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的时候,老师常常让写读书笔记或读后感。开始是应付事,后来才发现,读书笔记或读后感的好处是可以帮助我把一本书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这才恍然大悟:老师说“这都是为了你们好”原来是真的。唉,不过无论什么事,都是自己体会到是为自己好时才有效,之前多少人唠叨多少都等于零。当了妈妈,我时时刻刻提醒自己的便是这点。
好吧,闲话少说,我今天想说说《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
这是我在网上闲逛时看到一位幼儿园老师推荐的书,便在买书时顺便买来瞅了瞅。读过之后才知道如何做好父母的乾坤,之中的玄妙是完全靠经验无法得出的。我读过后又推荐给狗狗幼儿园里的老师,某天去接狗狗时还发现Linda也在看,她告诉我,读了之后也依照里面的方法来对待小朋友,发现的确有效。
直接说其宗旨,其实一点也不神秘。如果你想作个称职的父母,如果你期待能帮助孩子成为一个正派的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一个富有同情心、能承担责任、关心他人的人,惟一需要时时做到的只有一点——不说任何伤害孩子感情的话,在采取任何措施前,先去理解并承认他。
摒弃拒绝和否认的语言,学会接受的语言。但我们往往会发现,这并不容易,因为有些反应就是那么自然而然地冒出来。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给狗狗喝一杯水,他尝了一口说:“烫。”我很自然的反应就是:“不烫啊!一点儿也烫。快喝!”我如此笃定,因为我不可能给他一杯烫的水,之前我已经晾过,递给他之前也尝过。但我如果这样说,他会坚持说“烫”并不肯喝。之后我肯定会觉得这孩子如此执拗,无法沟通,怎么偏说一杯凉水烫呢?类似这样的情景以前常在我家发生,他说“不”而我偏要告诉他的这个“不”的不正确。
读过这本书之后,我才明白,他并不是真的认为水烫,而很可能是因为他不想喝,又不能拒绝——鉴于妈妈的执着和压力?——所以才一直说水烫,期待以这种方法逃避喝水。当然,具体是不是这个原因,我也没有办法真的与他沟通。后来,我试着用书中提倡的办法:理解他的感受。每当他说水“烫”,我就接过来尝一口说:“哦,可能狗狗真的觉得有点烫,妈妈吹吹吧,吹了狗狗再喝。”他就回答说“好”。我这样装模作样地吹两下再还给他,他就能跟着喝两口。
每当狗狗不喜欢离开幼儿园时,我也会试着猜度他的想法替他表达出来:狗狗是不是还想在幼儿园玩儿?狗狗是不是希望再和Linda再待一会儿?哦,狗狗真喜欢这里的小汽车,要是能再玩儿一会就好了。每次我说完,狗狗都会回答“是”。当然,说“是”并不能改变什么,我们还是要回家。但经过这样一番告白,狗狗对穿衣戴帽和老师说“再见”就不那么反感了。
甚至,我在比狗狗大两岁的李小坏身上尝试了一次,也非常有效。那次小坏不知为什么突然大哭,不让我抱狗狗,也不许自己的爸爸妈妈抱她,她爸爸眼看就生气得要发作了。我急忙抱过她,在心里快速猜测她的具体理由,又一样样说出来给她听:坏坏是不是不想让阿姨抱狗狗啊?坏坏是不是特别想和阿姨玩儿啊?坏坏是不是觉得阿姨抱了狗狗就不和坏坏玩儿了?……李小坏一个劲儿地点头,哭声也渐渐小了,我才擦掉她的眼泪说:“阿姨也想和坏坏再玩儿一会儿呢!阿姨也特别喜欢坏坏。这样,我们仨个再玩十分钟,然后阿姨就要和狗狗回家吃饭了,明天咱们再接着玩儿。好不好?”
作者海姆·G·吉诺特告诉我们,孩子的任何不良行为都有其“密码”,要更好地和孩子交流,需要懂得破解这个密码,掌握交流技巧,才能在不伤害孩子感情的情况下,设定规则,解决问题。
海姆·吉诺特是位美藉以色列人。在以色列的一家小学教了几年书后,他意识到,自己还没为与班上的那些孩子打交道做好充分准备。于是,他到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深造,并获得了心理学博士学位。在他短短的51年生命里,他大部分时间都在与孩子及父母打交道,开始是尝试治疗所谓的“问题儿童”,后来是在养育讲习班中帮助父母脱离困境。在他之前,许多人相信,严父方出孝子,但吉诺特打破了这个规则。他的发现将作一个通情达理的父母和使孩子遵守规则二者完美结合。其理论核心就是:否认孩子们的情感,将使他们变得更紧张和混乱;相反,宽容地对待他们的感情,反而会使事情变得容易,从而能够更容易规范行为。情感是一切行为的源泉。事实上,他在工作中也实践着这一原则,一方面对父母们在养育孩子过程中所经历的挫折和煎熬表达了解和同情,另一方面则鼓励他们带着同情倾听和理解他们的子女。
看这本书时,我常常能突然回想起我小时候的事情,发生那些事情时我的感受是怎样的,而我的父母又是如何回应的。他们的回应常常让我感到伤心、无助以及挫败。站在他们的立场看,我知道他们的反馈都是正确的,但站在我的立场,却又无论如何接受不了。也许正是由于这样,我与父母之间的沟通很少,不太愿意和他们说我的任何事情。那时候,人们更愿意将这种反差形容为“代沟”,并认为父母与子女是不可能完全沟通的。但是,了解了吉诺特博士的理论便会发现,“代沟”其实只是传说。
语言是把双刃剑。这不只发生在愤怒、批评与说教时,也发生在赞扬、夸奖和鼓励时。吉诺特博士认为,类似于“要听话”之类的言语是不该出现在父母与子女的交流中的,而在心理疗法中,心理医生也从不会对孩子说:“你是个好孩子”或“你真棒”。这些言语看似正面,但在孩子心里起的却是反作用,最终可能导致孩子毫不在意这种虚伪的夸奖。
这些因不良沟通而发生的不幸,常常不是由于缺乏爱心,而是缺乏对孩子的理解;不是因为缺乏智慧,而是缺乏沟通的知识和技巧。因此,吉诺特博士说,要想当好父母,光有爱是不够的,洞察力也不足胜任,还需要不断学习。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最初完成于1965年,出版后便在畅销书榜徘徊长达一年之久。在他逝世20年后的2003年,又由其遗孀艾丽丝·吉诺特(也是位儿童心理学家)和H·华莱士·戈达德共同出版了修订版。起初我很纳闷这书名居然如此中国化,再去看原名,发现是Between
Parent and Child,感觉如翻译成《亲子沟通》或《亲子沟通桥梁》会更贴切。
吉诺特博士之后还写了Between Parent and Teenager,Teacher and
Child,继续倡导以理解和爱为基础的沟通方法。他的一位研究者这样评论说:“从未有任何科学研究证明吉诺特理论的实际有效性,但……我可以提供大量第一手的资料证明,他的观点是完全正确的。与孩子共鸣不止是重要,而且是一切有效养育的基础。”
当然,任何理论都是说来简单,做起来难。因此,吉诺特的两位学生阿黛尔·法伯和伊莱恩·玛兹丽施
之后又出版了一本堪称吉诺特理论实施细则的著作,如今也是中国书市上的畅销书,即《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
加载中,请稍候......