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图说晨练——登孔望山(原创)

(2014-07-19 21:26:51)
标签:

退休生活

文化

休闲

分类: 退休生活
  昨天当了一回“落汤鸡”,进行描述时有的地方不是很清楚,所以,今天早上我就带上卡片相机,顺便将登山的过程拍摄下来,将登孔望山的过程进行图说。
  我早上四点钟起床,手机的闹铃就定在四点钟,然后起来排除废料,接着刷牙、洗脸、喝水、着装,准备好需要携带的物品,比如随身的小音响(放音乐用的),手球(活动手指的)、汗巾(现在进入了伏天,尤其要带)、钥匙、零钱(卖菜、瓜、桃、报纸等)。然后穿上跑步鞋,大约在四点一刻或二十左右,就出门了。
  天还黑沉沉的,路灯还在亮着。
  大路上也黑沉沉的,好在有路灯。 
http://s14/mw690/001wQYPdgy6KBlQnzD72d&690
  上了大路刚刚走了大约五六分钟,路灯就熄灭了,路上一片黑暗,天空隐隐有点亮光。
  走到玉带河桥时,大约需要二十三到二十五分钟,这时天也蒙蒙亮了。

http://s7/mw690/001wQYPdgy6KBdqFhemb6&690
  瞧,这就是玉带河桥。

  从玉带河桥再往前走七八分钟,就到了秦东门大桥处的十字路口,右边被雾笼罩着的小山就是我的目的地——孔望山。
   这是秦东门大桥,在十字路的左侧(东侧),秦东门大街(大道)是东西走向。
  秦东门大街的命名可能与秦始皇设置的秦东门阙有关。据司马迁的《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立石东海上朐界中,以为秦东门。” 
   从秦东门大桥再往前行走七八分钟,就来到孔望山了。
  进入这条小路,就到了孔望山大门前的停车场。 
http://s1/mw690/001wQYPdgy6KBdGr2daa0&690
  从玉带河桥到孔望山大约要十五分钟左右,加起来大约三十八分钟到四十分钟,就到了孔望山了。
  孔望山大门前面有一个很大的停车场,停车场上划有许多的停车位。 
  这是孔望山的大门,也是进山的入口。工作人员大概要到七点半左右才来上班,所以,在这时间之前,你可以长驱直入。有许多人把自行车和电瓶车,甚至汽车都开了进去。
  进了大门之后,步行大约三四分钟,就走到山东侧的登山小路了。
  这时,路上已经有许多晨练的人们在往山上走。 
  这个地方就是孔望山东侧登山的小路了,从这儿上去,可以直登山顶。
  这是山东侧的登山石阶。
  大约攀登到一半时,石阶上有几个平台,这个平台就是我每天登山练嗓子放声大吼的地方。每次走到这个地方,我都要停下来,调匀呼吸,运好气(其实我也不知道什么是运气,只不过是做多次的深呼吸而已),然后深深地吸入一口气,然后放声大吼:“嗬!~~~~~~~~~!”吼上以后就起步登山。这个地方是我第一声吼叫点(我每天只吼三声,呵呵)。
http://s8/mw690/001wQYPdgy6KBe4XJdBe7&690
  放声大吼的时间,以一口气为准,气竭则停。然后继续拾级而上,直奔第二个吼声点。
  此处是我放声大吼的第二个暂停点,每当走到此处,若无人占据,我就停下来,调匀呼吸,然后深呼吸,再次放声大吼:“嗬!~~~~~!”直至气竭方停。
  若是此处已有人占据,那么我就到第二备用点放吼。
  这几级石阶是上山的最后几级了,登上这几级石级,就算登上山顶了,因为,再往上去就是山顶的平坡了。
  登上那几级石级后,向前走有五六米,在路边有块略微高起的石头,此处,就是我第二个吼声点的备用地点,如果第一地点被人占用,我就会在这个地方放吼第二声。
  到了这儿,我会停下来,站在这块石头上,调匀呼吸,然后深吸一口气,放声大吼:“嗬!~~~~~~~~~!”,直至气竭。
  这些就是通往山顶的平坡的石级,尽管路上还有两三级或三四级的石级,可是却比登山的石级平缓多了。
  第二声迳罢,继续沿着石级往前走,之间要绕过几块大石头,少不了也要往上攀登一些石级。
  再往上走,就是山道所能经过之处的最高点了,到了这里,我还要停下来,继续我的第三声狂吼。
  这块大石头就是最高点之一,也是我放声大吼的第三个点。红圈处就是我经常站立的地方。
  我一般站在箭头之处的石头上,面向南方远处群山,继续调匀呼吸,然后再次放声大吼:“嗬!~~~~~~~!” 
  此时此地,抬眼向山下望去,天际间雾蒙蒙的,山下的房屋和树林也都笼罩在薄雾之下,看上去模模糊糊的。
  远处的群山也被笼罩在雾中。
  右侧的大石头就是我第三次放声大吼时所站的地方(红圈处),这块大石头的下面却另有洞天,大石头下面的空间可以容纳好几个人遮风蔽雨。可惜的是,大石头空间的开口处是朝南的,而昨天早上下的雷阵雨恰恰是南风雨,所以,人们无法在此处躲雨。
  走到此处,有个岔路口,向右,是去孔子望海石像的广场。向左,就是下山的小路了。
  向右就是通往孔子望海石像广场的个小路。
  向左,这是下山的小路,要绕过这块大石头。
   下山的小路要绕过这块大石头。
  昨天早上,在遭遇雷阵雨,再次体验“落汤鸡”的感受时,我和几个晨练者就是在这块大石头的北侧避雨的。箭头所指之处,就是我们避雨的地方。
  这是大石头的另一个侧面。箭头所指之处就是我避雨的地方。可想而知,这块大石头如何能遮住那么大的风雨,我被淋成“落汤鸡”是必然无疑的了,想不体验“落汤鸡”的感受也不可能了。呵呵。
  大石头的北侧是孔子望海石像的广场,石像有三尊,中间是孔子,两边是他的得意弟子子路和颜回,左侧的应该是子路,右侧手中拿着竹简的应该是颜回。
  每天早上,都有晨练的人在广场上做健身操,这不,已经有人在广场上活动了。
http://s5/mw690/001wQYPdgy6KBgRmQ9S14&690
  向左下山的小路是绕过我避雨的那块大石头,然后顺势而下。
  绕过大石头,就是下山的石级,你可以顺级而下,大约有七八十级石级。
  下了七八十级石级后,就是一条平坦的小路,行走大约二三十米,就会来到另一个所在。
  走到此处,向前,穿过一个平台,就可以从山的西侧下山。沿着箭头处石级往下,是乘槎亭及乘槎亭的小广场,左侧栏杆处有个小门,顺小门处的石级顺路而下,就可以从中间的小路下山。
  乘槎亭和乘槎亭广场,小广场并不大,此处也是人们晨练的好地方,每天都有晨练的人们在锻练身体。
  乘槎亭,始建于宋,毁于元,重修于1989年。乘槎故事源于汉代的张骞,据张华《博物志》,说他曾乘槎(竹筏)到过天河的岸边。有人附会说连云港的孔望山就是张骞去天河的起程点,好事者便在山上建起乘槎亭。
   乘槎亭可供游人休息,昨天,我就是准备到此处来避雨的,可惜,等到我过来时,此处早已被人捷足先登了。
   左侧栏杆的小门就是中间下山的小路。    
  宋代大诗人苏东坡登孔望山,曾写下《次韵陈海州乘槎亭》一诗:
  人世无涯生有涯,何当归钓汉江槎。
  乘桴我欲从安石,遁世谁能识子磋。
  日上红波浮翠巘,潮来白浪卷青沙。
  清淡美景双奇绝,不觉归鞍带月华。
  这首诗在2009年之前,应该是鐫刻在乘槎亭广场的矮墙上的,因为,我在网上查询乘槎亭的由来时,发现有个驴友在他的博客游记里的一张图片,上面鐫刻的就是苏轼的这首诗。这篇博客发表的日期是2009年1月24日,由此看来,张耒的《秋日登海州乘槎亭》一诗是后来重刻在这个矮墙上的。
http://s2/mw690/001wQYPdgy6KBhemmfn61&690

这张照片是在一个驴友的博客里发现的,此博客发表日期是2009年1月24日 
  不久,苏东坡的弟子张耒也登此亭,写下了《秋日登海州乘槎亭》
  海上风高八月凉,乘槎亭外水茫茫。
  人家日暖樵渔乐,山路秋晴松柏香。
  隔水飞来鸿阵阔,趁潮归去橹声忙。
  蓬莱方丈知何处,烟波参差在夕阳。 
  此诗应该是后来(至少是在2009年之后)被鐫刻乘槎亭小广场西侧的矮墙上的,如图。
  不过,有一点我感到奇怪,就是此诗的第一句,“海上风高八月凉”,我在网上百度了一下张耒的《秋日登海州乘槎亭》,得到的诗的第一句都是“海上西风八月凉”,一为“风高”,一为“西风”,不知为何会有此两字的不同。既然景点处是“风高”,我也倾向于“风高”之说。  
  登孔望山共有三条人工铺设的小路,这三条路都有石级。那些游人自己从山林中走出来的小路就不知有几条了。从此处下山就是中间上山下山的人工铺设的石级小路。
  中间上山下山的石级小路蜿蜒下行。
  我每天早上要从这条石级小路下山两次,然后回到山东侧的登山小路再次登山。第三次下山就走山西侧的小路了,下山后,从山的西侧绕出去,返回到回家的大路上,这是我每天晨练的路线。
  从中间的小路下山,要经过“登山观海”的平台及龙洞等处。
  然后还要经过龙洞菴,这是龙洞菴前的小路。
http://s6/mw690/001wQYPdgy6KBhZsNut35&690
这是龙洞菴
 http://s5/mw690/001wQYPdgy6KBi1RHGQ74&690
这是孔望山的服务中心,真的不知道这个服务中心是干什么的,呵呵。
 http://s11/mw690/001wQYPdgy6KBi3CaVA1a&690
  登山是需要耗费能量的,这是我揩汗的汗巾拧下来的一滩汗水。入伏后,气温直线上升,早上都是24/25度的,汗水不断地往下流,每攀登几十级石级,都要把汗巾拧拧,每次都要拧下一滩汗水。
http://s16/mw690/001wQYPdgy6KBik9oYL0f&690
当我第三次登上山顶时,太阳已经升得老高了。
 http://s12/mw690/001wQYPdgy6KBimF8JJ4b&690
  当我第三次登上山顶时,在孔子望海塑像广场上已经站满了做健身操的晨练者,旁边还有旁观者。
  虽然,太阳出来了,可天气还是雾蒙蒙的,看近处比较清晰,可看远处还是笼罩在雾中。
  当我第三遍下山时,走到乘槎亭西侧的一个平台时,直接穿过平台,然后沿着山路一直往前走,从山的西侧下山。
  这是孔望山西侧下山的小路,从这儿走,就可以下山了。
  山的西侧小路的石级,越是要到山脚时角度就越陡,好在陡的地方并不是很长。
  下山后,在西侧山脚下的小广场上有几辆老年代步车,去年我登山时对这种代步车很喜欢,很想买一辆。后来孩子说,还是去学驾驶吧,拿个驾证,大车小车都能开。这种所谓的代步车,不能上牌照,不能上保险,将来很可能连上路都上不了。即使给上路,恐怕也需要驾证的。所以去年年底我就去驾校学车了,今年四月底终于拿到C照了。
  这两辆老年代步车是同一品牌的,四轮,造型很好看,很像似微型的SUV。
  这儿还有一辆三轮的老年代步车,我不喜欢三轮的,看上去像个小老鼠。
  从山的西侧下山后,要走一段路,才能来到景区的西大门。
  这就是孔望山景区的西大门。
  出了大门向右转,就是出山的水泥路,路边是山下的人家,昨天我就在路边人家的棚子里避雨的。
  这就是我昨天避雨的路边人家的棚子。
   过了那个路边人家的棚子,再向右转,沿着水泥路就可以回家了。
  这就是我晨练——登孔望山的经过和路线。图说到此结束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