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陈鉴如款《文会图》残卷考

标签:
元代陈鉴如画彩云轩主肖兴义 |
分类: 藏品鉴赏 |
http://s9/mw690/001wR18Lzy6OF4XIR1628&690
http://s11/mw690/001wR18Lzy6OF4XLZwKda&690图一、二:《文会图局部近镜》
一、从陈鉴如的神采奕奕禅师像看他的绘画特征
陈鉴如今浙江杭州人。《中庵集》卷二十一记载:“陳鑒如,精於寫神,有國朝第一手之稱,嘗為高麗李齊賢作小像,傳神頗肖;陈鉴如之子陈芝田有名惜无作品传世。陈鉴如在延佑六年(1319)朝鲜名士李齐贤随忠宣王降香江南为他画像后,又在至正二十三年(1363)作竹林大士出山图,内容是描写交趾国王陈逊位出家故事,此图著录于石渠宝笈续编,现收于辽宁省博物馆。另外,有陈鉴如传世之作的“写神染衣法”流传于世,虽字不足三百,但历来曾是民间画工们绘制释道画的工具书,直接影响着明清两代的水陆画写像高手们。现能查到的陈鉴如绘画及文献记载资料仅此而已。由于他的相关资料和传世稀少,我们研究陈鉴如绘画技法只能根据他的《写神染衣法》和李齐贤禅师像仅有限资料入手。
元代释道画盛行,陈鉴如其绘画风格脱离不了那个时代特征。我们从他为李齐贤画像可以看出,人物脸部作细腻的勾勒皴染,五官描摹生动入微,特别是毛发的渲染更是有条不紊,颇有几分装饰效果。衣纹、背景,山石,树木等则作大线条的简笔化处理。线条遒劲老辣,充满书法线条的质硬的力度,这与面部渲染形成明显的对比。从中可以看出他在肖像画中,人物脸部的处理与衣纹的处理显然具有不同的技巧格调:面部是一种精致的线条转折,一副清癯的禅师形象:清瘦的脸庞,勾勒描摹一丝不苟,鼻、眼、嘴、耳、须、眉,笔笔到位、栩栩如生。炯炯有神的目光,十分符合一个拥有深邃思想的禅宗领袖形象。而衣纹是大块面设色,线条舒朗,纯熟。分析其原因,这与当时释道画时代风格密不可分,因为那时神、佛道教人物,对人物面部表情刻画要求十分精细,着色层次及鼻、眼、须眉等须严格遵照画枝要求进行,但对其背景及其衣饰山峦等取硬笔线条绘出,在当时,凡画释道人物多在庙宇,厅堂,或墙壁作画,人物胞,袖、衣巾,多做舒朗大线条勾勒,与元代线条白描有一曲同功。我们从中看出陈鉴如绘画这一特征,对我们鉴赏《文会图》有着较大帮助。
二、《文会图》绘画特征与陈鉴如绘画风格一脉相承
《文会图》绢本,立轴,尺寸125*43CM,呈藏经样,画绢生丝,脆裂,有多处断接补痕。画中提跋为:“至正三年四月陈鉴如”二方印章:陈鉴如印,另一方辨认不清。
画面描摹的是五个王侯在兰亭相会兴致正浓的吟诗唱和,临摹兰亭序的情景。画面人物脸部线条,着色,喧染细腻入微,极具神似感染力,人物的胡须、眉发飘动、动感十足。特别是眼睛的描摹更是神出鬼没、神来之笔。其眼珠子黑亮,与人的动作表现一致,与他提倡《写神染衣法》中“老人眼珠圆淡黑睛,要浓黑乌珠,前后只点白粉”的画技一脉相承。其背景采用硬笔、粗线勾勒,简洁生动,舒朗大气,譬如,对亭阁、群山和早春梅花的描摹与人物面部的喧染形成鲜明的对照,山峰绘画具有时代气息,“牛背峰峦”是元代王蒙笔下常见笔法,但与王蒙不同的是陈鉴如采用硬笔简洁勾勒皴染,亭台、桃花也用很简洁的、类似白描方式绘出,衬托出人物面部细腻绘画风格,通过研究和他的《写神染衣法》的绘画主张,我们认为《文会图》绘画特征与陈鉴如绘画风格一脉相承,具有重写神,硬笔简洁、重笔线条填充背景的绘画风格。从根本上看仍然没有脱离元代释道画绘画风格。
http://s16/mw690/001wR18Lzy6OF56cp9Z6f&690
图四五:《文会图》近镜人物绘画十分生动,逼真
三、《文会图》符合元代时代风貌,特征
从鉴赏角度我们从这幅画看到文人士大夫穿红鞋是符合元代时代绘画风格,画面中红鞋的着色呈现枣皮红色,进入清代以后其红色就没有那么重了。另从画面中的红鞋的描绘间接的佐证了此画绘画符合元代时代气息、风貌。另外陈鉴如在《写神染衣法》中专门提及“皂鞋,卑粉背衬,面上浓烟墨搽,京墨解缝。”绘画技法,从而证明此画作者是陈鉴如可能性大。
文献
文物鉴定与鉴赏杂志 朱宝力 2010-3-86-87
「陳鑑如筆 李斉賢像解」
田中一松
絵画史論集 下』(中央公論美術出版、1986年)に再録。
「元画十二天図解」
脇本十九郎
渡辺一
渡辺一
米澤嘉圃
鈴木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