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4年国庆节期间陕西行纪实之八——合阳灵泉村古民居建筑遗迹一瞥<原创>

(2014-11-07 13:17:01)
标签:

文化

教育

历史

旅游

退休生活

分类: 退休生活

灵泉村就在福山的旁边,在历史上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曾经富甲一方。因为有一个亲戚就住在该村,所以,我和家人有幸曾前往该村一游,顺便拍了一些照片,加以整理剪切后,并附上文字,于是就有了这篇名为“一瞥”的拙文。

  合阳县位于陕西境内黄河西畔,
灵泉村距合阳县城约18Km,界于合阳-洽川风景区之间。灵泉村三面环山,分别为福山、禄山、寿山。 
  灵泉村的古代建筑格局,分内城、外城两个部分。城内东西北三面环沟,村内修建了城墙环卫着村庄。在三义庙旁墙壁上镶嵌着一块石碑,上面写着,城门洞修建于
康熙三十七年四月,至于瓮城城墙的修建时间无考。该村在同治时期曾经经历过一场战乱,清政府重建了其余的城墙,历经三年。该村的城门共有三座,东西南各一座。城墙均为黄土垒制,最高处大约7米左右,墙厚半米到4米不等,城墙长约三公里多。该村城墙历经沧桑,现在尚存的只有南面瓮城城门及城墙、西城门部分。南城门瓮城内原有三义庙一座,后来被改成了演戏的戏台。 
   
灵泉村古民居的建筑装饰,是能工巧匠们按照实用的要求创造出的物质的实体,同时又在加工过程中运用美的规律创造出的独特艺术形式,它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隐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民风民俗、宗教观念,蕴含着人们祈求生活美满幸福、吉祥如意的美好夙愿。 
  现在尽管有识之士不断呼吁,但灵泉村古民居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更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一方面,因一般古民居为砖木结构,自然损毁和老化现象严重,另一方面,人们“审美心理”发生变化,村里部分古建筑被拆除,改建成新式的建筑,使原有的历史文明文化载体被拆解得支离破碎,这种人为的破坏远远大于自然的破坏,所以,我们到该村去只能看到清代的古民居的一些遗迹了。 
  如今的灵泉村,还现存部分老房子,但保存完好的老房子已经没有几座了。灵泉村里依稀还能看到一些拴马桩、门墩石、老门、看墙上的阴凹或阳凸的家训、警句的文字等,如果不加以保护和维护,相信要不了多长时间,一些现在的、珍贵的遗迹将会荡然无存了。
  
村子里也曾经搞过所谓的民俗博物馆,但是终究因没有人力物力的支持而没有维持下去,如果政府或者有关方面早点给予扶持和支持,或许该村的古老的民居建筑会保留得更多。但愿现存的古老民居建筑能得到政府的保护,为他们的子孙后代保留下一些珍贵的、无法复制的历史文化遗产。 
  灵泉村古老民居建筑反映了当时社会整体面貌,体现了当地的历史文化的积淀,并以物质形态的形式保留了下来。灵泉村古民居建筑的独特建筑艺术风格,不同于一般的传统古村落,它兼具着文化的多样性,文化品位的高雅性、文化风貌的独特性。灵泉村的古民居建筑所展示的不仅是丰厚的建筑文化,而且包含民族融合的历史、宗教文化、淳朴的民俗文化、古今的名人文化等等。(蓝色的文字是根据网络信息,略有修改) 

 

http://s3/mw690/001wQYPdgy6NqdAOFs682&690

  灵泉村现存的南城门,城门的匾额上书有:人心安堵。从图片上可以看出,城门是用砖砌的,而城墙是用黄土垒的。

 

http://s3/mw690/001wQYPdgy6NqdARmIq12&690

南门内侧,紧靠城门的是三义庙,后来被改作戏台了。(该图片来自网络)


http://s4/mw690/001wQYPdgy6NqdAUSXx23&690

这个应该叫做旗杆吧,下面是这个旗杆的狮形支脚(杆座)。


http://s1/mw690/001wQYPdgy6NqdAYAbm10&690

狮形旗杆脚(支座)


http://s8/mw690/001wQYPdgy6NqdB2sWb27&690

右侧狮形旗杆座放大图


http://s5/mw690/001wQYPdgy6NqdB5wfab4&690

左侧旗杆的狮形支座


http://s6/mw690/001wQYPdgy6NqdB8L9b65&690

支座放大图


http://s10/mw690/001wQYPdgy6NqdBcp6129&690

西门外侧


http://s8/mw690/001wQYPdgy6NqdBfgGzc7&690

西门外侧城门上的匾额,上书:金汤巩固(该图片来自网络)


http://s6/mw690/001wQYPdgy6NqdBiuNv95&690

西门的内侧,匾额上书写:笏拄西爽


http://s3/mw690/001wQYPdgy6NqdBl6Qac2&690

西门的门洞,两扇大铁门被镶嵌在门洞的墙上。


http://s13/mw690/001wQYPdgy6NqdBo7QEcc&690

西门门洞右侧的大铁门


http://s8/mw690/001wQYPdgy6NqdBruqba7&690

西门洞左侧的大铁门


http://s8/mw690/001wQYPdgy6NqdBv1Hx47&690

西门内的老房子


http://s7/mw690/001wQYPdgy6NqdByvQOe6&690

西门内的老房子

 


http://s6/mw690/001wQYPdgy6NqdBBmIta5&690

这是某家族的祠堂,向两边扇形张开的短墙叫看墙。


http://s6/mw690/001wQYPdgy6NqdBE6Nf75&690

某家族祠堂,已经年久失修,若不加以修缮,恐怕要不了多长时间就会凋敝倒塌了。


http://s10/mw690/001wQYPdgy6NqdBHwOR29&690

村子中曾经组成的民俗馆,也因得不到政府方面的财力物力的支持,空有其名而无其实了。


http://s14/mw690/001wQYPdgy6NqdBKvVj9d&690

民俗馆两边山墙上各有一堵砖雕精美的短高墙,叫什么来着的?我叫不出来,姑且叫它“挡风墙”吧,呵呵。


http://s11/mw690/001wQYPdgy6NqdBNwSuda&690

民俗馆东山墙前面的“挡风墙”,朝东的一面,怎么样,上面的砖雕很精美吧。

http://s10/mw690/001wQYPdgy6NqdE2ySZa9&690

 

 

民俗馆东山墙的挡风墙,朝西的一面。
http://s15/mw690/001wQYPdgy6NqdDVAXsfe&690

民俗馆的西山墙的挡风墙,面朝西的一面,因为拍摄时处于逆光状态,所以画面不清楚。


http://s9/mw690/001wQYPdgy6NqdDYX6o68&690

民俗馆西山墙前面的“挡风墙”,面朝东的一面。

http://s15/mw690/001wQYPdgy6NqdE95HE3e&690

某间古民居屋内的木结构


http://s13/mw690/001wQYPdgy6NqdEdsJKfc&690

某间古民居屋内的木结构


http://s9/mw690/001wQYPdgy6NqdEjjaU38&690

门楣上的雕花图案


http://s7/mw690/001wQYPdgy6NqdEms3I86&690

门楣上的木饰雕花图案


http://s10/mw690/001wQYPdgy6NqdEpt4Ba9&690

某间古民居屋内的木结构,木格子墙。


http://s5/mw690/001wQYPdgy6NqdEswMk34&690

某间古民居的大门


http://s4/mw690/001wQYPdgy6NqdEwAa7e3&690

门楣上的木饰雕花


http://s5/mw690/001wQYPdgy6NqdEDoVee4&690

门堂内的结构


http://s4/mw690/001wQYPdgy6NqdEIF9h63&690

大门和门墩石


http://s5/mw690/001wQYPdgy6NqdEOGy034&690

门墩石


http://s3/mw690/001wQYPdgy6NqdF0Ulcf2&690

门西侧门墩石的侧面,有浮雕图案。


http://s3/mw690/001wQYPdgy6NqdF6xmqb2&690

门东侧门墩石的侧面,石上有浮雕图案。


http://s14/mw690/001wQYPdgy6NqdFb87j7d&690

方形的门墩石


http://s15/mw690/001wQYPdgy6NqdFfX5kae&690

方形的门墩石及其图案


http://s16/mw690/001wQYPdgy6NqdFG2IL7f&690

另一种图案的方形门墩石

 

http://s5/mw690/001wQYPdgy6NqfoNViI84&690

方形门墩石的放大图


http://s3/mw690/001wQYPdgy6NqdHPYUq12&690

这是某一古民居大门口看墙上的格言:既耕且读垂奕禩而绵绵
意为:又种地又读书世代相传绵延不绝。


http://s6/mw690/001wQYPdgy6NqdHT7lb95&690

这是大门另一面看墙上的格言:惟俭与勤踵前人之武武。
意为:惟有俭朴和勤劳才能继承前人的事业。


http://s5/mw690/001wQYPdgy6NqdHWa4A84&690

  这是一家保存比较完好的民居,不过看上去曾经翻盖过,但屋顶上还有墙上的砖雕石刻花饰等却是保存得很好,只是这些砖雕花饰,不知是近代的还是前朝的。


http://s2/mw690/001wQYPdgy6NqdHZnfb31&690

某民居西山墙的挡风墙上的精美的砖雕花饰。


http://s14/mw690/001wQYPdgy6NqdI1UXr5d&690

某民居西山墙的挡风墙上精美的砖雕花饰。


http://s9/mw690/001wQYPdgy6NqdI52uQ78&690

墙上的雕饰


http://s5/mw690/001wQYPdgy6NqdI8y8Y94&690

大门另一侧墙上的雕饰


http://s4/mw690/001wQYPdgy6NqdIcGgr63&690

大门两边的石狮,遗憾的是,石狮的顶部有一部分已被毁掉了,可能是毁于“文革”之中。


http://s4/mw690/001wQYPdgy6NqdIgmjha3&690

大门另一侧的石狮,顶部也有一部分被毁掉了。


http://s1/mw690/001wQYPdgy6NqdIjvwIf0&690

屋脊上的雕花饰件,非常的漂亮。


http://s15/mw690/001wQYPdgy6NqdImuxE0e&690

屋脊上的雕花饰件


http://s13/mw690/001wQYPdgy6NqdIpz4wfc&690

屋脊上的雕花饰件。


http://s15/mw690/001wQYPdgy6NqdIsuwC9e&690

  古民居屋前的拴马桩,这是大户人家的标志,绝对是大户人家才有的物件。即使是重建了房子,拴马桩仍然耸立在屋前,好像主家仍然希望让别人知道其家过去曾经的辉煌。


http://s15/mw690/001wQYPdgy6NqdIvntAae&690

拴马桩近景


http://s5/mw690/001wQYPdgy6NqdIytSca4&690

马槽,现在用不着了,只能弃放在墙边。


http://s14/mw690/001wQYPdgy6NqdICuy9ad&690

现在难得一见的石碾,也弃放在路边了。


http://s10/mw690/001wQYPdgy6NqdIFelj39&690

石碾的另一侧面


http://s5/mw690/001wQYPdgy6NqdIJoSE54&690

  老树新芽,或曰“枯树逢春”。村子中小路上有一棵老树,盘根错节,已濒临死亡,或已经死亡,但不知从何处又发出了新芽,这也寓意着,古老的灵泉村也像老树新芽一样,生机盎然,正在蓬勃发展。
  在我拍摄了这些照片之后,驱车前去亲戚家时,路过一条新建的街道,路的两边正在新建崭新的民居,一式的青砖瓦舍,全部都是仿古建筑。设计者的本意,是想用古色古香的建筑来赋予灵泉村以崭新的面貌。
  灵泉村,曾被人称之为民居的瑰宝,然而,若不善加保护,民居的瑰宝也会成为垃圾,将会给当地的人民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