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淹没历史之中的脱胎漆器----

(2010-09-03 17:24:45)
标签:

民国

脱胎

漆器

邹和盛

历史

彩云轩主

肖兴义

分类: 藏品鉴赏

      淹没历史之中的脱胎漆器----

                                                            --民国六棱剔花诗文脱胎漆器帽筒赏析

                                 图/文辽宁锦州肖兴义

 

http://s6/middle/538ae45bg8f5791a93765&690               图1---8、民国六棱剔花诗文脱胎漆器帽筒  以下同

http://s3/middle/538ae45bg8f57960cff32&690

http://s4/middle/538ae45bg8f57963ad213&690

http://s2/middle/538ae45bg8f579668a1f1&690

http://s14/middle/538ae45bg8f57969664ad&690

http://s6/middle/538ae45bg8f5796d36065&690

http://s1/middle/538ae45bg8f5797013060&690

http://s13/middle/538ae45bg8f57972ee4ac&690

  我的好友艾行生早年收藏一对六棱剔花诗文帽筒,为了弄清上面诗文和人文背景,请我帮助解疑。当我看到这对帽筒一时怔住了,因为这不是那种瓷质性的帽筒,而是一对脱胎剔花漆器六棱帽筒,其制作方法和刻工、诗文和底款均与瓷质有较大的区别,而且这种工艺早已淹没在历史长河之中了,,,,。

  这对帽筒呈六棱形,高31公分,直径12,5公分。每个漆面外框朱红漆,内为黑色发光的漆面。每只六棱开光面上刻着松、竹、梅花鸟图案,刻技纯熟,清秀,另三面为图配诗,字体流利、苍劲有力,一侧刻着:插束编篱谨护持养成寒碧映涟漪,头上白枝照酒色 酒色中有好花枝。凌凌着烟浓着月 深深笼水浅笼沙,读着具有文人气息的诗句,欣赏着岁寒三友的画作,不禁让人们连想起逝去的岁月,感怀人间的事事苍桑。道出作者的几分感概和无奈。旁款是:“思宪大人钧鉴,旧部张学胜敬赠”。帽筒的底款用朱漆印着二纵排楷书:“江西袁州垛子背邹和盛漆器”字样。

从整体帽筒风格上看,这是民国时期一个叫张学胜的定做一对脱胎漆器帽筒敬赠给思宪大人的礼物,据查证,张学胜原为郯城县西曹村人,1937年9月在上海罗店抗日战役中负伤

  他与思宪大从是何种关系,有过那些交往现无从可考,但从帽筒铭文中可以推测他们的关系非同一般,并有着深厚的至交。底款江西袁州垛子背邹和盛漆器就是在中国漆器历史发展中占有浓墨重彩江西宜春脱胎漆器著名民国店号。

 

  据史料记载:江西宜春(袁州)漆器始于明而盛于清,民国时期已经发展到相当规模。它以轻巧玲珑、色泽秀丽、经济实惠等特色闻名于世。建国前,宜春城区有经营脱胎漆器的作坊20多家,大都是前店后坊,产销兼营。比较著名的作坊有邹华通、易荣泰、邹和盛……多数开在今重桂路、中山路一带。主要产品有帽筒、果盒、花瓶、烟盒……因漆器牢固,便于携带,一些到宜春的外地人,都乐意买回去馈赠亲友。脱胎漆器的生产靠手工操作。工艺复杂,有制模、脱胎、上漆、抛光、装饰等十几道工序。其中制模定型是关键,谓之“脱胎”,脱胎漆器因此而得名。民国年间,国光美术社制作脱胎漆器时,聘请名家易笃生作画、黄和贤题字、陈桂生雕刻,被誉为“三绝”……漆器。其作品通过福建口岸销往东南亚海外市场。由于各种原因,解放后曾经风光一时的宜春脱胎漆器逐渐地从人们的视野和记忆中消失。使得原来一直引以自豪的宜春三宝之一的脱胎漆器民间工艺湮灭在滚滚的历史潮流中。

 

  今天我们看到的这对民国六棱剔花诗文脱胎漆器帽筒正是那个时代产物,是已经消失了的工艺杰出的代表作,对于研究宜春脱胎漆器、考证已失去的工艺,无疑具有较大史料参考价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