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峦岚霭炊烟起
牧童唱晚笛自横
---清晚期清花《牧童晚归图》纹笔筒赏析
http://s13/bmiddle/538ae45bh7f269d4be87c&690牧童唱晚笛自横" TITLE="峰峦岚霭炊烟起 牧童唱晚笛自横" />
图一、清花笔筒的正面画面
进入清代中晚期,清朝政府腐败无能,内外交困,战乱不断,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一些官场上的达官显贵和文人墨客厌倦了官场腐败现象,追求心灵宁静,向往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生活的安然与恬静,追求恣意和淡泊自如的人生境界。用他们手中的笔创作出一批具有浓郁田原风情的代表画作
,将田园风光和农事风情渲染的淋漓尽致。《牧童晚归图》就是其中代表作。
清晚期清花《牧童晚归图》笔筒,高12cm
,口部和底部直径7.5cm。纹饰图案主体是一处山石旁伫立着高大的杨柳树,微风吹拂返青的杨柳枝条轻轻的摆动,山石后方一枝梅开过仅留枝杈。这些较好的衬托了江南阳春三月的情景。一个牧童头代斗笠,光着脚丫,侧身骑坐在水牛牛背上,双手横竹笛,神情悠闲,轻松自得的吹着小曲。身驱肥胖的水牛,鼻绳搭背上,不用主人扬鞭,便昂首摆着尾巴,伴随着主人笛声,放蹄,而不紧不慢的走在松软的乡间小路上。整个画面佈局合理,突出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的神情,同时,运用了大片留白的方法,给人们无限联想空间:仿佛我们看到远处红彤彤的太阳就要下山了,峰峦烟霭炊烟起告诉牧童,是日夕将归,一天的放牧结束踏上归家路了,牧童心情怡然竹笛在手,吹出一天劳作和陶醉於田野风情的樂趣之中了。
http://s3/bmiddle/538ae45bh7f26a2a869b2&690牧童唱晚笛自横" TITLE="峰峦岚霭炊烟起 牧童唱晚笛自横" />
图二、局部镜头----“峰峦岚霭炊烟起 牧童唱晚笛自横”
中国的文人都有一种诗意的山水情结,在真山、真水的烟霞飘渺中遨游啸傲、在园林的树石潺水中闲居理气,也在书画似与不似的世界中陶然自在。于是水墨之戏便成为文人心灵的居所。它们为文人带来一种隐逸和隔绝的空间、为文人的幻想和沉思提供了悠然寄情的场所。笔筒《牧童晚归图》就是他们这种寄情的写照,透着画面我们读出了文人风骨和情趣。
从绘画手法上看也是令人称道,它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虽然廖廖几笔却为我们勾画出一幅鲜活的、生动的田原农事场景,牧童则以夸张变形的手法突出表现他的调皮。他横坐牛背之上,衣袖裤管捋起,光着脚丫,侧身骑坐于牛背之上。画面采用牛前行方向与牧童眼神各异表现手法,渲染出牧童轻松、自然神态和前方迷人景色。把牧童头部塑造得很圆,无颈项,四肢缩短,夸大脑袋,将他自得、自乐、无忧无虑之态刻画得十分传神、到位,从绘画技巧上看是十分成功之作,看后让人久久过目不忘
http://s11/bmiddle/538ae45bh7f26a657d4ea&690牧童唱晚笛自横" TITLE="峰峦岚霭炊烟起 牧童唱晚笛自横" />
图三、局部山石和梅枝的画法
http://s11/bmiddle/538ae45bh7f26ad1a935a&690牧童唱晚笛自横" TITLE="峰峦岚霭炊烟起 牧童唱晚笛自横" />
图四、笔筒底部局部近镜
我们在赏析小小笔筒之佘,感受画面空间之中藴含的深厚的文化、感受了文人悠久的山水情结。静观案间的笔筒,便如观田原风光般的诗意涌动。实处求虚、虚处求实,淡而不薄、厚而不滞。让我们触摸到心灵上的得与失与人生的流逝、触摸到那永恒不变的诸多人生感慨,,,,,
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清风明月、峰峦烟霭,全付笑谈之中了。
此筆筒器型端莊、簡潔,釉质细白,温润,衬托出清花发色深沉,线条清秀,流暢,意境幽雅、清秀,确实是一件难得清代晚期的書房陳設雅玩之器。这类题材笔筒一般竹制的比较多见,瓷质较少,因此,在拍卖会众多藏品中,每每是买家追捧的宠儿,场场拍出高价。不久前天津文物公司迎春拍卖会上,所有笔筒全部成交,一件晚清粉彩笔筒拍出3,8万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