认北宋时期盛行中原的虹桥技术并未失传。与河北赵县的安济桥、泉州的万安桥、潮州海阳县的广济桥,并称为中国四大古桥。中国科学院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称廊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唯中国有之”,对福建的廊屋桥评价为“闽中桥梁甲天下”。
上世纪80年代初期,古建筑专家、同济大学建筑系路秉杰教授在日本东京大学讲学时,用筷子搭出一个拱桥的模型,引起轰动,日本报刊称之为“中国一绝”。南京大学建筑系教授赵辰考察后,称木拱廊桥为山地人居文化遗产,并制作桥模型参加2002上海双年展。2001年央视十套《探索·发现》栏目组赴闽浙两地拍摄《虹桥寻踪》专题片,请被人称为"“廊桥孤匠”的郑多金现场搭制贯木拱廊桥,结果,这位来自福建寿宁的建桥大师花了六天时间就将雏型搭建起来,令专家们惊叹不己。
http://s1/middle/538c5a05gb8e3eddc07f0&690古韵悠远——福建闽东北廊桥文化风俗简介" TITLE="天地人和
民俗风情
事实上,廊桥不仅是交通设施,还兼有驿站、祭祀、社交、贸易等大量民俗、文化、经济、社会方面的功能,以及风水景观的功能。廊桥代表着一种文化,一种乡土情感,它是明清时期闽浙山区政治、经济、文化、民俗等诸多内容的重要载体。
廊桥祀神
在福建寿宁乡间为例,廊桥已超出纯粹作为桥的功能,它结合了桥、亭、庙等建筑的功用。廊桥上供奉的神像很广泛,有观世音菩萨,有关帝爷、文昌帝和财神爷赵公明,还有一些是只有当地人才知道的神明,比如黄三相公、马仙等,喜佛者敬佛,喜神者敬神。
廊桥祀神的历史由来已久,但不论供奉的是佛是神,所供奉的神的坐向,都有一共同特点:坐下(游)朝上(游)。民间相传这有两层意义。一是神和佛都把西天视为发祥地,神佛喜西天,而河总向东流,故而桥神都背东面西。二是桥神面向流水,隐含面向滚滚财源、福气如水源源不竭的寓义。
每年的正月是祭祀最隆重的时候,其时,乡民们从四面八方汇聚到桥上,依次进行祭祀,摆上一整只猪头,奉供茶、酒,添几盘菜肴,上几炷香,磕头作揖祷告祈福。虔诚的乡民既祷告廊桥的平安,又祈求来年的风调雨顺,合家团圆如意。平时,每月的初一、十五也常有人行祀。
http://s9/middle/538c5a05gb8e3f14c6188&690古韵悠远——福建闽东北廊桥文化风俗简介" TITLE="天地人和
端午“走桥”
闽东、浙南地区的端午“走桥”民俗是宗教信仰、楚俗遗存与神话传说相结合的产物。在福建屏南、周宁、政和一带端午节廊桥走桥习俗的时间,主要在五月初五,而浙江庆元则在五月初六。中国人的端午节主要民俗是赛龙舟、吃粽子,闽东北一带是典型的山区地带,受河狭流浅用船少的限制,赛龙舟没条件,走桥祭屈原便凸显出来。
据木拱桥传统技艺传承人黄春财介绍,端午节屏南廊桥走桥习俗的精华和核心主题是投粽祭屈。经过漫长的发展,屈原已经衍化为水神在民间广为流传。现存全国最长的木拱廊桥——万安桥,位于福建屏南县长桥镇长桥村,就一直流传着端午节走桥的信仰习俗。
走桥的民俗仪式一般有以下几个程序:1、摆供品祭祀神明;2、走桥、祈祷、念经;3、投粽祭屈;4、招待外村信众。就是说,端午节走桥包含有多项信仰民俗,投粽祭屈只是其中之一。廊桥走桥包含上香烧纸、供祭桥神与桥头庙神灵、走桥、祈祷、念经、投粽祭屈、亲属招待等多项内容。从祭祀的对象看,不仅祭屈原,还祭桥神与桥头庙神。
楹联诗文
古代桥梁楹联,明代兴、清代最盛。闽浙廊桥的桥柱、桥亭上常题有古代文人墨客的情景并茂的遗诗题墨,赞叹廊桥之雄伟,讴歌工匠之艰辛,赞美河山之壮丽,抒发个人之情怀。亭柱屋梁多书有楹联,无论咏景抒怀,都为廊桥画龙点睛、景上添花。
寿宁的一些廊桥依稀可见吟咏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的诗词,由于年代久远,廊壁斑驳霉坏,字迹显得模糊不清,无法仔细考究。想必冯知县当年在此为官四年,造福一方百姓,以至流芳百世。闽东蕉城区虎坝乡媳妇桥的楹联,有两上句写得很有气势“槛外花香清剑气”和“上下影移波底月”。
闽东屏南县熙岭乡龙潭村回龙桥的一副楹联写得很有趣:“水尾高山朝朝朝朝朝拱,桥头大树长长长长长生”。有些廊桥墙上还书有爱桥护桥的乡规民约,告诫过往之人,好自为之。
政和廊桥的楹联不乏有趣的藏头联。譬如,坂头花桥的藏头联为“花间鸟语欢迎我,桥下泉流远送人”。上洋桥的藏头联为“上心重建千载成,洋水长流万年兴”。该联值得玩味之处尚有“上心”二字,为具有古汉语韵味的方言表达式。
http://s14/middle/538c5a05gb8e4009162dd&690古韵悠远——福建闽东北廊桥文化风俗简介" TITLE="天地人和
造桥艺术
木拱廊桥是一种以直木贯架组合的编木木拱廊桥,在建筑学上称为迭梁拱桥。它采用梁木穿插的特殊而巧妙的结构形式,是我国木构建筑技术与艺术的集大成者。廊桥无柱,单跨飞越,既避免了洪水冲袭桥柱带来的毁塌,又可防止过往的船只的磕碰。
木拱廊桥有几大优点。其一,结构简单。整体骨架由纵、横构件搭置,互相承托。其二,施工简便。构件类型少,便于加工、预制、安装及运输,以短构件拼接达到长跨度。节间装配完成,施工简便。其三,就地取材,闽浙山区盛产杉木,可就地取材,节省费用。其四,牢固耐久。据调查,木拱廊桥保护得好,其寿命可达2-3百年,高寿者竟达5百年。
木拱廊桥的另一个特点是,构件标准化,用来建桥的木梁,只有大小长短的区别,甚至可以把桥拆下之后,用原有的这些构件异地重建,重修之后的廊桥,保存了原有的神韵,修旧如旧。在建筑构造上,木拱廊桥还特别注意防晒,防雨,防潮。廊屋复盖整个桥面,屋檐出挑深远,拱骨外缘钉挡风板,桥下拱骨外露,通风良好保持干燥。
另外,闽浙廊桥的一大特点是以梁代碑,为造桥工匠留名留责。就好比当代建筑物的奠基石,镌刻上设计、施工单位的名称。桥屋梁上的墨书,主要是记述建(修)桥的时间,捐俸的官员、寺庙,主持募款的缘首及协缘,建造的木匠、石匠、勘址的地理先生、书梁的手笔、一般出资人及捐款数额。
廊桥建造的龙头专业是木匠,木匠中又有主绳(主墨)、副绳(副墨)、木匠、锯匠之分。其中主绳相当于今天的总工程师,地位最高。以梁代碑,即提高了工匠的社会地位,又加强了他们的责任感,也为我们今天的研究留下了珍贵的史料。廊桥除了以梁代碑,也有单独建碑,不仅单列建桥时间、地点、人事,而且还书史写景、歌颂善者、激励后人。
唐寰澄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桥梁卷》中论述“浙江贯木拱建造的主墨多是福建人,可以认为南宋时福建较之浙江较早地引进改革虹桥”。浙江的木拱桥技术是由福建传入的,这一民间说法在浙江木拱桥的题刻上得到佐证:景宁梅崇桥、大地桥、大赤坑桥的梁书记录有福建主墨的姓名。
木拱桥的建造仍然延续着古老的传统,桥梁施工过程完全由手工操作,整个流程主要包括截苗木、建桥台、造拱架、架桥屋,其中造拱架是核心所在。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沿用鲁班尺、墨斗、木叉马、斧、凿、刨、锯等传统木作工具。在该技艺被不断地实践过程中,传承人还改良并发明了水架柱、天门车、水平槽、木冲锤等造桥专用工具。
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已传承千年,秉承口传心授、家族传承之特点,遵循着规仪严格的程序,形成世代相沿的传承谱系。屏南长桥黄氏世家、忠洋韦氏世家,周宁秀坑张氏世家,寿宁小坑何、郑世家等是最具代表性的传承世系。屏南黄春财、寿宁郑多金、泰顺董直机、周宁张昌云等主墨师傅是目前在世的杰出代表。
http://s12/middle/538c5a05gb8e40288542b&690古韵悠远——福建闽东北廊桥文化风俗简介" TITLE="天地人和
申遗保护
著名乡土建筑专家、清华大学陈志华教授认为,木拱廊桥有几百年的历史,独特的结构,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应该是没有问题的。长期推动中国木拱廊桥“申遗”工作的中国廊桥研究会副会长刘杰认为:中国木拱廊桥完全符合世界文化遗产的各项标准。
2011年12月2日,浙江、福建的8个县市在“中国廊桥之乡”庆元签订了《中国木拱廊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备忘录》,迈出了中国木拱廊桥抱团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第一步。不过,申报世界物质文化遗产最快要6年,最长要达15年。可以预见,木拱廊桥申遗是漫长艰辛的。
另一方面,2009年10月初,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第四次会议上,“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被列入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宁德市获评的第一个世界级遗产。“木拱桥技艺”申遗虽然成功了,但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的传承和保护更加任重而道远。
随着央视十套《探索·发现》栏目组赴闽浙两地拍摄《虹桥寻踪》专题片,慕名拜访了寿宁县建桥大师郑多金,晚年的他又有幸受邀带胞弟郑多雄三次到南平顺昌,按衣钵的水平测定法,自制水架柱和天门车,通过运用上三节苗、五节苗、将军柱、剪刀苗、桥板苗与马腿等传统工艺,在顺昌县华阳山风景区主墨建造了一座由唐寰澄教授设计的华阳廊桥。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研究员郑长铃指出,“当前,中国闽浙两省掌握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核心技术的主墨木匠只有黄春财、郑多金、张必珍、董直机四人,且年龄均在70岁以上,参与继承该项目的传承人也不足20人。”随着新桥建造数量的减少,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传承人或以传统木工技术为生,或兼职其他职业,给技艺正常传承造成困难。
廊桥传统的交通功能逐渐丧失,保护廊桥资金匮乏好是一个大问题。以福建政和县为例。现存贯木拱廊桥7座,这些廊桥多数有过屡毁屡建的沧桑历程,但最后一次重建时间大多数为清嘉庆、道光和光绪年间,迄今已有一二百年的历史,而其中最年轻的龙滩桥则于1965年建成。
过去民间有集资建桥修桥即专设“桥山”、“桥田”的传统。如政和最早的木构廊桥星溪桥。据《流香桥记》记载:“更储材于林,以备修缮。”这是木构廊桥特有的“桥山”之设。《魏桥序》又载:“又念水发莫御,恐后无继其志者,为捐田如千亩,岁入谷五十石,以谷值採木,除岁修外,预备重建之需。”这是木构廊桥特有的“桥田”之设。
对此,浙江大学教授项贻强认为,保护廊桥仅靠政府财政拨款是杯水车薪,随着木拱廊桥年久失修,现在大部分廊桥已进入修缮时期。有必要成立古廊桥保护基金,多渠道筹措资金。他建议各县市应加强合作,实行联动保护,整合包装形成整体品牌推向市场。
http://s7/middle/538c5a05gb8e40abbb076&690古韵悠远——福建闽东北廊桥文化风俗简介" TITLE="天地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