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非常不想崇洋媚外,但很多时候,我怎么就是觉得洋比中好呢。
比如,我就是觉得国外的儿歌比中国的好听,从节奏、内容到旋律。
小孩子真是奇妙,听不懂话,但能听懂音乐,因此,狗狗生下来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在勤奋地给他找各种好听的适合他听的音乐和儿歌。这一番搜索下来,发现可以听的中文儿歌真是少之又少。
中文儿歌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国外翻译过来的,或者根据国外儿歌的旋律改编的。比如:《铃儿响叮当》、《拍手歌》、《小星星》等等。还有一部分是外国动画片的翻译,从我们小时候看的《蓝精灵》、《花仙子》、《聪明的一休》等。绝对中文原创的非常少,而其中悦耳动听的更是凤毛麟角,绝大部分还是我小时候唱过的,比如《春天哪哪里》、《小鸭子》、《数星星》、《小螺号》等,而新时代的儿歌,坦率地说,我一点儿都不喜欢,什么《种太阳》,什么《数鸭子》。有一天我领狗狗在院子里玩儿,碰到一个漂亮小姐姐,一起玩儿了一会儿,漂亮小姐姐要给我们唱首歌,叫什么《小小蚂蚁》。我一听,啊呀,这首歌真是对不起这么漂亮的小姑娘,要旋律没旋律,要歌词没歌词,唱起来一点儿美感都没有。
从我带孩子的感受来看,小孩子喜欢的儿歌有这么几个特点。
一是节奏鲜明,旋律优美。小孩子虽然小,但其实非常懂音乐,一首歌的旋律是否有美感,他会通过肢体动作来表现。通常小孩子在听到好听的歌时,都会随着音乐摆动身体,或者晃头,大一点儿的孩子能跟着哼唱。很多人觉得小孩子应该喜欢节奏快的歌曲,其实也不尽然。比如我非常喜欢的《You
are my
sunshine》,狗狗也很喜欢,常常要我唱。他只能发出“shine”的音,就跟着我哼,然后唱每句的最后一个单词。
二是歌词要押韵、重复和有趣,至于有没有什么教育意义倒在其次。我小时深受教化之苦因此痛恨之。但偏偏儿歌创作人员就怕把孩子们管得不够。小孩子上学路上数数鸭子,还要出来个放鸭子的老爷爷告诫:别数了,快去上学吧,要不该考鸭蛋了,真有这个必要吗?
重复,并不是指一遍一遍地唱,而是歌词可以无限制改动,但每次只改一两个词。比如广为传唱的《感到快乐的话》(其实也是国外儿歌翻译过来的),虽然歌词里只有拍手、跺脚、起立、转圈等等动作,可孩子们在唱的过程中可以随机加进许多新的项目,而丝毫不影响儿歌的完整性,同时,这还会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另外,儿歌要能够容易配合某些适合孩子的游戏。比如我们小时候常玩儿的“丢手绢”、“找朋友”都是很适合低幼儿童游戏的儿歌。可惜现在想找人一起玩儿丢手绢也很有难度了。而英文儿歌很多都有这项功能,比如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Five Little Ducks, Hide and
Seek等等,小朋友们很容易就能理解其中的意思,自觉地跟着儿歌跑啊跳啊,从这个角度说,儿歌设计得情景越有趣,越贴近孩子的本性,就越容易被小朋友接受和记住。
我有一位师兄现居米国,育有一乖巧可爱的女儿。曾有一段时间,为了让女儿掌握中文费尽了心思。我推荐给他几个中文儿歌的网站,但据他说,好听的、能为小孩子的接受的非常少,大部分还是我们小时候唱的那些,而小姑娘却非常喜欢英文儿歌,尤其对rhyme(押韵)感兴趣。他言,小姑娘最近喜欢的一首英文儿歌其实是给死人唱的,但因其有趣的押韵和最后模仿死人的倒地情节,让小孩子们乐在其中。遗憾的是,那么有趣的歌词,我没记住。
好听易懂的中文儿歌不多,所以狗狗现在听得大多是英文儿歌。歌词也记不太全,但哼哼哈哈地调唱得还算准,而且常常自己边唱边按着歌词的意思做动作。比如一岁半的时候,就会唱一首叫《Walking
Walking》的歌,便会随着歌曲先走步、跳,再跑。而幼儿园大概也和我有一样的感受,我看幼儿园的课程设计,其中的儿歌大多是英文的。向老天保证,我在这件事上没参与过意见。
我还想出一个办法,就是借用英文儿歌的曲调,根据不同的情景,自己编歌。比如,狗狗不愿意去幼儿园了,我就编一首《狗狗不愿意去幼儿园》,洗手时,就唱《洗手歌》,去外面推小车,再唱《狗狗推小车》的歌。歌词也不固定,随想随唱,尽量保证押韵和有趣。久而久之,狗狗每做一件事都要问:有这个歌吗?我便回答:这个歌妈妈还没找到呢,狗狗自己编一首吧!他还真的就自己编自己唱起来,虽然唱的是什么我一点儿都听不懂。
从这个角度说,中文儿歌少,却变相地逼迫狗狗开发了创造力,也算是因祸得福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